谢群财:心系民生,忘我奉献的践行者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在登封最东、交通闭塞的角落,弋湾大队是个特殊的存在 ——5000 多名群众聚居于此,是当时登封人口最多的大队;由弋湾、吴庄、粉坊门、陈家沟四个片区组成,陡峭山坡与低洼地块交错纵横,地理条件格外复杂;因地处偏僻,群众曾长期过着 “吃粮靠天、出行靠走” 的苦日子。就在这样的困境中,谢群财挺身而出,带着 “敢啃硬骨头” 的韧劲,带领群众埋头实干,硬生生把 “落后的弋湾大队” 打造成全县标杆:人均产值、集体经济稳居全县第一,多项工作指标位列登封前列,弋湾中学在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支持下,中招升学率更是在开封地区名列前茅。他用一辈子的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 “心系民生,忘我奉献” 的动人篇章,军功章、机井、学校,还有群众代代相传的口碑,都是他一生为民的最好勋章。
煤窑砺风骨,戎装铸忠诚
1931 年 6 月 23 日,谢群财出生在弋湾谢家门的一个普通农家。13 岁那年,为摆脱家庭贫寒的困境,在父母的劝说下,他背着简单的行囊,与邻居三人一同前往密县超化镇下煤窑,成了最苦最累的 “拉拖工”。同行的工人至今记得:“群财那时候瘦得像根柴火棍,却要拖着比自己重几倍的煤车,在黑黢黢的巷道里爬,手上的血泡磨破了就用破布裹一裹,从头到尾没喊过一声苦。” 在煤窑的五年,他不仅练出了扛硬活的力气,更在黑暗与艰辛中读懂了 “活下去” 的不易,从此,“要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的种子,深深埋进了他的心里。
1951 年,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20 岁的谢群财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国家没了,哪还有家?” 这句朴实得不加修饰的话,道尽了他参军的初心。穿上军装后,他被分配到确山后方医院担任卫生兵,面对陌生的医疗知识,他白天跟着老班长认真练包扎、学换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晚上就点着煤油灯,一遍遍啃读《战地救护手册》,把重点内容抄在小本子上反复琢磨、模拟训练。同年冬天,一批前线重伤员紧急转运到医院,其中 3 名战士因伤口感染引发败血症,高烧不退、生命垂危。谢群财主动请缨承担护理任务,连续三天三夜守在病床前,每隔一小时就用温水为战士们擦身降温,亲自喂药、喂饭,甚至拆了自己的棉被给伤员保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3 名战士最终脱离危险。1953 年,因学习刻苦、战地救护表现突出、工作积极主动,他荣立三等功。这段参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更让他从心底筑牢了 “服务群众” 的思想根基。
社队谋转型,实干显担当
1955 年,谢群财从部队复员回乡,恰逢弋湾大队从 “初级社” 向 “高级社”“人民公社” 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退伍兵、一名受部队培养的青年,他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家庭会,耐心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带头积极投身 “高级社” 建设;走家串户向乡亲们讲解集体化的优越性,把自家的农具、牲畜毫无保留地交给集体,全力配合生产安排,还主动帮缺农具的群众耕地、播种。当年的村干部回忆:“群财回来后,就像给社队注入了一股劲儿,他不仅自己带头干,还挨家动员乡亲们跟着集体走,不少原本犹豫的群众,看他这么积极,也主动加入了集体生产。”
1957 年,“大炼钢铁” 的热潮席卷全国,谢群财又一次冲在前头,在弋湾后坡负责炼钢炉子的管理与维护。当时条件艰苦,炉子燃料短缺、技术不成熟,还面临着负债生产的压力,但他从没退缩:白天组织群众漫山遍野找矿石、烧炭火,晚上就守在炉边,目不转睛地调整火候,哪怕双手被高温烫伤,简单包扎后又继续干活。他常对大家说:“这是集体的任务,再难咱也得扛住!” 凭着这份咬牙坚持的韧劲,他带领团队按时完成了炼钢任务,没让集体受一点损失。
人民公社成立后,谢群财因能力突出,先后担任大冶公社团委书记、王村岳窑煤矿经理,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煤矿任职期间,他深知矿工工作的危险,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程,每天带头下井排查隐患,确保每一位矿工的安全;还格外关心矿工生活,给宿舍加装取暖设施,改善食堂伙食,让矿工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因工作积极、思想觉悟高,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1962 年初,因公社拆分,他被调回粉坊门担任大队支部书记;1963 年底,社队合并后,他任弋湾大队联合支部书记,与大队长弋庚寅搭档 18 年,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弋湾大队的发展中。
1969 年,“三线工程” 焦枝铁路建设启动。当时正处动乱期间,部分干部被边缘化,但在公社的组织安排下,谢群财依然主动扛起责任,带领弋湾、沁水、王家庄 200 多名民工参与修建,并担任指导员,驻扎在临汝县小营镇。施工期间,当地因盖房缺砖,工程进度受阻,他看着心里着急,突然想起老家 “夹板墙 + 石灰三合土” 的传统工艺 —— 用木板做夹板,填入石灰、黄土、沙子混合的三合土,夯实后坚固耐用。他立刻带着民工试验,经指挥部验证成功后,这项工艺被推广到全线施工中,不仅解决了材料难题,还大幅降低成本、节约了大量资金。因贡献突出,谢群财再次荣立三等功,受邀参加焦枝铁路竣工典礼,见证全线通车的盛况,还受到国务院时任副总理纪登奎的接见。这份荣誉,成了他基层工作生涯中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1968 年动乱期间,作为党员干部,谢群财始终坚守原则,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坚决不参与任何派系活动。当时局势混乱,不少人劝他 “选边站队”,他却坚定地说:“我是党员,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不能跟着瞎哄。” 不得已时,为了避开纷争、不卷入是非,他主动躲到外边学 “石匠”,白天跟着老师傅认真凿石头、学手艺,晚上就找个安静的地方,悄悄学习党的文件,始终没有偏离一名党员的初心。
大队谋发展,初心映民心
担任弋湾大队支部书记期间,面对 5000 多人的 “大家庭” 和复杂的地形,谢群财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沉。结合弋湾大队 “人口多、地形杂、底子薄” 的实际情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集体增收、让群众致富。他找准突破口,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民生保障到教育发展,一步步勾勒出弋湾的振兴蓝图。
在农业发展上,他深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70 年后,他开始着力推动机械化生产,多次跑到公社申请机器设备 —— 在大队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购一台轮胎式 50 东方红拖拉机;因大队民兵工作出色,县武装部奖励一台链轨式东方红拖拉机;还争取到当地部队支援的(南京嘎斯)卡车一台,让弋湾大队成为全县建制中少有的拥有三台机动车的大队。考虑到弋湾地形复杂,他灵活制定耕作方案:大块耕地统一用机械耕种管理,小块零散地块保留牲畜作业,既不浪费设备资源,又能适配不同地块的需求。机器使用过程中遇到故障,他从不推脱,总是和机械工一起蹲在地上排查、维修,直到机器正常运转才放心。机械化生产的推行,大幅缩短了秋收时间,粮食亩产也逐步提高,稳稳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作为登封县 “农业学大寨” 的先进典型,谢群财还带领支部一班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土地平整与深耕工作,因成效显著,被河南省农业管理部门树为水土保持 “先进典型”;1965 年起,多次接待外县、公社的观摩团;他还曾随县委书记赴山西大寨、河北沙石峪参观学习,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弋湾,融入到日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让弋湾的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解决了粮食问题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水利 —— 弋湾的耕地一半在山坡、一半在洼地,一遇干旱就减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谢群财没有直接参与一线挖掘,而是在县农业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把精力放在了水利建设的谋划决策与后勤保障上:1964 年起,他先后带领干部与技术人员走遍全大队,勘察水源分布,确定 “先打机井、后修水渠” 的可行方案;在全大队范围内,先后打下陈家沟、庙湾、陈前门等多口 “机井”,修建了 “三级提灌” 工程;还从一五四部队采矿区引水至沁水荆木岭,修通约 3 公里的输水管道,实现 “引水上山、田间喷灌”,真正打破了 “吃水贵如油,天旱无粮收” 的困境,有效缓解了沿线生产及人畜用水的实际困难。陈家沟、庙湾、陈前门机井建造时,没有先进设备,全靠人工挖、人工抬,谢群财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既盯进度,更盯安全,几年的水利施工项目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伤亡事故。1974 年,公社建成朝阳沟水库后,他又结合弋湾实际情况,克服 “点多面长、工程量大、材料运距远、安全保障难” 的重重困难,组织群众完成了水渠疏通、隔山修建导洪渠的艰巨工程,让沿渠两侧 1000 多亩土地实现稳定灌溉,粮食亩产逐年上升,这项工程也获得了登封县水利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谢群财深知这个道理。为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改善民生,他带领支部一班人集思广益,依托弋湾的资源优势,1965 年先办起了大队小磨坊,让群众最早摔掉了 “推磨棍”,彻底改变了 “吃饭靠推磨” 的传统生活方式,极大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随后,又逐步建起了面粉厂、缸窑陶瓷厂、耐火厂、铝矿、榨油坊等队办企业,一下子解决了 200 多人的就业问题,让大队经济收入显著高于周边村庄,社员工分值达到 0.5 元 / 10 分,村民的 “钱袋子” 渐渐鼓了起来。
最让群众难以忘怀的,是他解决 “用煤难” 的举措:弋湾大队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办起露天煤矿后,为了不影响矿工白天作业,同时解决群众的用煤需求,谢群财想出了 “错峰担煤、奖励煤票” 的办法 —— 让矿工白天正常作业,晚上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轮流到煤矿担煤,规定 “每担满十担,就奖励一担煤票”,煤票可直接兑换成煤供自家使用。这一办法既不影响煤矿生产,又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原本每天仅能挑 500 担煤,实施后增至 800 多担,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煤矿的生产秩序也变得更加规范,切实解决了村民冬天取暖、平时做饭的用煤保障,成了当时人人称赞的民生亮点。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谢群财从未落下教育。他常说:“教育是长远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将来有出息,他首先推动 “村有中学、队有小学” 建设:1969 年,看到大队中心小学还是破旧的土坯房,他立刻带领支部一班人想办法、找路子,发动群众集资建校,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中心校区改建为宽敞的砖瓦房,吸引周边的学子前来就读,小学入学率一下子达到 95% 以上;同时,他还组织召开全大队中小学教学工作会,树立 “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施教方针,狠抓教育质量,开展教学观摩、以教促学、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激励老师们立足本职,培养 “爱党爱国、成绩优良” 的新一代。
尤其对弋湾中学的发展,他倾注了更多心血 —— 亲自规划校园布局,建起了采光好、宽大明亮的教室,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在大队党支部和中学领导的共同推动下,1981 年,弋湾中学的中招成绩在开封地区遥遥领先,20 多名学生被登封一中光荣录取;此后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上中专和重点高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廉洁守初心,清风满弋湾
1971 年 9 月,谢群财作为 “河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 出席相关会议,这既是对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肯定,更印证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顺应民意、为民办实事” 的初心。当时,弋湾大队的经济收入远超周边村庄,有人私下猜疑 “富裕大队的干部肯定有贪污行为”。为了澄清流言、还干部清白,上级多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对弋湾大队的账目进行了全面核查,最终确认大队 “经济管理到位、收支合理、账目清晰”,并被上级正式评为 “廉洁党支部”。
谢群财始终坚守廉洁底线,从不占群众一分一毫的便宜。1972 年,一位村民到他家说事时,悄悄带了两斤点心想 “求关照”,离开时,谢群财坚持让对方把点心带回;后来,他还特意把这两斤点心拿到群众大会上,严肃告诫全体村民:“公是公,私是私,一是一,二是二,千万别用这种方式‘贿赂’干部!” 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外出开会(除县城外),从来都是自带干粮,饿了就啃几口馍,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始终以 “贴心为民的村官” 形象面对群众。
在他的带动下,弋湾大队形成了 “名额分到队、支部严把关” 的规矩:无论是招工、外出就业还是参军,名额均按人口比例公平分到 4 个大生产队,支部则结合 “家庭兄弟多、经济条件差、成家困难” 的实际情况,由生产队推荐候选人,大队党支部再依据 “品德优良、工作积极” 的标准严格审核,从不搞特殊照顾、从不走后门。在他的长期培养教育下,弋湾大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如姚志华、温之钦、刘保松、吴秀花、吴运营等一批优秀干部,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保持着踏实肯干、廉洁自律的作风,为弋湾大队赢得了好口碑,也为家乡父老争了光。
此外,弋湾大队的民兵工作也成果丰硕:在党支部 “组织得力、措施到位、争先进位” 的指导思想下,民兵队伍积极参与县、公社的重点工程建设,1975 年代表原开封军分区参加河南省军事大比武,一举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还分别参加了 1964 年、1976 年两届省军区召开的 “先进民兵营” 会议,赢得了地区、县、公社武装部主管领导的一致认可,获得多项荣誉,县武装部还专门奖励了一台链轨式拖拉机。
“当干部,就得干干净净,不能沾集体半点光。” 这是谢群财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任支部书记的 20 多年里,他从未收过群众办事送来的任何礼品,始终坚守廉洁底线。1980 年,郑州矿务局建井施工队及后续的煤矿开采工程进驻弋湾大队,按常理,大队干部安排几个亲属当工人是 “理所应当” 的事,但谢群财带领的支部一班人,从未利用权力为亲属谋取岗位,没有搞过任何特殊;他的三女儿,最终还是靠公爹的退休名额接班,并且改姓后才被安排到煤矿上班。
谢群财家中子女多、经济收入少,生活时常陷入困境,甚至多次出现 “断盐” 的情况。有一次,在妻子的反复催促下,他只好拿家里的几个鸡蛋,到村里的小卖部兑换食盐,才解了生活的燃眉之急。从政 20 余年,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 “走后门、托关系、安排工作”:侄子曾想靠他在煤矿找个轻松点的活,被他当场拒绝,“工作要凭自己的本事,不能靠关系”,这件事,侄子至今回忆起来仍印象深刻;公社干部来检查工作,想让他安排一顿 “好饭”,他直言:“群众吃啥我吃啥,大队的钱是群众的血汗钱,不能铺张浪费。” 他常对身边的干部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咱们是党员,群众都看着呢,要是咱走歪了,群众的心就凉了”。在他的带动下,弋湾的干部们都养成了廉洁自律的作风,大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 不管是修水渠还是办工厂,只要谢群财一声号召,群众都会积极响应,因为大家心里清楚:“跟着这样的支书,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岁月映忠诚,精神永传承
谢群财在弋湾整整工作了 18 年。这 18 年里,他带领群众挖井修渠、办厂兴学,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弋湾大队,变成了全县闻名的标杆 —— 人均产值、公分收入全县第一,多项工作指标领先,弋湾中学的升学率在开封地区名列前茅。1978 年改革开放后,全国开始推行土地分包到户,谢群财看着自己和群众 10 多年来辛苦创下的集体成果,实在不愿打破 “大家一起干、一起富” 的良好局面,多次向上级反映 “弋湾的集体经营还能行”,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服从大局,配合政策调整。
1981 年,谢群财调任大冶乡车队工作。到任后,他依然保持着在弋湾时的干劲:每天早早到车队,仔细检查每一辆车辆的状况,认真制定运输路线,主动联系货运物资,及时催收账款,操心采购燃油保障运输…… 这些琐碎却关键的事,成了他的日常。1983 年 3 月 30 日,他在检修车辆时,因意外受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 54 岁。
出殡那天,从他家到墓地一里多地的路上,摆满了县武装部、县农委、水利局、林业局及周边大队、各企事业单位送来的花圈,白花与黑纱交织,满是哀悼之情;路边站满了自发送行的群众,男女老少都眼含泪水,有人低声念叨 “谢书记是好人,怎么就走这么早”,有人默默回忆他当年干事的身影。这场没有刻意组织的送别,是群众对他 “心系民生、忘我奉献” 最朴实、也最厚重的认可。
谢群财一辈子没为 7 个子女安排过工作、谋取过任何照顾,甚至在子女面临人生选择时,还总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但孩子们都从他身上继承了 “踏实做事、清白做人” 的品质:他对子女严管深教,反复叮嘱 “为人要诚恳忠厚,不占他人一分便宜,要勤俭持家,不做对不起父老乡亲的事;无论干啥工作,都要对党负责,不给党旗抹黑”。他的子女有的种地,有的经营小生意,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做事,从没想过借父亲的名声谋取私利。
如今,弋湾的村民们从未忘记谢群财。老人们茶余饭后坐在一起,总爱回忆他当年的往事:回忆他顶着烈日在田间查看庄稼的模样,回忆他为了群众的事奔波忙碌的身影,回忆他拒绝好处时的坚定神情。村里的党员干部更是时常思念他,每次开展工作前,总会想起他 “一心为民、廉洁奉公” 的叮嘱,不自觉地以他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敢有半分懈怠。
这些年,弋湾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而谢群财的精神,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弋湾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又像一根纽带,把一代又一代弋湾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让 “实干、为民、廉洁” 的品格,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