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的名字土不土?|豫记

豫记 原创

2025-08-20 17:02

在网上搜索“中国最土城市名字”,驻马店总会榜上有名。

说起驻马店为啥不改名,无数人义愤填膺:“汝南、天中、驿城……哪个不比驻马店好听且有文化?!”

还有人侃侃而谈驻马店作为皇家驿站、往来要道的历史,认为一旦改名就会抹杀了这个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驻马店究竟是为什么叫驻马店?改名又会对这座城市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且听豫记娓娓道来。

撰文|郑博雯

01/

汝南究竟有多长的历史

围绕着驻马店改名的争议中,现今是驻马店下属县的“汝南”是更名呼声最高的一个。

不少人怀念“汝南”一名的雅致,觉得自我介绍时称自己为汝南人,便仿佛自带一种文人气息。

 然而,西汉时期始设的“汝南郡”并不能与现在的驻马店等同,二者之间也完全没有任何的传承关系。

据史料记载,“汝南郡,高帝置……县三十七”。也就是说,汉高祖设立的汝南郡足足有三十七个县之多,辖境甚广,覆盖了如今的驻马店、周口、安徽阜阳、信阳等市的部分地区,因为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不可否认,西汉时期的汝南郡可以算是现在汝南县的前身。但事实上,汝南并不是一直是”汝南“。

最早的汝南县建于后魏,地理位置处于今天河南平顶山境内,只短暂存在了六十年就被废置。隋朝时复建汝南县,隋末又被废除。

今天驻马店市内的汝南县,是唐朝791年时设置的,但也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汝南“再没有被当做地名在这片土地上使用过。直到1913年,汝南县才再次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

至于建国后设汝南市、后又被新起之秀驻马店吞并,就都是后话了。

02/

驻马,还是苎麻

“我叫驻马店,本名‘苎麻’,镇东古有苎麻村,因此有了这个名字。后来到了明朝,我就成了交通要道,传递文书、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换马,都要经过我这里。大家说我的名字有些土,好无辜。我也曾申请过改名,但专家不允许,说俺是有文化内涵的,不能随意更改。”

某年春节时期,驻马店要不要改名曾在微博被热议。

“驻马店这名儿,太土了!”

“俺大天中,梁祝之乡、皇家驿站、天地之中,凭啥让人听起来就好像闻到一股马厩味?谁还想来玩?”

曾几何时,许多驻马店人都对自己的家乡存在一种“地名羞耻”,提起这里也总有一种说不出口的尴尬。

实际上,“驻马店”这个名字的文化意涵很是丰厚。

西汉时的驻马店,被称为“汝南驿”,实际上就是指一个驿站性质的地区,并不是很大。

元朝时期,汝宁府西30公里处建造了一个拥有15匹骏马的驿站,称“驻马站赤“,已经是当时规模较大、制度齐全的驿站了,但仍旧只是一个”快递站点“。

明朝1474 年,随着崇简王朱见泽被他的皇兄分封到了汝宁府(今汝南)、并在自己府邸附近的苎麻村设立了南北驿站,供文书传递、官员来往及商人歇脚中途补给、住宿和换马,驻马店才渐渐繁华起来。

试想,原本只是小地方的驻马店,突然得知自己被设为”苎麻发展新区“,还有重量级人物要在这里安营扎寨,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也正因此,驻马店的人气不断旺盛起来。马店根据驿站的需求开始在周边设立,”苎麻“渐渐被其谐音”驻马“替代,驻马店的名字深入人心。

明朝中后期,汝南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一直到清代,驻马店市区一带依旧是什么都没有,行政中心也仍然在今天的汝南县。

转机出现在1904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清政府于驻马店境内设立了驿城车站,远近商贾以车站为中心,竞相购置地产开店,最终奠定了驻马店的地位。

此后,拥有车站的驻马店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中如虎添翼。而曾将驻马店划入辖区的汝南也自此隐去,不复盛名。

03/

 “豫州之腹地,天地之最中”

提起改名,驻马店还有另一个热度极高、也最被众多学者推崇的名字——天中。

走在驻马店的街头,你会发现这里许多地方都带着”天中“的字样。“天中饭店”“天中广场”……连晚报也叫《天中晚报》,学术期刊叫《天中学刊》,科研机构叫“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对外宣传语用“欢迎您到天中来”。

频繁出现的”天中“二字,既承载了驻马店人民对家乡悠久历史的自豪,也被暗中寄予了一些招徕旅客之意。

改名是扩大经济增长的一种思路。

比如,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四川省南坪县改名为九寨沟县,湖南省大庸县改名为张家界市……将这些“有点儿土”的地名改动之后,再通过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成功地提高城市知名度,就可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毕竟,拥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确实会让这个地方更容易吸引人眼球。

而“天中”,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强大气场,正好符合这个需求。

那么,“天中”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的汝南地区,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称号,因为禹分九州时,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被称为“天中”。这就是现在的驻马店人这么爱用“天中”自称的原因。

同时,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也在这里,驻马店也因此被称为“河南人共同的老家”。

天中天中,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天地中心”那么简单。

1999年,驻马店师专(今黄淮学院)成立了天中文化历史研究所,着手进行理论研究;2000年,驻马店市提出改名请求,但没有结果;2004年,该市召集了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市内专家,开展了声势不小的”天中文化研讨会“;随着研讨会的进行,驻马店市改名冲动再起,还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领导的改名小组,只为商量改名的事宜。

驻马店在改名这事上下的功夫可真不少。

“走出去搞推介宣传,一开口咱是天下正中,多气派,驻马店,唉,人家以为是个乡村!”

提起屡申屡败的改名,驻马店有关部门的人员常常会这么说。

04/

改名,兹事体大

尽管驻马店上下都曾为改名做过努力,但改名这事,确实不是小事。

毕竟,这事关庞大的社会管理成本支出、城市历史文化的湮没、人们交流交往的不便等等因素。“一个地方名称的更改,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系统工程。”驻马店的发展,绝不能靠一改了之。

事实上,在建国后城市更名的历史上,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撤地设市“。上世纪 80 年代起,各省级政府逐步撤销地区行政建制,转而设立地级市。许多城市因“撤地设市“”撤盟设市””等行政区划调整而改名,如徽州地区和县级黄山市合并改名为黄山市,内蒙古的昭乌达盟撤销后设立赤峰市,哲里木盟撤销后成立通辽市等。

第二种是为了恢复历史名称,展现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改名。例如湖北襄阳曾因与樊城合并而更名为襄樊,但襄阳历史悠久,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襄阳” 一名更能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2010年又恢复了旧称。

第三种是消除殖民、反动色彩或纠正不规范地名,这多在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予以实施。例如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而上海旧租界的大量外国式地名也全部更换等。

但仅仅五年后,受《汉字简化方案》出台的影响,地方的改名潮再起。一些写法颇为复杂的地名被简化,但没有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因此在1979年,中国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修正了此前的地名乱象。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更名潮于上世纪晚期再次出现,这次却是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前文所提到的香格里拉、张家界等便是在此时摇身一变成为旅游胜地的。

但是,“易名”就一定能“惊人”吗?

 《地名作为历史名片的经济收益: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通过对1997-2012 年间更名的 5 个地级市(湖北襄阳、云南普洱、江苏淮安、内蒙古鄂尔多斯、内蒙古通辽)进行研究分析显示,基于城市历史知名度的更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放弃历史知名度的更名,则在一定成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发展。

一个地方的名称,本身便承载着该地厚重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依照其他地方更名的经验来看,驻马店不改名,或许也并非一件坏事。

当然,如果你认为驻马店应该改名,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独特见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 THE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