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消金“造血”失灵:单月靠股东25亿“输血”渡难关
在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小机构的生存压力持续凸显。作为其中一员,幸福消费金融(下称“幸福消金”)近期频繁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将其对大股东的资金依赖问题暴露无遗。单月11笔、合计25亿元的同业借款,不仅刷新了其关联融资频次与规模,更折射出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与融资渠道拓展上的深层困境。而股东股权质押、被执行人等问题叠加,进一步为这家业绩看似稳健的消金公司蒙上阴影。
流动性管理承压
7月,幸福消金与大股东张家口银行的密集资金往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据公开信息显示,整个7月,幸福消金分两批与张家口银行签署同业借款协议,累计达11笔,总金额高达25亿元,占其前一季度末资本净额的168%。从交易细节看,单笔借款金额从1亿元到4亿元不等,每一笔均达到“重大关联交易”标准,如此高频次、大额度的股东资金注入,在消费金融行业并不常见。
表面上看,这些借款是“因经营需要”,但背后反映的是幸福消金流动性管理的波动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其流动性比例分别为153.78%、106.5%、128.19%、187.68%、110.13%,短短一年间,该指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超80个百分点,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流动性比例较上季度骤降77.55个百分点,降幅显著。
尽管当前幸福消金的流动性比例仍高于《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50%最低标准,但频繁波动已传递出风险信号。流动性比例作为衡量消金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稳定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其短期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平衡能力。对于以短期贷款为核心资产、短期同业借款为主要负债的消金公司而言,流动性的稳定至关重要。幸福消金流动性比例的大幅起伏,暴露出其在资产负债匹配、资金回笼稳定性上的不足,而对大股东资金的频繁依赖,更像是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开出的“临时药方”。
过度依赖股东引合规隐忧
幸福消金对大股东张家口银行的资金依赖,本质上是其融资渠道单一的必然结果。在消费金融行业,头部机构早已构建起“同业借款+金融债+ABS”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通过发行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ABS)等方式获取中长期资金,优化负债结构。例如,部分消金公司每年通过发行金融债补充数十亿元资金,ABS发行规模也持续增长,有效降低了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反观幸福消金,其融资仍高度依赖同业借款,且主要集中在大股东层面。这种单一的融资模式,不仅让公司流动性受股东资金供给意愿与能力的直接影响,更可能触及关联交易的合规红线。根据《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需“维护经营独立性,控制关联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防范利益输送风险”。尽管幸福消金在公告中强调股东“积极承担流动性支持责任”,但单月25亿元的关联借款规模,已远超常规关联交易范畴,其业务独立性与关联交易合规性难免引发质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股东融资,会让幸福消金在经营决策中难以完全保持独立。若大股东自身经营出现波动,或对幸福消金的支持意愿下降,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资金链稳定。长期来看,这种“输血式”的融资模式,不仅不利于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可能因关联交易占比过高,引发监管层的重点关注。
股权质押与流拍拖累发展
除了融资与流动性问题,幸福消金的股东结构也暗藏隐忧。目前,公司三大股东中,张家口银行持股47.1%,为第一大股东;神州优车、蓝鲸控股分别持股39.25%、13.65%。然而,后两大股东均存在股权质押问题,且神州优车已被列为被执行人,蓝鲸控股更是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股东层面的风险已开始向公司传导。
早在2020年,神州优车就为获取融资,将所持幸福消金39.25%的股权质押给福建优车投资(现更名为福建大钲一期投资)的子公司,该质押至今仍处于有效状态。2024年下半年,因深陷债务危机,神州优车所持的全部幸福消金股权被法院挂上拍卖平台,但多次流拍后,不得不暂缓变卖。股权处置的不顺利,不仅让幸福消金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也让“问题股东风险出清”的目标变得遥遥无期。
对于消金公司而言,稳定、有实力的股东背景是其获取外部信任、拓展融资渠道的基础。而幸福消金两大股东的质押与信用问题,无疑会影响市场对公司的信心。一方面,股权质押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存在变更风险;另一方面,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的身份,可能让监管层对公司的股东资质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其业务拓展与融资审批。尽管幸福消金表示“正推动股东解除股权质押”,但从目前进展来看,这一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持续拖累公司的稳健发展。
业务结构失衡
从业务端来看,幸福消金同样存在结构性短板。尽管公司近年来净利润保持增长,2021年至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35亿元、1.85亿元、1.97亿元、2.03亿元,总资产也突破125亿元,但业绩增长背后,是对助贷业务的高度依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幸福消金发放贷款及垫款120.17亿元,核心信贷产品多为与京东金条、蚂蚁小贷、分期乐等平台合作的助贷产品,担保增信类业务占比不低。助贷业务虽然能帮助公司快速扩大规模,但利润空间受合作平台挤压,且客户资源、风控数据多掌握在合作方手中,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幸福消金已推出自营现金贷与消费分期产品,但自营业务规模与占比仍较低,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在助贷业务监管趋严、平台合作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过度依赖助贷的业务结构,将让公司面临增长瓶颈。相比之下,头部消金公司早已通过强化自营业务,构建起“自营+助贷”的均衡业务生态,既提升了利润水平,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幸福消金若不能尽快补齐自营业务短板,长期竞争力将持续落后于行业头部机构。
破局需先解“三重困局”
对于幸福消金而言,当前面临的流动性波动、股东风险、业务失衡“三重困局”,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障碍。若想实现稳健发展,首先需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股东资金的依赖,通过发行金融债、ABS等方式补充中长期资金,优化负债结构;其次,需加速推动问题股东风险出清,通过股权处置、引入新投资者等方式,改善股东结构,重建市场信任;最后,要加大自营业务投入,提升自主获客与风控能力,摆脱对助贷业务的过度依赖。
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依赖股东输血、业务结构单一的中小机构,若不能及时破局,将难以在行业洗牌中立足。幸福消金的现状,既是个案,也折射出部分中小消金公司的共同困境。未来,只有真正实现融资独立、股东稳定、业务均衡,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