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问道:河南大学“生态互联”科普科研服务队三下乡纪实
作者:高媛美婧 摄影:邓珊珊 周恩伯 邝泓睿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生态互联”科普科研服务队沿总书记足迹,赴开封、郑州多地开展社会实践。实践活动以人物访谈、实地调研、科普宣讲为主线,向黄河沿岸群众与青少年普及黄河文化与生态知识,以年轻的脚步丈量黄河的厚重,用清澈的嗓音讲述千年的浑厚,让古老的智慧被更多人所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与黄河共舞——千年治洪经验传
科普队三名成员前往开封黄河大堤,采访两位黄河守护者,探寻黄河千年治理的智慧。
在219省道旁的防汛站点,他们见到在开封市第一黄河河务局防汛物资仓库工作的陈彦语技师,陈师傅自青年起参与防汛,对上世纪开封段险情记忆犹新:“那时候全靠人拉肩扛,守堤就是守家。”质朴的话语让队员深感前辈齐心协力的力量。陈彦语还带领大家参观了防汛物资仓库。在这里有铁网、绳索、碗口粗的木材,都靠墙码放,整齐而有序。防汛沙袋装满黄沙,随时可用。铁架上挂着颜色鲜亮的救生衣和救生圈、帆布下摆放着柴油抽水机和连接用的水管,靠门的箱子里装着应急灯具和扩音器。整个仓库物资齐全,随时准备投入抢险,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橡胶和金属气味,透着一股严阵以待的气息。
经陈师傅介绍引荐,团队采访了开封市第一黄河河务局另一位工作人员李明金技师。李师傅热情接待大家参观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展示“家伙桩”到钢筋水泥、人力堵口到大型器械的演变,从手工“土包子”到量产钢筋“包子笼”,现代装备显著降低抗洪伤亡。两位技师的讲述,让队员们切实体会到抗洪责任之重大、工程之艰巨,以及小浪底等工程建设者默默的奉献。
面对严阵以待的防汛仓库,每个队员都心生敬畏,而在黄河观景台上,队员们心中又涌起了敬佩与幸福之感。
站在黄河观景台,风卷着水汽扑面而来,大坝如钢铁臂膀将黄河稳稳揽住。脚下河水安澜,两岸麦浪翻滚,象征着黄河安澜、人民幸福的“福桐”沙沙作响,似在诉说前辈以命筑堤换来的平安。此刻,队员们更深刻理解了黄河精神——把心安进堤坝,把命交给大河,只为让后人站在岸边,一眼就能看见幸福。
参观完防汛仓库之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生态互联科普科研服务队队员们又前往柳园口进行生态科考研习。
此次活动中,队员们见到了镇河铁犀,了解了林则徐临危受命抢修黄河的历史,队员不禁想到,从古人的铸铁镇河到今天的科学防洪,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守护安澜的责任担当。站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处,抚今追昔,我们仿佛看到伟人凝望黄河的深邃目光,感受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千钧重托,更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治黄事业的薪火相传。
串联古今——博物馆学习及科普
带着对母亲河的敬意和期待,我队队员赴开封博物馆学习。
在“城摞城”遗址展区,叠压的古城遗址直观展现黄河与中原文明的共生关系;商周青铜礼器上的河图洛书图案,深刻揭示黄河文化基因密码。团队成员还体验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茶百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在馆内开展科普物品发放活动。
随后科普队还前往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和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
公园内震撼的炎黄二帝的雕像与黄河相望,展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相伴的悠久历史。博物馆内详细的解释了黄河的地理成因和它的特点。馆内真实的地质剖面模型直观展示了黄河独特的“一层土摞一层沙”土壤结构,究其原因,是黄河多年来反复改道的特征。黄河还有远超世界其他大河的年均16亿吨输沙量,这恐怖的输沙量造就了华北平原,世界独有。这些即是我们母亲河独一无二的特征,也侧面凸显了黄河治理的难度之高,展示出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中国治水智慧。
科普队成员前往郑州的黄河博物馆,深入学习了黄河文化故事。
从汉代王景治河、清代靳辅治黄到现代小浪底水利工程,展陈系统梳理了治黄技术体系演进。馆内对黄河工人劳动号子的详细记述,生动传递了劳动者的期望与愿景,使治黄工人形象更加立体深刻。团队还在馆外选取多处位置张贴黄河生态保护科普海报,并向游客进行科普讲解。
科普进校园——童说母亲河
科普队成员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标本馆为小学生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动植物标本科普活动。
队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黄河流域常见昆虫和植物,通过实物标本展示生物多样性,让孩子们了解黄河生态系统。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观察标本细节,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活动既保持了科学严谨性又恰如其分,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在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团队深入黄河流域开展调研学习,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抗洪人员、科普活动等形式,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及抗洪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此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关注黄河流域发展,为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