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铭:纸墨三国到文旅星河 “罗贯中人文地标”破圈路径探析
2025年8月18日,罗贯中研究会第八次工作会议在罗贯中故里河湾村召开。会议包括座谈会和观摩学习两部分。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贯中研究会顾问陈少峰,著名诗人、原国家能源集团一级业务总监(厅级)、世罗文化经济合作组织总干事、北京世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贵宝(笔名:南枫),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贯中学派第二代文化传承人杨静松,中国中医药信息协会理事、中华罗氏春晩秘书长、河南命典方程康养有限公司董事罗社发,罗贯中学派第二代文化传承人、中国退伍军人《中华老兵网》副主任、中华老兵拥军助农组委会主任高松,山西省民宿协会秘书长邢鸿儒等。资深学者、罗贯中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文化书院研究员罗托亲自光临,带队参会。
现场参加祁县罗贯中研究会第八次工作会议的属地领导与人员有: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风燕,原祁县政协主席,县关工委主任、罗贯中研究会顾问张礼明,原祁县政协副主席,县企联会名誉会长、罗贯中研究会秘书长李俊海,祁县文旅局局长梁利斌,祁县文旅局干部、罗贯中研究会成员王秋蕴,祁县文联主席杨慧渊,祁县晋商研究所所长、县书法协会主席田健祁,祁县书协副主席、祁县作协副主席梁安贵, 祁县作协主席冯静武,祁县昭馀镇镇长贾磊,祁县昭馀镇副镇长乔梦蓉,祁县罗贯中研究会顾问董义全,祁县罗贯中研究会顾问刘如刚,祁县罗贯中研究会名誉会长罗邦朝,祁县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罗小民,祁县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罗运鹏,祁县罗贯中研究会顾问罗邦龙,祁县贯中弓栈负责人武建明,祁县罗贯中研究会网络员郭俊丽等。祁县电视台特派多位记者全程参与摄影报道。
本次活动得到了祁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祁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党组书记、县长杜建中,祁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风燕,分别在不同场合会见了罗贯中研究会本次活动参会人员。
品牌孵化学派创始人、词作家、中国地标节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地标节(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贯中研究会研究员刘海铭,全程参与。
以下文章为中国地标节秘书处根据刘海铭秘书长准备的PPT与发言稿整理如下:
纸墨三国到文旅星河
“罗贯中人文地标”破圈路径探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祁县昭馀镇河湾村作为罗贯中故里,坐拥《三国演义》这一世界级文化IP,同时拥有玻璃产业、特色美食、晋商文脉等丰富资源,具备打造国家级“罗贯中人文地标”的独特优势。
在罗贯中研究会第八次工作会议上,品牌孵化学派创始人、词作家、中国地标节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地标节(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县罗贯中研究会研究员刘海铭,提出“罗贯中人文地标”载体化、产品化、产业化、场景化、IP化的五大路径探析。这些建设性意见和高维度构想不仅为构建“罗贯中人文地标”旅游产业振兴体系提供了战略指引与实践框架,更深刻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创密码——既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刻,也不是盲目的商业开发,而是通过系统性创新,让千年文脉与现代产业深度对话,推动这片土地上演从纸墨三国到文旅星河的破圈传奇。
同时,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与《三国演义》中涉及的地标名胜、人文地标互动联动,打破地域壁垒,拒绝唱独角戏,构建三国文化共同体,并同步构建“罗贯中人文地标”大系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申报系列地理标志注册商标、集体商标,为品牌长远发展筑牢法律屏障。
一、激活千年文脉流量:文化载体化筑牢地标根基
千年文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激活这一流量密码,是打造“罗贯中人文地标”的关键。文化载体化作为第一步,本质上是对文明根脉的敬畏与守护,既要将抽象文化具象化,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化与数字化双重呈现,也要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基因。
对罗氏宗祠进行全方位修缮与数字化保护,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将其转化为承载罗贯中文化的“数字博物馆”,让古老建筑突破时空限制,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深入挖掘罗氏神祇信仰、三国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非遗传承活动、建立非遗传承基地,让古老传说在现代社会延续活力。
同时,规划建设罗贯中文化主题博物馆,设置互动体验区,让游客通过多媒体设备深入了解《三国演义》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使“罗贯中人文地标”拥有沉浸式展示空间。
在此过程中,以祁县罗贯中故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为核心,积极申报“祁县罗贯中故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突出其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故乡的唯一性与历史价值;针对罗氏宗祠、罗贯中文化主题博物馆等文化载体,设计专属标识并申请集体商标,明确商标使用规范,确保授权单位与个人的合理使用。
积极践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与赤壁古战场、武侯祠、曹操运兵道等《三国演义》地标名胜联动,联合拍摄“三国地标的前世今生”系列地标短视频,以祁县罗贯中故里为叙事起点,串联各地人文故事;邀请其他三国地标景区团队“走进来”,共同研讨文化载体的活化经验,搭建三国文化数字联盟,共享3D建模、VR技术资源,让罗贯中故里的文化载体既守住传承的“形”,更通过跨地域互动留住历史底蕴的“魂”。
此外,在载体化建设中融入晋商文脉,复原晋商风格的建筑群落,展示晋商与罗贯中故里的历史渊源,打造晋商文化与三国文化交融的实体场景,并通过短剧形式演绎晋商与罗贯中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强文化感染力。
二、解码人文地标商业潜力:文化产品化释放市场活力
文化产品化是实现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解码“罗贯中人文地标”商业潜力的密钥。它不仅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更是通过多元化表达,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基于丰富的文化载体,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构建从实体到数字的全品类产品矩阵。设计三国主题文创产品,如人物手办、三国元素文具服饰;开发动漫、游戏、有声读物等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以罗贯中创作历程为主线的动画,推出“三国智慧”系列有声课程;打造三国主题音乐专辑、影视原声,以艺术化表达拓宽文化产品边界。
同时,推动当地特色资源与文化产品深度融合:以玻璃产业为依托,开发三国主题玻璃工艺品,如关羽青龙偃月刀造型玻璃摆件、三国人物浮雕玻璃器皿,将玻璃工艺的晶莹剔透与三国文化的厚重感完美结合;挖掘当地美食地标特色,将“贯中酥”“三国宴”等特色美食进行文创包装,设计三国主题的食品礼盒,把美食体验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商品。
针对“贯中酥”“三国宴”等特色美食,申报“祁县贯中酥”“祁县三国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明确产品原料来源、制作工艺等标准,保障品质与特色;对三国主题玻璃工艺品申请集体商标,组建产业协会管理商标使用,规范市场秩序。
在产品营销层面,与其他三国地标景区开展“文创互售”计划,将祁县的三国玻璃工艺品、特色美食礼盒“卖出去”,引入武侯祠的诸葛羽扇文创、赤壁的战船模型等产品,丰富本地商品矩阵;联合创作三国主题地标短剧、IR短剧,通过角色互访、剧情联动的形式,植入两地文创产品,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扩大传播,实现“内容 + 消费”的跨地域引流,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次元壁,推动“罗贯中人文地标”商业价值的多维释放。
三、构建产业新磁极:文化产业化打造全链生态
文化产业化是推动“罗贯中人文地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致力于构建全链产业生态,将其打造成文化产业新磁极。这一路径不仅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创意研发 - 生产制造 - 营销推广 - 衍生服务”的完整生态,更通过“以文促产、以产兴文”的良性循环,让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上游建立文化创意研发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创企业开展三国文化深度研究与创意开发;中游建设现代化文创产品生产基地,引入先进设备工艺;下游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电商直播、社交媒体营销。同时,发展会展经济、演艺经济,举办三国文化博览会、主题演艺活动。
在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建设玻璃文化与三国文化融合的产业园区,实现从玻璃工艺品设计、生产到展销的一体化;打造“美食 + 三国文化”体验街区,将当地特色美食与三国故事结合,推出沉浸式美食文化体验项目;依托晋商文脉,开发晋商与三国文化融合的研学旅游产品,组织“晋商谋略与三国智慧”主题研学活动。
针对玻璃文化与三国文化融合的产业园区、“美食 + 三国文化”体验街区等产业项目,申报“祁县三国文化产业园区”“祁县三国美食体验街区”集体商标,规范园区企业与街区商户的品牌使用;对主题研学活动的课程体系、运营模式等申请版权保护,构建涵盖商标、专利、著作权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网。
联动其他三国地标,举办“三国文化产业峰会”,邀请各地文旅、文创企业“走进来”,共享产业发展经验;组织祁县企业“走出去”,在成都武侯祠、湖北赤壁等地设立展销窗口,联合开发“三国文化产业地图”,标注各地特色产业资源,通过地标微电影、短视频进行推介,吸引游客按图索骥,以全链条布局和跨地域协作放大文化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四、超时空文旅体验:文化场景化塑造沉浸式地标
文化场景化路径为“罗贯中人文地标”注入独特魅力,打造超时空文旅体验。它不仅是对历史场景的复原与再现,更是通过科技与创意,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体验的桥梁。
在河湾村复原元代村落风貌,打造“罗贯中故里”主题街区,设置贯中书院、三国茶馆、手工作坊等体验节点,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光影秀,重现《三国演义》经典战役场景;开发“剧本杀 + 文旅”模式,设计沉浸式剧本,让游客扮演罗贯中或三国人物,深度参与故事创作与历史事件。
同时,创新融合当地特色场景:打造玻璃艺术光影秀,用琉璃般的光影特效重现赤壁之战等经典场景;建设“晋商客栈 + 三国主题”民宿集群,让游客在体验晋商风情的同时,沉浸于三国故事;推出“美食探秘”剧情体验,游客在品尝当地美食的过程中,解锁隐藏的三国文化线索。
对“罗贯中故里”主题街区、玻璃艺术光影秀等场景申报“祁县罗贯中故里主题街区”“祁县三国玻璃光影秀”集体商标,规范场景内商户与服务的品牌形象;对沉浸式剧本的剧情、角色设定等申请版权登记。
与其他三国地标联合推出“三国穿越之旅”主题线路,将祁县罗贯中故里、赤壁古战场、洛阳关林等景点串联,制作系列地标IR短剧,游客通过线上互动选择旅行路线,剧中植入各地特色场景与体验项目;举办“三国地标的沉浸式联动展演”,邀请各地演艺团队在祁县同台演出,用光影、实景剧等形式呈现不同地域的三国故事,使“罗贯中人文地标”成为沉浸式感受多元文化的核心枢纽。
五、人文地标IP进化论:文化IP化塑造国际品牌
文化IP化是提升“罗贯中人文地标”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从地域标识到国际IP的产业进化论。在全球文化竞争格局中,这一路径不仅以罗贯中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超级IP,更通过跨界合作与品牌传播,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强音。
统一视觉形象设计,加强品牌传播推广,借助国际媒体、文化交流活动讲述文化故事;与国际知名品牌跨界合作,如与迪士尼合作开发三国主题游乐项目,与国际时尚品牌联名推出服饰系列;创办“世界三国文化论坛”,举办“罗贯中杯”国际文创设计大赛。
在IP化运营中,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将当地玻璃产业、美食、晋商文化元素融入IP形象设计,推出“晋商玻璃三国”系列IP产品;开展国际美食文化交流活动,推广“罗贯中故里美食”品牌;以晋商开拓精神为内核,打造“三国智慧与晋商传奇”国际文化交流主题。
以“罗贯中人文地标”整体品牌形象为核心,在国内外同步申请“罗贯中人文地标”系列商标,覆盖旅游、文创、餐饮、娱乐等多个类别;对“晋商玻璃三国”IP形象、国际文创大赛标识等进行商标与版权双重保护。
联合其他三国地标共同打造“全球三国文化IP联盟”,推出跨国合作的地标微电影《三国之路:从中国地标到世界记忆》,以多国合拍、多语言发行的形式,讲述三国文化在地标间的传承与创新;在海外社交媒体发起“寻找三国足迹”话题挑战,鼓励用户打卡各地三国地标,上传地标短视频,形成全球性传播热潮,通过“全球视野 + 本土特色 + 跨地标联动 + 知识产权保护”的IP运营策略,使“罗贯中人文地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聚合平台与亮丽名片。
通过文化载体化、产品化、产业化、场景化、IP化五大路径协同推进,推动当地玻璃产业、美食地标、晋商文脉与罗贯中人文地标深度融合,并借助地标短剧、地标微电影、地标短视频、地标IR短剧等创新形式,同时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与《三国演义》地标名胜互动联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地理标志商标申报,“罗贯中人文地标”旅游产业正实现从资源到产业、从产品到品牌的全方位升级。
这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地标的崛起,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深层脉动——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用守正创新的精神重塑未来,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浪潮中,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当纸墨三国化作文旅星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更是众多三国地标携手共进,让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让本土故事成为世界语言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