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重潜行到千亿破浪,京东长期战略终迎“顺风”时刻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吉姆·柯林斯《选择卓越》
2002年,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从全美20400家企业中挑选出7家股东回报率超同行10倍的佼佼者,用长达九年的深度研究,总结出它们的三大核心特质,其中首要的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坚持正确却艰难的选择,在不确定性中始终坚守价值、方法和长期战略的一致性,直至“走向卓越”。
这几乎是京东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审视过往20多年,我们看到京东以超越同行的战略远见,斥巨资在自建物流体系上“第一个吃螃蟹”、重仓投入技术与实体供应链的深度融合、率先为配送员和骑手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在全球化浪潮中摒弃“小包快跑”转而深耕本地化基础设施——这些曾被市场质疑为“财报毒药”、“成本黑洞”的政策,不仅在历经时间检验后化身为京东真金白银的万亿年营收,更因在某个关键节点上、惊人地与宏观政策转向及行业趋势演变汇合,从而持续释放出更多红利,反哺京东的韧性增长。
京东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实现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远超市场预期;其中,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6.4%,商超品类连续6个季度保持同比双位数增长;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9.1%,继续保持加速增长;新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99%,成功达成初期战略目标。
这些亮眼数据,不仅印证了京东当之无愧的“卓越”市场地位,更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伴随政策东风、技术范式革命、贸易规则重构三大浪潮奔涌,京东这艘万亿巨轮,依靠一系列长期战略打造的坚实“船体”,终于迎来帆满舵稳、乘风破浪的历史性机遇期。
千亿社保汇成“合规护城河”,政策验证战略远见
成立至今20多年,京东一路上做了不少“逆势而行”的决定,其中人力布局无疑是最具战略远见的之一。
2007年,在选择重资产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京东毅然为配送员足额缴纳五险一金,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与所有快递小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2025年,京东宣布进军外卖,成为首个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平台。
笔者以北京社保基数下限6821元测算,京东每月需为单名骑手支付超3200元社保费用,平台累计15万骑手的年支出高达58亿元。
不仅如此,官方数据显示,18年来京东为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已超过1000亿元;截至2024年,已有1200多名快递员从京东退休,并领到了退休金。
鉴往知来,布局长远。京东长期在人力方面的重金投入和合规布局,不仅使其成为行业竞相效仿的标杆,更在政策拐向和行业趋势下突显先发优势,成为公司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从政策上看,2025年9月1日起,社保新规即最高法《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将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任何“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均无效,强制用人单位为所有劳动者缴纳社保。这一政策,直指过去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沉疴,如在“众包模式”的灰色地带下,劳动关系模糊不清、劳动者受困于算法、保障缺失等问题。
在新规实施之后,行业面临人力成本显性化挑战,前期存在合规漏洞的企业综合用工成本骤升,被迫向用户端转嫁压力。但京东得益于多年扎实的合规基础与规模化管理90万名员工的经验,新政下发之后能过平稳过度,政策合规成本远低于同业,在履约稳定性、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方面的优势得以强化,竞争力得到实质性增强。
京东CEO许冉表示,当初看似“吃亏”的投入,却换来了行业最低流失率和服务品质稳定保障、配送效率的稳步提升,换来了京东快递小哥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自内心认可的服务招牌。
市场数据显示,以往众包模式下,骑手月均流失率超 30%,而京东通过“足额社保+职业培训+晋升通道”组合拳,目标将留存率提高到80%。据京东内部数据还显示,投入20亿元升级骑手福利后,骑手月均收入提升18%,离职率下降至6.3%,用户投诉率同比减少27%。
进一步看,京东在社保方面的长期战略已经将“负责任企业”的形象深度占领消费者心智,强化了用户对其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认可,有利于降低获客成本,打造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大程度地让利于用户和商家两端。比如京东外卖仅上线一周时,就吸引了近20万餐饮商家申请入驻,部分城市订单量增长超100倍。
到了2025年二季报,京东京东外卖业务取得健康发展,在订单量增长、商家数量扩大、全职骑手招聘等方面稳步推进,当季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覆盖全国350个城市,品质餐饮门店入驻量超150万家,京东外卖带动新业务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了199%。
更令人欣喜的是,外卖业务的发展还与京东零售以及其他现有业务形成有效协同,促使当季营收远超预期。财报显示,益于核心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发展势头,京东集团二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这充分证明,京东在人力合规上的长期战略投入,已形成“低流失率-高履约质效-高用户活跃度”闭环,持续转化为丰厚的商业回报。
长期深耕实体供应链,在场景中验证技术实力
不仅是人力体系建设,京东对核心“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逻辑,同样深刻烙印在其对数字技术的押注上。
进入2025年,放眼全球数字技术赛道,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角逐,正从粗放式的“算力比拼”转向“场景为王”。根据麦肯锡2024 报告,中国 AI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占比超 40%,但商业化率仅 15%;美国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能真正落地的场景不足20%。
毫无疑问,在数字技术赛道,未来“卓越”企业决胜的关键在于深度掌控更丰富的实体应用场景,谁能实现技术与多元场景的最优适配,谁便能释放最大价值。
作为一家供应链企业,京东的技术战略始终坚守“十节甘蔗”理论,以“一切围绕供应链”为轴心不断拓展技术和业务边界。数据显示,自2017年宣布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京东体系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超1500亿元。
秉持核心理念的巨额投入,使京东得以在供应链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宽度持续深耕,打通上下游全链路、覆盖多元产业与场景,由此构筑起庞大且独特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优势。
这一切,还要得益于京东基于自身庞大的实体运营网络,将技术深植于让实体经济的沃土——触达上亿用户、管理海量商品、连接无数品牌商与制造企业、并深度嵌入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毛细血管之中。正是在实体供应链的复杂需求与真实痛点之中,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升效率的过程中,使京东持续滋养并淬炼出全链路、纵深化的供应链能力,使其在应对多元化场景需求时,具备极强的适配性与韧性,形成难以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反哺其商业生态的繁荣与韧性。
如今,京东的技术应用场景早已在全面开花。截至二季度,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近1700亿元。
例如在智能仓储方面,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自研的高效智能仓储解决方案“智狼”系统已进入全国规模化应用阶段,已在北京、广州、成都、福州等多个核心城市的多种类型仓库实现落地部署。财报数据显示,“智狼”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仓库12米净空实现高密度存储,大幅提升了仓内作业效率,数万SKU的仓库中,最快秒级即可完成拣货。
京东今年陆续拓展了外卖、酒旅、七鲜美食MALL及七鲜小厨等新业态,其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切入高频服务场景,打磨并输出其核心的供应链优化能力,驱动行业效率跃升。
以酒旅和餐饮板块为例,京东正将能力重心放在重塑行业后端价值链上,通过打通酒店布草、餐饮食材等分散环节,利用其规模集采议价能力、智能化仓配网络及高效履约体系,从源头上压缩全链条的流通损耗与运营成本,为行业创造可量化的降本空间。
其中,七鲜小厨定位“品质餐饮合营制作平台”,是京东以供应链创新推动餐饮外卖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财报数据显示,七鲜小厨首店上线一周日均订单超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带动周边3公里商圈数千餐厅总体订单环比增长12%。七鲜小厨还启动了“菜品合伙人”计划,租金、人力、运营成本都由京东出资,京东计划3年内在全国建设10000家七鲜小厨,助力品质餐厅通过京东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
可以说,京东以巨额投入和实体产业根基打造的强大供应链,已超越单一业态,成为驱动自身多元增长、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全球产业智能化浪潮中,京东证明了长期主义深耕供应链,终将在深度产业融合中收获全面回报,并重塑竞争格局。
供应链能力精准溢出,全球基建破题贸易变局
京东基于以长期主义为基石、融入数字技术锻造的供应链核心能力,奠定了其竞争壁垒,也为全球化征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独特的路径,并在贸易政策变动之下,再次凸显了前瞻性布局优势和战略远见。
2025年,全球贸易格局迎来剧变,多国同步取消跨境电商小额免税政策,叠加欧盟碳关税(CBAM)全面落地。双重政策冲击下,严重依赖“中国直邮小包”模式的跨境玩家,综合成本飙升,价格优势瞬间瓦解。
在布局全球市场初期,京东并未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将历经验证的供应链核心能力,与“本土化”措施深度结合,在目标市场自建本地仓配节点,与区域零售商成立合资实体,将国内打磨成熟的“全链路可控”模式,结合当地法规、文化与消费习惯,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起“采购-仓储-配送-售后”的本土化履约闭环。
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是京东的战略转向,而是其供应链主轴穿透了国界后的自然延伸,依旧秉承“十节甘蔗”的理念。
这种模式,本质上源于京东对全球贸易规则长期演变趋势,以及本土消费需求的深度敬畏与精准预判。正因如此,才能在全球贸易局势变化时,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与竞争优势,不仅为降低了履约成本、提高了履约效率、提高了本土用户体验,更有效规避了突发的贸易风险,是一条“艰难但正确”、商业可持续的道路。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在全球多个国家新开海外仓,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波兰、韩国、越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东物流拥有超过13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京东物流的海外仓已覆盖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得益于海外供应链基建上的前瞻性布局,京东物流以海外仓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包括海外仓网、国际转运枢纽、海外国家本土的运配网络及跨国干线运输网络于一体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例如,2025年6月,京东物流在沙特阿拉伯启动配送业务,推出自营快递品牌“JoyExpress”。目前京东物流已在沙特阿拉伯形成从仓储、分拣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完整物流网络,标志着京东物流海外业务本地化运营能力的进一步升级。
进一步看,这不仅意味着京东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入并服务全球本地商业生态的成功转型,也再次验证了其立足本地、深耕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战略远见,可以堪称中国企业出海大潮中的“合规+本土化”新样本。
结语:长期主义者终迎“顺风”时刻
今年“618电商大战”前夜,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分享会上,将京东创业多年来的竞争优势总结为深厚的供应链积累、优厚的员工待遇、扁平化管理等。短短几十个字,道出了他本人和京东作为长期主义者二十余载的孤独坚守。
回望过去,那些被强烈质疑过的“重资产”投入,如今历经时间浪潮淘洗后,战略价值尽显。当社保新政重塑行业成本结构,京东在人力上的“超前合规”战略赢得了更多红利空间;当AI竞争进入场景落地深水区,京东早已凭借长期深耕实体供应链,与多元场景深度融合,让技术进步真正释放价值;当全球贸易规则洗牌,京东的“全球本地化基建”构建,为其起打铸就穿越周期的韧性利剑。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短期主义者仍在商海浪潮中颠簸挣扎,京东这艘以长期主义为龙骨、以实体根基为甲板的巨轮,已然迎来“顺风”时刻。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