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20周年高管再变动,近一年三次调整背后:转型口号与现实差距有多大?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8-18 16:18

公募人事变动高峰期下,又一家公司迎来了新高管。在原副总裁宫永媛离任近一个月后,建信基金于近日迎来了新任副总裁刘大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管变更正值建信基金成立20周年的重要发展节点,叠加去年年末刚刚变更的总裁职位,被视为该公司优化治理结构、冲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而能否做到,后续又将怎样发展,无疑值得关注。

新任副总裁到任 建信基金延续全建行履历高管团队

具体来看,此次高管变更源于今年7月24日,建信基金原副总裁宫永媛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离任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三项核心职务。如今时隔近一个月,也终于迎来了新人选。

从履历维度审视,与离任的宫永媛一样,新任副总裁刘大超同样在建行内部深耕多年,2003年7月加入建行总行,先后在基金托管部、投资托管服务部、资产托管业务部工作,长期从事基金托管业务。

长期的托管业务工作,使刘大超对基金行业的底层运作逻辑、风险把控要点以及市场动态有着一定的积累,相较于多数由集团跨领域委派、缺乏资管行业实操经验的公募高管来看更熟悉公募行业,也更具优势,但同时也仍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

刘大超的托管经验可以说是其衔接公募管理的基础盘,但从后端保障者到全链条掌舵者的角色跃迁,核心是将“托管视角的系统性认知”转化为“公募管理的实战决策力”。这不仅是经验迁移,更是认知体系的重构,需从风险防御的惯性思维转向价值创造的主动布局,从单一环节的专精拓展为全链条的协同把控,而这离不开时间沉淀、资源倾斜与快速迭代的学习能力。

其次在此次刘大超上任后,建信基金的全建行委派高管团队再度得到了补齐,从董事长到总裁、副总裁均有着建行背景。从优劣上来看,股东委派的高管团队具有治理结构更为稳定、战略上更为连贯、股东资源能够高效协同等多种好处。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对基民来说,高管团队由股东任命,可能导致其决策更倾向于维护股东短期利益,而非基金持有人的长期利益;对基金公司来说,高管来自股东,也意味着人才选拔范围被限定在股东体系内,可能错过外部更具市场化经验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选拨模式下出现的高管,往往更注重“不出错”,对创新业务的试错容忍度较低,从而妨碍了基金公司的发展。

近一年三次高管变更 20周年之际转型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此次刘大超的上任已是建信基金近一年来变更的第三位高管。去年10月26日,莫红新任建信基金副总裁职务,其曾在建行资产保全部任职;去年12月28日,建信基金原总裁张军红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离任,由建行老将谢海玉接任,其曾在建行体系内工作超20年。

高管频繁更迭的背后,恰逢建信基金成立20周年,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监管趋严、竞争加剧、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建信基金也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从目前各平台宣发文章中可以看出,建信基金似乎对目前实现的转型进度颇为满意。不少文章中都统一的表示,建信基金正通过积极的战略转型,着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一转型策略包括完善非货基金产品布局、提升含权产品的业绩表现、增加有效持仓客户的比例,以及增强投资顾问服务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对接投资者的利益,构建更加稳固、健康的发展生态。

不过现实却是,建信基金产品结构仍未得到改变。截至目前,货基占整体公募管理规模的比例仍高达79.3%。扩到到整个固收板块来看,历任总裁孙志晨(任总裁13年)、张军红(任总裁近7年)、谢海玉(上任至今近9个月)任期内,建信基金的货币和债券基金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合计分别占公募管理规模的93.26%、94.64%和94.85%。可以看出,即便在权益基金回暖,建信基金喊着不断拓展主动权益产品的行业布局的口号下,重固收轻权益的产品结构仍未得到改变。

与此同时,所谓的提升含权产品的业绩表现似乎也未能做到。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场4000多只主动权益产品中,仅有159只年内未曾实现正收益,占比近3.43%,其中建信基金以12只的数量占据当之无愧的第一,占该公司主动权益产品的五分之一。

当前,这家老牌公募正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随着科技金融战略的深化与管理层的更迭,其能否在保持固收优势的同时,提升权益投资能力,让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