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节接棒,权力交接难解困局:东软集团能否逃离“多元化陷阱”?

财经三剑客 原创

2025-08-18 07:20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东软集团(600718.SH)虽凭借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中的亮眼数据,再次蝉联《中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市场份额,2024:蛰伏蓄势期》榜首,实现连续五年称霸医保信息化市场的壮举,但这光辉成就却难以掩盖其在集团整体战略与财务表现上的重重困境。在完成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东软集团这艘老牌巨轮正深陷增长泥潭,新掌门的上任也未能即刻扭转乾坤。

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自1991年成立以来,曾一度是行业的领头羊。然而,时至今日,这家曾经的“软件外包巨头”却面临着盈利状况持续恶化的尴尬局面。尽管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达到115.60亿元,同比增长9.64%,看似交出了一份“回暖”的成绩单,但细究之下,这份成绩单不过是虚假繁荣的表象。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东软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0.63亿元,同比下降14.7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0.36亿元,延续了2023年的亏损局面。这份财报一经发布,便引来了上交所的监管问询函,要求公司解释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增长但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的原因。东软集团虽将原因归咎于创新业务公司的负向影响及列报规则,但难以掩盖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严重下滑。

在软件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东软集团的业绩表现正被其他企业迅速超越。2024年,在155家A股上市软件企业中,仅45%实现营收正增长,东软集团虽位列百亿营收阵营,但其9.64%的营收增速远低于科大讯飞、亚信安全等同行企业。更令人担忧的是,东软集团的盈利能力在行业内排名仅为34名,处于中游水平,其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面对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下滑,东软集团自2011年以来开启了多元化布局,试图通过涉猎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如预期般奏效,反而让东软集团陷入了“局部强、全局弱”的尴尬境地。

在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方面,虽然毛利率常年较高,但2024年营收却同比下滑12.08%,且市场空间有限。汽车电子板块营收占比虽提升至25%,但毛利率仅18%,远低于德赛西威的24%,且在智能座舱市场中的排名持续下滑,2024年已跌出前十。这种不均衡的细分市场表现,使得东软集团即使医保信息化等核心领域继续领跑,也难以驱动整体业绩进入高增长轨道。

更为严重的是,东软集团的多元化布局并未形成有效的业务协同,反而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各业务板块之间缺乏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协同,使得东软集团在面对新兴竞争者时显得力不从心。

多年来,东软集团支撑利润的一大“利器”是政府补助。从2021年到2023年期间,其收到的科研项目拨款等政府补助分别为2.1亿、5.32亿和1.96亿。这些一次性收益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东软集团内生造血能力的不足。今年,东软集团又多次发布公告称收到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这些补助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其财务压力,但也让其逐渐丧失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长期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支持,不仅让东软集团渐渐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更可能掩盖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在软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东软集团的业绩表现正在被其他更具内生增长能力的企业所超越。

今年5月,东软集团完成了一次低调却关键的权力交接。此前一直担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的“软件教父”刘积仁退居幕后,转任荣誉董事长,由荣新节接棒担任董事长兼CEO。这场交棒背后,留给继任者的不仅有行业领先的“遗产”,更有沉重的“历史包袱”。

回溯刘积仁时代,东软集团的发展虽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并在医疗设备、社保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多元化战略的失败尝试也让东软集团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医疗板块虽有技术积累,但在高端影像和AI医疗领域竞争不过联影、迈瑞等新兴企业;汽车电子板块虽与比亚迪、长安等合作,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被华为、德赛西威等反超。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更多依赖定制化项目,盈利模式不够稳定。

进入云计算与AI时代,东软集团的节奏显得明显滞后。用友、金蝶等企业在2015年就启动了云转型,而东软直到2020年才推出“东软云”;直到2024年初,东软才全面启动“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系统性推进AI与云服务融合。这种滞后不仅让东软集团错失了市场先机,更让其在新兴竞争者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AI浪潮的全面铺开,东软集团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否则将在下一轮产业洗牌中被彻底边缘化。然而,对于新任管理层而言,突破的核心并非同时在多个赛道撒网,而是如何让公司在几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领导者。这需要东软集团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集中资源深耕核心领域,形成完整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闭环。

东软集团虽在医保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整体战略与财务表现却令人堪忧。多元化布局的失败尝试、政府补助掩盖下的造血能力缺失、权力交接背后的历史包袱以及AI时代的滞后与转型困境,都让东软集团这艘老牌巨轮在增长困局中越陷越深。新任管理层必须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推动公司转型与升级,否则东软集团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严峻风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