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程大凝

书画在线 转载

2025-08-16 22:01

程大凝,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省原平市人。毕业于忻州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艺术系,曾在原平市文化馆与忻州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工作,退休于市政府办公厅,又特聘为忻州师院书法教授。

三岁(周)随爷爷父亲学习诗书画,开始描红学书,七岁入学正式拜师于本村老秀才语文老师,每日临贴百余字。写一张仿60余字,后又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艺术系,受全省和全国著名书法家姚奠中、段体礼、李孝慈老师书法课的讲授与课外辅导,四十多年在工作中刻腊版上千张,在胶片上书写4毫米戏剧唱词字幕60部近60万字,书写各种展览的说明及前言近百次,又上万字;书写会标及刷写一平米墙体标语千余条,上万字。书写对联上万付几十万字。整日与写字打交道,一生作文书信都是用毛笔书写。最大字写过20平米,最小字写过3毫米。退休后又在中书协展览中心培训3次,而且每日临贴创作、授课培训不少于10小时,一生临贴300余本,少则两三次,多则上百次,现能熟练书写18种书体,有3种书体已获得国家专利。

退休后,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特等奖、金奖等300多次;获中宣部、人民日报社、外交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俄罗斯等百余家单位的荣誉证书、奖牌、奖杯400多本(个):2016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人民日报社联合授予“2016年华夏实力派书画名家”;人民日报社评为“艺术界功勋人物”;并在纪念党成立95周年画报评选中获金奖同,授予“华人艺圣”;中国党建新闻网评为“国魂”——中国建设功勋人物。2019年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并授予“艺术界功勋人物”;中宣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组委会授予“辉煌70年——共和国杰出人物”。“新中国最美建设者”外交部各使领馆藏挂作品授予中华传统文化世界友人,文旅部授予2019年当代文艺之星;2020年中艺建交50周年组委会授予中意文化交流形象大使,文旅部授予艺术界抗疫英雄,中宣部授予2020年全国艺术家功勋人物。2021年国家艺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评为特级书法师,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基金会评为首批中国新时代最具艺术价值人物,中国文化品牌人物。被近百家书画单位聘为副院长、副会长、名誉院长、荣誉主席等职,有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指导名誉顾问,中国专家学者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领导网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领导干部网山西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乡协艺发展中心五台山创作基地主任,中国企业文化艺术院院长,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墨丹青书画艺术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中韩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航天书画院名誉主席,沈鹏书画工作室专家组高级理事,欧阳中石纪念馆副馆长,晓云(北京)工作室中央级专家,中国国际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特级书法师,特级美术师,国务国礼特供艺术家等。有近3000多家新闻媒体与书画报刊报道并刊登作品。现场参加俄罗斯、国家画院等全国各地的书画展览20余次。被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钓鱼台国宾馆、外交部各使馆、宋庆龄基金会、盐城国际碑林和美国耶鲁大学等三十余个单位收藏作品。近年来有国内和美国、德国、法国、迪拜等多国邮票印制作品。

近几年来,沈鹏、欧阳中石及权希军老师一致把我作为他们的书法艺术传承人。我一定不负重望,把中国的书法艺术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墨海无涯:程大凝的书法艺术与跨文化精神之旅

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星空中,程大凝先生以其非凡的艺术造诣和跨文化的传播实践,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德艺双馨不为名利的品格与近乎苦行僧般的刻苦训练,展现出超越常人和历代书法大家的坚韧毅力。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权希军评价其书法"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风骨并存,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属一大贡献。从山西原平一个普通村庄的描红学书,到作品被悬挂于外交部各使领馆、收藏于美国耶鲁大学;从跟随乡村老秀才临帖习字,到被沈鹏、欧阳中石等书法泰斗视为艺术传承人;从书写墙体标语与会标,到作品登上多国邮票——程大凝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史诗。他的艺术实践超越了单纯的技法追求,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种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程大凝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庭熏陶与乡村私塾教育的双重滋养。三岁随祖父、父亲学习诗书画,七岁正式拜师本村老秀才,这种早期教育模式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原中书协顾问欧阳中石评价:"程大凝老师的书法诸体皆能,实属书法界难能可贵的人才。纵观书法的发展史,程大凝老师的作品先是以继承为基,师古不泥,溶入自我,锐意创新。"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无不是从小接受严格的书法训练。程大凝的启蒙经历延续了这一传统,但又有其独特性——他既接受了传统私塾式的严格训练("每日临贴百余字"),又经历了现代学院教育(忻州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艺术系)的系统培养。这种双重教育背景使他的书法艺术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不乏现代艺术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程大凝早期艺术实践中包含大量实用性书写工作——刻蜡版上千张,在胶片上书写戏剧唱词字幕近60万字,书写展览说明及前言上万字,刷写墙体标语上万字。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指出:"观程大凝作品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他在书法中自由变换的风格,从大处着眼,整体的布局美观;从小处琢磨,点画笔法非常优美。"这种"实用书法"经历常被当代书法界忽视,却恰恰构成了程大凝艺术语言的重要底色。在书法史上,实用性书写与艺术性书写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聚会记录,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悼念文章,苏轼的《寒食帖》是即兴抒怀——伟大的书法作品往往产生于实用书写过程中。程大凝的大量实用书写经验,使他的书法避免了纯粹形式主义的空洞,保持了与生活、社会的血肉联系。

程大凝的艺术突破期呈现出惊人的学习强度和广度。原国家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评论:"观程先生的书法作品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作品充满着浑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可看出程先生的文化修养,有生动飘逸而又舒展效果,结体稳健端庄、笔墨流畅自然;风格多姿多彩。"他"一生临贴300余本,少则两三次,多则上百次",这种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令人想起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著名学习法。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评价:"程大凝老师的书法独树一帜,炉火纯青。其作品雍容大器,古朴隽永,气势磅礴,意蕴悠长,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底,具备很高的艺术品味。"更令人惊叹的是,程大凝能熟练书写18种书体,其中3种已获国家专利。在书法艺术趋于单一化、表面化的当代,这种全面的书体掌握能力显得尤为珍贵。他的临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对各类书体内在规律的把握,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

程大凝的书法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技法层面,他能书写"最大字写过20平米,最小字写过3毫米",展现了惊人的笔墨控制能力;在风格层面,他形成了既尊重传统又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在理论层面,他对多种书体的研究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在教育层面,他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从"德艺双馨艺术家"到"中意文化交流形象大使"等众多荣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程大凝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一位传统艺术家的现代转型。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任主席孙晓云评价:"先生书写总书记喜欢的语录书法作品,体现了'大秀、大雅、大气、大美'之风,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笔一划都是大国风范。"从早期严格的技法训练,到中年实用书写的积累,再到退休后三次参加中书协展览中心培训并每日研习、创作、授课不少于10小时——这种持续一生的艺术追求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虔诚态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程大凝在功成名就后仍保持着"每日临贴创作"的习惯,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精神,使他的艺术避免了固步自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在艺术风格上,程大凝实现了"通"与"变"的辩证统一。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论:"程大凝先生的作品,深厚的书法理论基础,良好的汉字书写功底,优秀的艺术道德境界和艺术风格皆体现出来。诸体皆能,从笔法、用墨、章法布局来看疏密得体,浓淡相容,笔力遒劲,疏密得适。他深入传统("临贴300余本"),又能自出机杼(3种书体获专利);掌握多种书体(18种),又能保持个人风格;尊重法度,又能突破创新。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源于他对书法本质的深刻理解——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正如他所说:"我一定不负重望,把中国的书法艺术传承好并发扬光大。"这种文化使命感,使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追求,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程大凝的艺术传播实践具有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评论:"程大凝的作品,纯正艺术,抒情达意,自由舒展。抑扬湍缓,顿挫震撼。经相纬交,飘逸如仙,超凡脱尘。"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展出、收藏,还走向了世界——被外交部各使领馆藏挂,被美国耶鲁大学收藏,登上多国邮票。这些跨文化传播活动不是简单的艺术输出,而是基于对书法艺术普世价值的信心。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其线条的韵律、笔墨的节奏、空间的构成具有超越语言的文化通约性。程大凝的跨文化实践,正是建立在这种艺术通约性基础上,通过书法艺术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审视程大凝的艺术价值,我们会发现他既是一位传统的守护者,又是一位创新的实践者。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点评:"程大凝先生的书法笔运酣畅,气势流动,收纵有度,使字形筋骨劲健。神气外露而精气内含。"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传统书法艺术面临严峻挑战——书写工具革命使毛笔退出日常生活,快节奏生活使人们难以静心研习书法,视觉文化的多元化分散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语境下,程大凝坚持"一生作文书信都是用毛笔书写",并通过创新使传统书法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坚守与创新的双重努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程大凝的艺术人生还体现了"艺道合一"的传统美学理想。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这种艺术观念与当代艺术界盛行的技术主义、市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在艺术日益商业化、碎片化的今天,程大凝坚持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种坚守使他的艺术具有了超越市场价值的文化意义。

回望程大凝的艺术人生,从乡村学童到国际知名的书法家,从实用书写到艺术创作,从传统临习到创新发展——这条艺术之路展现了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程大凝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不是过去的遗存,而是面向未来的资源;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既需要像程大凝这样的艺术家去传承其精髓,更需要通过创新使其融入当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程大凝的墨海无涯之旅仍在继续,他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个人的辉煌,更是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样本。在这个样本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这种多维度的艺术实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