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笔尖上的养生智慧

王敏善 原创

2025-08-16 07:44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中国书画无疑是两颗耀眼的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艺术底蕴和人文精神,更是蕴含着独特的养生之道。从古老的中医理论到现代的科学研究,都不断揭示着中国书画与身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修心养性,调节情志

1. 专注静心:书画创作需凝神静气,排除杂念,类似于“动态冥想”。执笔运墨时,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线条、结构和意境,使大脑进入专注状态,有助于缓解焦虑、释放压力,达到“入静”的养生效果。

2. 情绪疏导:中国书画讲究“以形写意”,创作者通过笔墨表达情感。例如,草书的奔放可宣泄郁结,山水画的恬淡能平复浮躁。这种艺术化的情绪释放有助于心理平衡,符合中医“情志调摄”的理念。

3. 培养耐心与定力:书画需长期练习,讲究笔法、章法的精微控制。这种持之以恒的过程能磨炼心性,使人遇事从容,减少急躁情绪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二、生理健康的促进

1. 肢体协调与气血运行:书法强调“指实掌虚”“腕力运笔”,绘画需调整姿势与呼吸。这些动作能活动手、腕、臂乃至全身,促进血液循环,尤其对肩颈、腰椎有益。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书画时的深呼吸与动作协调可助气血通畅,改善亚健康状态。

2. 激活大脑功能:书画涉及观察、记忆、构思与创作,能激活左右脑协同工作,延缓认知衰退。研究表明,长期练习书画的老年人脑部活跃度更高,对预防老年痴呆有一定作用。运笔的精细控制还可锻炼小脑平衡能力,增强手眼协调。

3. 调节呼吸与心率:创作时自然形成的深长呼吸(类似“腹式呼吸”)能增加氧气摄入,稳定心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高血压、失眠等问题。

4.生理调节:调血气、通经脉,‌姿势与气血运行‌,练习书画需保持“头正、肩平、胸张、背直、足安”的姿势,调动全身气力,通过手、腕、肘、臂的协调动作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达到五脏和谐、百脉调和的效果。宋代陆游曾以“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形容书画对身体的益处‌。

三、文化滋养与精神升华

1. 天人合一的哲学熏陶:中国书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与自然的共鸣。欣赏或创作山水、花鸟画时,人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契合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观。

2. 审美愉悦与心灵疗愈:书画作品中的意境美(如空灵、淡泊)能潜移默化影响心境。例如,欣赏一幅《兰亭序》或《富春山居图》,可使人暂时脱离现实纷扰,获得精神上的舒缓。

3. 社交与精神寄托:参与书画社群活动(如雅集、笔会)能促进人际交流,减少孤独感。对老年人而言,书画更是寄托志趣、保持生活热情的重要方式。

4.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线条、结构、色彩和意境之美。在欣赏和创作书画的过程中,人们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当我们品味八大山人墨迹的精妙笔法和优雅神韵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明清文人的风雅情趣;欣赏宋赵佶的画作,那独特的构图和冷峻的笔墨,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让人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升华。

四、科学研究的佐证

1.心理学:多项研究表明,书画练习可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提升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2.医学:临床实验发现,定期练习书法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有辅助康复作用。

3.脑科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书画创作时大脑的奖赏回路(如伏隔核)被激活,产生愉悦感。

4.‌有氧运动与筋骨锻炼‌:书写大幅作品常需站立挥毫,类似于轻量级有氧运动,可增强肢体协调性,平衡阴阳,活络关节。五指执笔法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调和气血,提升生命活力‌。

五、静心宁神,调节情绪

1.‌凝神静气,排除杂念‌:书画创作需全神贯注,进入“忘我”境界,从而抑制负面情绪,缓解压力。唐代欧阳询提出“莹神静虚,端己正容”,强调以静制动,培养遇事沉着的心理状态‌。

2.‌中医七情调节‌:根据中医理论,书画可平衡“喜怒悲忧恐”等情绪;狂喜时凝神静气,暴怒时平抑肝火,忧思时转移注意力,惊恐时安定心神。这种非药物疗法能有效调节心态,防治心身疾病‌。

六、艺术与气功的融合

1.‌气功状态的养生功效‌:书画创作要求“意守丹田”,通过呼吸与意念的配合,进入类似气功的“内意外力”状态,达到形神统一。这种过程能静思凝神,排除外界干扰,提升专注力‌。

2.‌“五君子”题材的疗愈作用‌:传统国画中梅、兰、竹、菊、松的绘制被喻为“五剂处方”:画兰养心,画竹疏肝,画梅润肺,画菊宽中,画松延寿。通过笔墨表达自然意象,实现调理脾胃、增进健康的疗效‌。锻炼身体,促进循环。

3.书画创作的整体性:非单纯的脑力活动,更是一种全身参与的运动。在书写或绘画需运用全身之力,通过手臂带动手腕,手指灵活运笔,这一过程使身体各关节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灵活性与协调性。同时,身体各部位配合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舒张,促进了血液循环。长时间站着创作大幅作品时,身体气血流通更为顺畅,让人精神焕发。以山水画创作举例,画家在描绘山川景色时,不仅需要用手精准勾勒线条、细腻渲染色彩,还需不断调整身体姿势,观察画面整体效果,这一系列动作如同轻柔的有氧运动,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身体,却又不会像剧烈运动那样给身体带来负担。

中国书画的养生智慧,本质在于通过艺术活动实现“形神共养”。它不仅是技艺的修炼,更是对生命节奏的顺应,融合了东方哲学中的和谐之道。无论是执笔挥毫,还是静心赏画,皆可借艺术之力,达身心俱泰之境。(文/王敏善)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