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之:涵斋琐记——访圣求雨山

私享艺术 原创

2025-08-15 15:02

图片转自:南京新视界公众号

涵斋琐记

——访圣求雨山

文/王敬之

求雨山,在长江南京段的北面,这里一度曾为江浦县县府所在地。而江浦县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曾两度划归安徽和江苏,现在是南京市的浦口区。求雨山之名,志书不见载,传说在晚清时期,该地大旱,民众在此山筑坛求雨,因而得名。山普普通通,只是多竹,有竹海之称。但是从一九八八年起,求雨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江浦人民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四座纪念馆,让生活在江苏书坛的四位泰斗级人物: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的风范和业绩永远的留在了这座小山上。从此,这里成了海内外书法界人士无限向往的圣地。第一个在此建馆的是林散之先生,据说他还参与了选址,并在奠基时挖了第一锹土。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散老是江浦人,生长于斯,并报效于斯,是当地的乡贤。他的书法造诣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当代草圣”,给这位为家乡带来无限荣耀的先贤建纪念馆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后,可能是出于提高当地文化品位的考虑,又将胡、高、萧诸先生也“请”了过来,既避免了散老的孤单,又增加了浓浓的氛围。于是,“四老”馆从此与求雨山为伴了。

我虽是金陵的子弟,却客居他乡,对求雨山数位先贤虽心向往之,但始终未能成行。后来有人告诉我,“四老”的馆全部都建好了,有时间回来看看吧。

图片转自:南京新视界公众号

在二OO七年的秋天,我终于和三位友人,踏上了拜谒四老的路途。“四老”中,我最熟悉的是散老,因为我曾受过他老人家的教诲。遗憾的是后来我被分配到杭州工作,离开了他老人家。又因为在杭州得以拜在国学大师王驾吾先生的门下,开始研习《墨子》,从此走上了研究学问的道路。但是今天回头看看我出版的几本书,可以明显的看出,我的读书兴趣在不断的改变,研究的方向也没有一贯性。然而奇怪的是:“临帖读帖”却成了我数十年从未间断的爱好。这是不是因为师从散老,从而给我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影响呢?

散老的纪念馆由于是第一个建成,因此,被建在求雨山最佳的山坞之中,一进大门,往下就是数十级台阶,将人引入一个黛瓦丹柱,翘角飞檐的小亭,名“束筠亭”,亭内有碑记,亭畔是一个小小的池塘,虽然已是秋天,但满池的芰荷一片苍翠,仍然展现着勃勃的生机。沿着池畔约行数十步,往右登上数级石磴就进入碑廊,内中镌刻着散老书法的代表作。碑廊不长,但倚山而建,参差错落,因而颇为雅致,可惜未能将散老的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而是随意安放,无法让人领悟到散老的艺术轨迹。其中还有两幅内容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也不知“主其事者”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实在是让人引为憾事。

图片转自:南京新视界公众号

由碑廊往上,经过一个小阁,就进入“散木山房”了,这里是馆内的主体建筑,双层、重檐、歇山顶。一进门,就是散老的铜像,雕塑的作者不知是谁,但我认为这个雕像塑造的极为成功,将散老目光的深邃、睿智、以及神情的大慈大悲,全部展现的恰如其分!

友人都欣赏散老的作品去了,而我却虔敬地对着散老的塑像浮想联翩。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到了1964年我第一次跨进散老家门的日子,那一年我18岁。

那一天,天下着大雨,因为约好分头同去的散老小女婿金文斌先生未能如期而至。我在散老屋外的回廊上苦等,结果被隔壁邻居误会,跑过来报告散老,幸亏碰到了认识我的单人耘先生,他是散老的大弟子,又是我曾就读中学的老师。是他帮我解了围,要不然,真不知道那天的误会将是个什么结果。多少年以后,我和单老师相晤,提到那天的情景,他也觉得诧异,这或许是老天爷在考验我对散老的拳拳之忱吧。

金文斌先生对那天的失约深感愧疚。特地去散老处为我解释,并在我第二次去散老家时,给我写了一封介绍信。那一天散老仔细看了我临摹的山水画作品,给我讲了许多,还在金文斌的信背面用毛笔写下了:“钉头、鼠尾,鹤膝、蜂腰”和“平、留、重、圆12个字,教导我今后如何用笔。这张小纸片我珍藏至今。尽管后来散老为我写了许多书法作品,但是却无法替代我对这张小纸片的感情,因为这里不仅有散老的墨宝,还有我对金文斌先生提携的感激!

图片转自:南京新视界公众号

友人把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他们告诉我,楼上展示着一副散老罕见的草书巨制,我们鱼贯地登上了楼,果真有一幅长345厘米,宽140厘米的巨作,书云: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做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字大经尺,写得苍劲朴茂,散老创作这幅作品时已是八十三岁,这样大的作品据说他一生仅写过两幅,充分表达了散老敢于和古人一比高低的壮志豪情!

从散老纪念馆出来,心中一阵轻松,因为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去另外三个馆参观,已全然缺少了激动,就算代表散老去看看他的老朋友、老邻居吧。

不知不觉中,已是暮云四合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求雨山,回首望去,散老高大的花岗岩塑像在暮霭中显得更加庄重,慈祥。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正在注视着我们,我心中不由得一动,暗暗的下决心,自己虽然不才,但是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要不辜负和他老人家的那一段师生之情,在书法的道路上蹒跚下去!

2007年12月

王敬之,知名学者、著名鉴定家、书法家、美术评论家。1946年出生于南京,1964年拜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为师,后长期追随国学大师王驾吾先生研习《墨子》及先秦文学。曾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福建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杭州出版社编审。出版及合作出版有《灵隐探幽》(1981年)《杭州名胜大观》(1985年)《墨子校释》(1985年)《写作语词汇释(写景状物类)》(1985年)《写作语词汇释(记人叙事类)》(1987年)《鉴识田黄》(2001年)《鉴识古玉》(2001年)《王敬之说古玉》(2004年)等著作多部。原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首届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书法评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艺术品专家组专家;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一槌定音》《天涯共此时》《百科探秘》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陕西卫视《华山论鉴》等节目鉴宝专家;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

近年来,王敬之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其作品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并为国内外许多国立及民间博物馆题写匾额。出版了《王敬之书法选》(2010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王敬之敬书毛泽东诗词书法集》(2013年)《王敬之书杜少陵秋兴八首》(2015年)《王敬之书神童诗》(2016年)《王敬之书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2016年)《稽首乡梓--王敬之书法作品集》(2018年)等书法集。

【王敬之书法条幅选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