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方志里的郑州抗战记忆
高畅 魏海薇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爱国主义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20世纪初,京汉、陇海铁路相继竣工通车,这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郑州,便一跃成为以棉花贸易为主的繁华商埠和全国铁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扼守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塞,也曾被日本视为“东亚战略”入侵中国腹地的枢纽。《郑州市志》用丰富详实的资料真实记录下了郑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直面苦难、愤然而起,用鲜血书写抗击外辱的中原篇章。
20世纪20年代郑州火车站
日军郑州暴行
1931年初,日本在郑州设立领事馆,经历了建立、撤离、恢复、再撤离的过程,“七七事变”后彻底关闭。在领事馆设立之初,日本人就披着“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1937年,日军间谍行迹暴露,间谍机构被查封,大量未被焚烧的文件被没收,所获证据表明,日本郑州领事馆正是这些非法活动的庇护所。
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
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后,由于郑州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日本侵略军从1938年2月起,在一年多间多次出动飞机轰炸郑州。1941年10月、1944年4月日军两次占领郑州,大肆烧杀抢掠,对郑州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8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上午,日本飞机15架分3批侵入郑州城上空,投弹60余枚,火车站、二马路、大同路、南菜市一带被炸毁民房数百间,炸死炸伤无辜居民500余人。特别是陇海、平汉两路铁轨及站台附近,炸毁多处。城中商业区落弹尤多,华安饭店、五洲旅馆、华阳春饭店等悉成灰烬。
郑州民宅被日军炸毁后惨状
1938年3月8日晨,日机12架在郑州城区上空投弹40余枚,平汉、陇海两路附近落弹30余枚,死3人,伤数人;正兴街教堂落弹2枚,福寿街一带落弹数枚,东门内百塔附近落弹1枚,震坍民房数间。
1938年5月13日晨,日机18架袭入郑州上空,以郑州大同路、德化街等商业区及平民住宅为目标,往返投弹百余枚,被轰炸街巷34条,华美医院及天主教堂被炸尤惨。扶轮中学落弹3枚,毁房4间,伤3人;铭功桥上落弹1枚,在桥下避难的15名平民全被炸死。总计此次毁房316间,死亡平民64人,伤25人。
1938年7月27日,日机第7次轰炸郑州,前后袭击5次,投弹26枚,均落在街衢,炸毁房屋183间,死伤31人。太平里及东洋街两防空洞均被炸,第二监狱落弹4枚,以上3处死伤居民数百。
被日机炸毁的天主教堂
1941年10月2日夜,日军偷渡黄河,占领了邙山头。仅5天间,便在黄河桥边附近杀害无辜群众170余口,烧毁房屋1200余间,将1000多名百姓赶出村庄,制造了黄河桥“无人区”。10月3日下午,日军沿平汉铁路南进,用炮火轰击上河王村。次日上午9时,日军在村中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1941年10月4日,日军占领郑州后,4辆坦克日夜在街上横冲直撞。为了封锁消息,日军在南五里堡设有哨卡,凡是路过的即被捉住,或活埋,或挑死投到井里,无一生还。仅李家门前的一口水井里,就投进32具尸体。
10月25日,日军进犯黄岗寺,百姓来不及逃避,被打死或投井而死者上百人。进村后,日军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周围架起4挺机枪,从中挑出11人,押送到齐礼阎村的一间草房里,纵火全部将他们烧死。三天之后,日军再次到黄岗寺扫荡,放火烧房1700多间,捅死、烧死百姓7人。
从1939年初到1944年5月新郑沦陷,日军还先后多次派飞机袭入当时的新郑、密县、中牟、巩县。1941年10月,日军占领荥阳后,在霸王城制造前线无人区。仅汜水一地杀死413人,拉丁440人,毒打307人,杀牲口257头,烧物2.8万多件。
郑州“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一二·九”爱国运动,这个风暴迅速波及郑州。郑州扶轮中学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段超人等和爱国师生一起,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鼓舞动员学生起来投入到“一二·九”运动中去。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靳思杰组织恢复了扶轮中学学生会,并联络郑州中正学校、中原学校、明新中学,于12月19日组成了“郑州市学生联合会”,发布宣言声援北平学生,通电全国,要求政府抗日。12月28日,郑州各中学学生2000余人冒雪在陇海体育场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会后,在城内德化街、大同路、乔家门、东三马路示威,散发传单。游行队伍还冲破保安队的封锁,袭击了日本驻郑领事馆,并到火车站冒雪卧轨,要求南下请愿。12月30日,郑州学生数百人在中正学校学生张璋率领下再次游行和卧轨索车。
郑州爱国青年学生索车赴京请愿的报道
经过这次斗争的洗礼,以郑州扶轮中学为代表的郑州广大师生,坚定了抗日信念,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斗争的先进青年,为郑州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
中共郑州工委的建立及活动
自从1935年河南省和郑州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郑州和全省少数坚持白区斗争的地下党员渴望寻找上级党组织。1936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人调查情况后,决定派沈东平恢复和发展河南地方党组织。7月,河南省临时工委成立。随后,省临时工委派郭晓棠到郑州建立了中共郑州工委。楚光甫任工委书记。郑州工委成立后,根据《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确定的策略方针,明确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各界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主要任务。工委把工作重点放在豫丰纱厂和荥阳、密县的农村。工委成员利用职业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并建立了密县团支部。11月,郑州工委领导成员的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察觉,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嫌疑将王绪飞等3人逮捕入狱,楚光甫转移外地。中共郑州工委被迫停止了活动。
郑州工委从成立到遭到破坏仅有4个月,虽未完成预定任务,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却做了不少工作,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发展了党团员,为以后的抗日救亡运动打下了基础。
豫丰纱厂
中共郑州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要求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的侵略。11月,继华北重镇张家口、石家庄、太原相继失陷之后,郑州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出来,成为武汉的屏障,南北战场的枢纽,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任务和郑州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郑州党组织必须尽快恢复起来,以担负起领导人民抗战的重任。
早在1937年5月延安召开苏区代表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就决定重建河南省委,加强党在河南全省工作的领导力量,以适应抗日新形势的需要,并指定朱理治负责筹备。8月中旬,筹建中的河南省委派共产党员韩仲铨、苏明到郑州开展党的工作,重建郑州党组织。他们同扶轮中学坚持地下斗争的段超人恢复组织关系后,建立了“三人小组”。10月上旬,在省委和豫西特委的帮助下,中共郑县县委正式成立,韩仲铨任书记,苏明为组织委员,段超人为宣传委员。中共郑州党组织得以恢复。中共郑县县委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省委《关于发展组织的决定》《关于发展与恢复党组织问题的报告》精神,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明确以大力发展党员、积极恢复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重点任务,并注重加强对发展对象的考察工作,以保证郑州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到1938年1月,郑县县委先后在扶轮中学、郑州邮局建立和筹建了党支部,在豫丰纱厂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3月下旬,省委又根据中共中央《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和郑州党组织的状况,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中共郑州中心县委,由省委宣传部长刘子久兼任书记,郑县县委同时撤销。6月,开封失守,郑州危急。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保卫豫西,河南省委又决定撤销郑州中心县委,成立中共郑荥密工作委员会,9月改为中共密县中心县委,活动范围扩大到密县、荥阳、汜水、广武、新郑、长葛、洧川等县。12月又改为中共密县地委,辖郑州、荥阳等11个县,纪西任地委书记。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郑州(地区)党组织获得了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和各县(不含中牟)共建立了区委、总支12个,基层党支部93个,党员达1500人。中共郑州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大大加强了党对郑州地区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这对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坚持中原抗战都有重要意义。
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给各地党部的指示》,要求“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从而为全国各地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郑州党组织恢复之前,原郑州市委负责农运工作的张丙戌就在密县、荥阳一带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联络豫丰纱厂的张治平恢复了荥阳县高河党支部,举办青年读书会,组织抗日宣传活动。地下党员段超人以郑县妇女会理事的合法身份,开办了豫丰纱厂工人识字班和妇女、护士学习班,还创办了《抗日小报》。
党组织在扶轮中学和豫丰纱厂恢复后,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抗日宣传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共产党员成为青运、工运、妇运的骨干力量。扶轮中学的吴乃立利用校长的合法身份和社会上的影响,公开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在校园内外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以学校名义或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慰问团、话剧队、壁报组、歌咏队等,对郑州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扶轮中学成为郑州抗日救亡运动的阵地之一。1937年11月,上海“抗敌剧社”应邀在扶中演出,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文艺界、新闻界、知识界的爱国志士和青年纷纷组织宣传队、演出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扶中还成立了“九一八”剧团,活跃在郑州城乡各地。
郑州扶轮中学“九一八剧团”救亡宣传照
黄河花园口掘堤
1938年6月1日,“兰封战役”败局已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在中牟以北的黄河堤岸选三个点掘开堤防,让河水在中牟、郑州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日寇西犯。”。6月9日,花园口大堤被扒开,黄水破堤而出。中牟赵口亦被掘开。6月11日,天降大雨,滔滔黄水,穿堤而出,直泻东南。黄河水冲出口门,水头一丈多高,水深3~4尺,宽4~5里,会贾鲁河后,水宽达20多里。到6月下旬,花园口口门被冲开约100米宽,赵口口门也扩至200多米。此时,黄河汛期已到,水位上涨,花园口之水与赵口之水在中牟县段庄会合,水面宽度达30余里。到了尉氏境内,水面宽度已超过100多里。
1938年6月花园口掘堤
花园口决开后,泛水形成新黄河,成为中日对垒的前沿。日军为黄水所迫,辎重难行,损失巨大,不得不改返长江溯流西进。花园口掘堤,在军事上暂时迟滞了敌人,使日军不得不中止进攻郑州,并在尉氏、中牟等地被歼一部。花园口决口使豫、皖、苏3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没,成为黄泛区。600余万人民遭受洪水侵袭,加之蝗旱兵燹,9年间共有89万人丧失生命。郑州花园口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受灾尤为严重。其中邵桥、汪家堤、史家堤、南崔庄4个村子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有数千人出外逃荒,流落他乡。
黄河决口后百姓流离失所
郑州抗日战役
1941年9月,日军发动长沙战役。为了牵制驻河南的中国军队南下支援,10月2日,在飞机和强大地面炮火掩护下,日军约5万余人分别从中牟界马、郑州东北琵琶陈、广武部山头等处强渡新、旧黄河,分三路进犯郑州,遭到郑州地区守军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的顽强阻击,双方死伤惨重。终因敌人火力过猛,第三集团军撤至郑州南十八里河、西南黄岗寺一带,伺机反攻。4日晚,郑州沦陷。10月底、11月初,中国守军全面反攻,收复郑州、广武。迫使日军龟缩于中牟县城、祁山头霸王城。在郑州沦陷的一个多月里,一方面是日军的血腥屠杀,一方面是郑州军民的殊死抗争,写下了古城最为悲惨、壮烈的史篇。
守军乘船在新黄河作战阻敌渡河
1944年1月24日,日军大本营为摆脱太平洋战争的困境,同时逼迫蒋介石投降,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代号为“一号作战”计划。4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平汉路郑(州)信(阳)段,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豫中会战。日军由郑州黄河铁桥南岸的部山头及开封西南的中牟县两个桥头堡,向南边的郑州、荥阳、新郑、密县等地发起攻击。郑州地区较大的战斗有4次:中牟之战,汉王城之战,密登之战,汜巩之战。驻守当地的守军虽然进行顽强抵抗,但收效不大,最终日军侵占郑州等地。
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决定开展山地和平原游击战争,把河南建成华中抗日根据地。当时的中共密县中心县委按照省委指示,在荥阳、新郑等县建立了抗日武装,领导广大群众同侵华日军展开了武装斗争。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中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秘密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并决议成立“防共委员会”。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巩固党的组织,根据豫西省委(1938年12月河南省委撤销后建立)通知,郑州党组织基本停止发展党员,对现有的党员进行认真审查,对不可靠的或不够条件的逐步脱离关系,并改变了斗争策略,注意隐蔽,避免暴露,重点加强对党员的气节教育。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河南省委(1939年10月恢复)根据中央“隐蔽精于、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为防止国民党对河南地下党的破坏,将河南地下党区委以上干部撤退到延安、豫鄂和豫皖苏边区。郑州党组织基本停止了活动。
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为了打通大陆南北交通线,调集日军9.7万余人,发动河南战役。为了牵制郑州、洛阳、许昌三点和陇海、平汉铁路两线的敌人,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1944年9月初,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共1700余人,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并决定成立中共豫西地委。9月6日,先遣支队在林县郭家园誓师南下。随后,强渡黄河,进入豫西地区。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郭家园合影
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后,遵照中共北方局书记邓小平关于八路军挺进豫西开辟根据地,不能只靠打仗,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教育群众,发动组织群众起来抗日的指示,兵分5路,深入各地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展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先遣支队在豫西产生很大影响,共粉碎日伪军5次“扫荡”,作战130多次,缴获各类枪械1400支,毙敌521人,俘虏1077人,先遣支队也发展到7000余人,建立了嵩山、箕山2个专署和巩县、荥阳、广武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有禹(县)密(县)新(郑)、伊洛2个县级办事处。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所到之处普遍都建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至此,先遣支队初步建立了“开辟河南、控制中原”的基础。
1944年10月建立的巩县(今巩义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44年10月建立的荥阳县(今荥阳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44年10月,在先遣支队成立不久,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根据中央部署,组成了八路军豫西抗日第二支队,开赴陇海铁路新安至渑池之间的北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配合先遣支队的反“扫荡”斗争,并逐步控制了洛(阳)西地区。
八路军在豫西活动的报道
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以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为主要领导人的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1945年2月,河南军区领导人率部队和干部与先达渑池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会合后,到达登封县白栗坪与先遣支队会师,从而统一了豫西抗日斗争的领导。河南军区把抗日部队改为6个支队,并相应划分为6个军分区。到1945年4月,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在地方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先后在豫西地区建立了6个地委和各专署以及20多个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豫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之后,在河南区党委与河南军区的统一领导下,各支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经过大小100多次战斗,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前夕,豫西根据地面积扩展至2000多平方公里,拥有300万人口,豫西八路军主力发展到1万余人,地方武装8000余人,民兵1万余人。
郑州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6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将河南省日军投降集结地点和受降官姓名,作如下部署:在洛阳设立前进指挥所,任命该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中将为主任,主持受降工作;日军投降部队为第十二军所属第一一〇师团,第六、第十独立警备队(相当于旅团),第四骑兵旅团,投降代表为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
鹰森孝(左一)进入郑州受降仪式现场
因日军第十二军司令部设在郑州,中日双方商定将受降地点改在郑州,9月3日,第一战区三十八军抵郑并设立前进指挥所,第一战区副参谋长李昆岗少将任前进指挥所主任,办理受降工作。9月6日,李昆岗一行飞抵郑州,把《宗郑字第一号备忘录》送交日军鹰森孝中将。9月18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范汉杰飞抵郑州。9月22日,在郑州长春路(今二七路)中华圣公会礼堂内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颁发日军投降命令受领仪式。9月下旬,第一战区所属部队分头开进,接替原日军驻地郑州、洛阳、新乡、商丘、开封等。10月3日,各地接防任务进行完毕。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刻昭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
郑州,既是地理意义的“天地之中”,也是民族存亡之际奋起抗争的中流砥柱。今天,我们站在黄河之滨回望,那段苦难与荣光交织的历史已化入郑州的城市精神。新时代的中原儿女正以昂扬的姿态着力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推动着郑州以惊人的速度蜕变发展,从传统农业大市到新兴产业高地,从内陆交通枢纽到国际开放前沿。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为了从先辈们的奋斗中汲取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砥砺奋进,让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