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助贷、自营折戟:哈银消金3300亿放贷路的隐忧爆发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8-14 10:23

在消费金融领域,哈银消金曾经是一匹黑马,打破了开业必亏损的困局,快速实现盈利并取得规模增长。然而,随着行业发展和监管趋严,哈银消金的发展之路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面临着合规、业务结构、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

信息披露与高息贷款的阴影

在金融行业,合规是生命线。然而,哈银消金在合规方面却频频亮起红灯。2024年8月,哈银消金因合作类产品未向借款人披露年化综合资金成本、咨询投诉渠道等信息,被黑龙江金融局罚款30万元 。这一处罚事件并非孤立,它反映出哈银消金在信息披露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而信息披露不健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构成了直接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哈银消金被曝存在“暗箱操作”高息贷款的嫌疑。在监管明确规定贷款利率上限的背景下,哈银消金被指表面上只做24%以内利率区间的业务,暗地里却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发放24% - 36%利率区间的高定价贷款。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监管规定,也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更高的贷款成本。一旦此类高息贷款出现逾期,借款人面临的催收压力和信用风险也将大幅增加,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过度依赖助贷的隐患

从业务结构来看,哈银消金对助贷模式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为其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助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哈银消金实现了规模扩张,截至2025年6月,哈银消金累计发放消费贷款突破3300亿元,五年内复合增长率达28.23%,累计授信用户超2500万 。然而,过度依赖助贷使得哈银消金在业务发展中逐渐失去自主性。

助贷业务的核心在于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由平台负责获客、风险评估等环节,哈银消金提供资金。这种模式下,哈银消金对贷款用户的直接掌控力不足,一旦合作平台出现问题,如数据造假、风险评估失误等,哈银消金将直接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随着监管对助贷业务的规范日益严格,助贷平台的合规成本上升,合作难度也在加大。如果哈银消金不能及时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对助贷的依赖,其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银消金的自营业务发展却步履维艰。虽然拥有“哈哈贷”与“开心贷”等自营产品,但由于风控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管理问题等原因,自营业务发展受阻。在2022年底核心团队大量流失后,公司不得不重新倚重助贷模式,自营业务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自营业务的薄弱使得哈银消金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董事长空缺与母公司拖累

哈银消金的管理层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自2024年12月30日董事长周杰辞任后,董事长一职至今空缺,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由总经理谢云立代为履职。董事长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核心人物,其长期空缺会导致公司战略决策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时,公司可能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战略调整,错失发展机遇。

母公司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表现也给哈银消金带来了负面影响。哈尔滨银行自2020年起盈利能力遭受冲击,净利润一度下滑近八成,资产质量同步走低。2024年,哈尔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07.57亿元,同比增长16.1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高达5.51% 。作为哈银消金的控股股东,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不仅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和信誉,也对哈银消金的资金支持和品牌形象造成了冲击。哈银消金在业务拓展和资金获取上可能会因母公司的问题而受到限制,增加了其运营成本和风险。

哈银消金虽然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增长,但当前面临的合规风险、业务结构失衡以及管理困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未来发展。哈银消金亟需进行全面革新,加强合规建设,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营业务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应对迫在眉睫的挑战。否则,在竞争激烈且监管趋严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哈银消金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