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佰制药产品质量、业绩亏损与营销合规难题待解
2025年以来,贵州益佰制药再度成为资本市场和监管关注的焦点。昔日以艾迪注射液闻名的“贵州医药女王”,如今却因产品合规问题屡次被“点名”、业绩持续亏损、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商业贿赂影响声誉——这家曾辉煌一时的上市公司正经历一场艰难的自我审视。
回顾这家公司的困局,不得不从2024年的第一次“爆雷”谈起。4月,贵州省药监局在对艾迪注射液进行生产检查时发现,该产品在药材提取工序上存在严重违规:斑蝥未经净制直接入料,提取操作未按批件工艺执行,批记录数据不准确、不完整,还存在涂改无签名、关键物料冷库存放未经确认等违规行为。受此影响,艾迪注射液被责令停止生产,益佰制药被处以200万元罚款,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亦被追责 。这款曾为公司带来年营收超十亿元的核心产品自此“归零”,给公司带来沉重打击 。
随之而来的,便是财务数据的急剧恶化。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跌22.92%,赚得却是一个3.17亿元的净亏损,扣非净利润亦呈亏损状态,降幅巨大 。进入2025年,公司还未企稳,半年报业绩继续向下,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770万至2124万元,扣非后亏损高达2780万至3336万元 。累计来看,自艾迪注射液停产以来一年半,公司净利润已累计亏损超过3.3亿元 。
本该是弥补亏损的“小儿止咳糖浆”,却未能幸免。2025年8月初,贵州省药监局再次“出手”,指出益佰制药在该产品生产中存在记录不实、电子数据记录不可靠等问题,属“不符合”标准,要求立即暂停生产和销售 。虽该产品近年来销售额占比极低,2012至2024年累计营收仅约1763万元,占比从0.10%到0.30%不等,益佰制药声称停产不会对业绩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品牌信任与质量管理一旦崩塌,其影响却可能超出数字所能衡量。
责任也不止于合规层面。2025年6月,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通报,益佰制药被列入商贿案件通报名单,须领取信用评级函,意味着其商业贿赂涉案行为已被官方认定并进入信用惩戒程序 。据统计,2022至2024年,益佰三个年度销售费用分别高达11.96亿元、12.38亿元、10.97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43%至50% 。这几乎是研发投入的十倍之多,营销推广的“重投入”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流向与合规性的质疑,并引来上交所监管函询问 。
公司治理方面也暴露多处危机。管理层不仅被质疑在资金使用上不当,甚至曾有操作套取资金购置办公家具、家装用于个人住所的行为,经监管派驻核查确认后,被迫归还款项。此外,早在2020年,公司及其代理因向医院相关人员行贿而被公开判决 。
研究基础总结起来,益佰制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归集为几条清晰路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失守,重大产品接连因违规被停产导致业绩滑坡;营销导向过度,支出巨大却缺乏规范与透明;公司治理松懈,实控人行为引发操守质疑;商业贿赂事件暴露底层文化与风险控制皆不健全。
未来若想奏响“东山再起”的乐章,益佰制药亟需采取多方举措:首先,必须彻底重构生产质量控制与合规审核机制,确保生产过程可追溯、记录真实、数据规范;其次,应在营销与研发间重建平衡,合理调整费用结构,将更多资源导向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再者,公司要加强治理透明度,提升董事会独立性与监督力度,重建投资者与公众信任;最后,应积极配合监管完成整改,与政府、采购平台建立合规沟通机制,争取复产核心产品与恢复信用评级。
一些数字值得深思:曾经靠销售艾迪注射液规模贡献为荣,今日却无法依靠同类产品续命;曾用销售费用“烧钱”抢市场,今日却因不合规被信用降级。现实给益佰制药敲响警钟: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绝非规模扩张与短期营收数字,而是建立在质量为根、诚信为魂、创新为本的经营之道。
值此年中转折节点,一家曾经在中医药行业占一席之地的企业,正站在道德与市场博弈的十字路口。愿它能及时止损重建,以“责任医药”为底色,走出一条真正让市场、消费者与资本共同认可的正轨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