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经济学展现中国的大国道义优势

精神传承 转载

2025-08-13 19:56

参加由北京市企业联合会和北京市企业家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北京市企业管理创新与社会责任交流会”,有幸现场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罗来军所做的关于“实效经济学”的演讲。因为时间原因,罗教授只有短短一小时分享时间,但我还是有一种被深深震撼到了的感觉。在世界上经济学领域能听到来自中国学者发出的中国声音,确实很难得。

1

“实效经济学”基本范式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实效=受众效益-投入消耗-所涉影响。这个范式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范式。说它是第九次经济学革命恐怕还谦虚了,说它是继亚当·斯密以来的第二次最伟大的经济学革命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它的意义并不是从1.8版本更新到1.9版本这么简单,它是从1.8版本直接更新到2.0版本。前面从1.0到1.8的版本更新虽多,但基本范式都是相同的,从来没有真正变更过。到了实效经济学这里,最底层的基本范式都发生了彻底改变,完全称得上是最具颠覆性的经济学革命。

传统经济学,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有一个默认的主体,所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都默认要实现这个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超出这个主体范围的其他客体的利益是否会受损,并不在传统经济学的诉求之内。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局部最优并不必然导出整体最优。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局部最优,整体最差。

微观经济学就经常出现这种结果。例如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全力压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甚至极端压榨企业内部员工,靠这种极限压榨手段确立成本优势后,用不合理的降价策略挤压友商,并确立自己有足够话语权的市场优势。一旦确立支配性市场地位后,再提价重新压榨客户就水到渠成了,反正客户也没得选。

最后除了这个企业自己,其他所有利益相关方利益都不同程度受损。这种情况多了以后,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内卷:大家都很辛苦,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全力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宏观上看,整体效益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过度内耗而降低,本质是互相伤害,零和博弈,最终不过是无效内卷。

宏观经济学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着眼点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做到利益最大化而已。但在范围之外呢,依然是互相伤害,无效内卷。例如世界上一些霸权国家,为了维持本国利益最大化,搞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等各种手段。结果自己并没有获得多少利益,还搞得全球经济大萧条。

2

传统经济学还有很多其他根深蒂固的缺点,理性主体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假设等等,都是广为诟病的缺点,我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传统经济学的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弊端,所以多年来从经济学界内部和外部都出现过很多打补丁的努力。

经济学界近两百年来出现过很多次号称“革命性”的改变和创新,每一次看起来都轰轰烈烈,但大都不过是各领风骚数十年,很快就会显示出弊端,或整体效果不佳,或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那些错误的基本假设根本没有发生变化。

经济学界以外也有很多矫正措施。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ESG组织,各种野生的环保组织等等,都尝试通过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诉求,多方位倡导各国和企业界,不要总盯着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有没有效果呢?不能说毫无效果吧,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在一个传统经济学统治了数百年之后已经形成了巨大惯性和思维定势的世界里,这些打补丁的努力也只能产生这种聊胜于无,又于事无补的效果了,还能咋的?

3

那么有没有一个革命性的新经济学理论能打破这种僵化的现状?恐怕很难!传统的所谓经济学革命再搞一百次也于事无补,毫无意义。但实效经济学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突破口。

实效经济学跟以前那些所谓的经济学革命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维范式。特别是打掉了传统经济学默认的那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

简言之,传统经济学追求的是“利己”,不违背这个前提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不“损人”,甚至也并不排斥“利人”,但绝不能跟“最大化利己”相冲突。例如经济危机的时候,倒掉牛奶就是放弃“利人”。因为牛奶低价甚至免费送给消费者,不但要消耗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管理费用,还可能丧失潜在的消费者,远不如直接倒掉更有利。如果“利人”的结果不能“利己”,那就放弃“利人”,这是传统经济学认可的,很正常的思维定式。

而实效经济学追求的则是“利人利己”:

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

最理想的目标是最大化利人利己。其次是利己不损人,不能接受损人利己。

在这个原则之下,传统经济学的很多痼疾都可能被打破。

例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支持人为缩短产品使用寿命的设计理念,因为可以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设计生产一台手机,卖出去能用十年,修修补补又能用十年。手机厂家就相当于主动失去了庞大的市场。如果强制让手机三年内使用体验迅速下降,强制让用户换新机。20年换一部手机变成2到3年换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人为创造了数倍的市场。手机厂商就有了更大的获利机会。但从整个市场来看,实效却是降低了。因为大量客户多花了很多钱更换手机,大量资源被无端浪费了。

如果用实效经济学来看,人为设计并缩短产品使用寿命就不是一个最优解,甚至不是一个可以被接受的正常解。

再例如,传统经济学理念之下,每个企业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延迟付款周期是很多头部企业的优先选择。最终会逐步形成循环债务,整个产业生态都僵化了,谁也无法挣扎。更重要的是,有些支柱性产业的问题还会外溢到整个社会。全社会购买力最强的群体收入无法提升,购买力下降,必然导致产品滞销,大量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率飙升,最终陷入经济萧条。局部最优却导致了整体最差。

实效经济学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支柱型产业的头部企业不能以自己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诉求,他需要考虑更大范围内的实效。有能力、有意愿推迟付款周期也不能肆意妄为。

4

看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但仅仅满足于看起来很美还不够,一个好的经济学理论一定需要有一个自我驱动机制。传统经济学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弊端却还能狂飙突进,统治世界数百年,就因为它有一个基本的内驱力,充分挖掘和放大人性中的贪欲,形成一个自我驱动机制。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是“理性主体人”,但人人都具备成为“理性主体人”的动机,人人都有“自私”的天性,这就足够让传统经济学驱动起来了。

如果打破这个自我驱动机制,就需要寻找另一个全新的驱动机制。否则,“实效经济学”看起来再美,也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而已。那么“实效经济学”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自我驱动机制呢?我相信是可以找到的。

到哪里去找呢?还是要到人性中去找。人性并不是绝对“自私”的。我们不能设想一个社会全部由极端自私的人组成。纵观历史,人类社会从来不仅仅只有“自私”,也完全可以有“无私”,可以有“天下大公”,可以有集体主义。

人类从来不仅仅有“自私”这一个天性,人类还天然的有群体意识,有无私的基因。简言之,人类天然的有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就能为颠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经济学理论确立新的驱动机制。

5

传统经济学顺应了人类“自私”的天性,所以有非常好的内驱力,自适应性很强。而“实效经济学”是否能够找到那个驱动力,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前文已经提到,人性之中并非只有“私心”,也可以有“公心”,能找到那个维系“公心”的驱动力,就能找到“实效经济学”的驱动力(实效经济学也探索了该问题,比如其提出的实效最大化能够像传统理论的利润最大化那样具备自发的实现机制,其中兼有私心和公心)。

我们可以对照思考一下,在社会学领域,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是可以相得益彰的。维系“私心”几乎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引导和劝解。而维系“公心”则需要学习,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顺利融入社会。所谓的“公心”也就是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人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塑造出“公心”,那么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是否也可以通过“社会化”塑造出“公心”?当然是可以的。

举一个例子,有多个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个问题,在环保这件事上,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没有一个超越于国家之上的实权组织来约束各国主动进行环保。像巴黎协定这种所谓的跨国协定,看起来大多数国家都参与签约,但本质不过是毫无约束力的一纸空文而已,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就像玩一样随意。

谁能约束美国?没人能约束!类似的这类协定就都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那么“实效经济学”就有能力约束美国吗?至少现在也不能,但未来有可能可以。

这里面蕴含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比如,根据实效经济学,能够测算出那种行为对本国的长时期实效损失(虽然短期获利)、对他国的长时期实效损失、对世界的长时期实效损失。世界上的眼睛都盯着,谋求本国获利而导致他国和世界的实效损失的账目清清楚楚,这就对不合理行为国家造成约束。而目前是糊涂账和混沌状态,那些退出国家却反而振振有词,似乎其做法是无奈之举,更不会损害他国和世界)。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逻辑,短期内还无法确立优势,但我们可以确信,这种逻辑最终能确立优势。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看一下世界历史,近五百年来,人类所遭遇的问题,归结起来最本质的问题是:只讲利益,不讲道义。道义才是最根本的利益。有边界的、知止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实效经济学提出增长边界与最优增长,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增长极限),没有边界的无限扩张就是癌变。

近10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上,确立世界地位的大国已经更换了好几个:从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到西班牙帝国,再到日不落帝国,直到美国。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基本规律:世界性大国的道德指数在逐步提升。在道义方面,西班牙强于蒙古和阿拉伯帝国,英国强于西班牙,美国又强于英国。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领袖全球的世界性大国一定会更有道义优势。

但如果只满足于有限的道义提升,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有更远大的使命,选择真正有利于全世界的更大“道义”:能让全世界人民有所“得”(在理论逻辑上就是实效)的“道义”。

中国最终必然会成为领袖全球的大国,但我们不能等到将来实现了领袖全球,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更有道义优势的话语体系。所以现在就发出中国声音,这一点显得非常可贵。哪怕现在还不具备“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效果,但只要有持续不断的中国声音出现,将来就会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而逐步汇聚,逐步壮大起来,最终在其中孵化、孕育或者涌现出真正的中国声音——更有道义优势的中国声音,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更大福祉的中国声音(与世界上既有经济理论相比,作为中国声音的实效经济学具备了明显的道义优势)。

【作者:李培建】

来源:搜狐新闻

原文链接:实效经济学展现中国的大国道义优势

https://www.sohu.com/a/923734884_100120082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