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美客们”赚翻的童颜针价格乱套,轻医美“金钱与造富游戏”持续
“天后同款,一针回到18岁”“一针小十岁,让流失的胶原回来”,要说今年什么美容项目最火,那肯定是“少女针”、“童颜针”。
其主要成分是聚左旋乳酸(PLLA),复配后注射到真皮层、皮下层,即刻有一定填充效果,后期刺激自身的胶原蛋白再生,补充胶原蛋白,对改善面部凹陷、松弛和细纹效果比较突出。
冲着这份宣传,32岁的龚婷今年4月注射了两边韧带,即时效果非常好,但回落太快了,消肿后五天左右效果就不突出了。“不过我能接受,打之前医生就说会回落要有心理准备,连打三次会看到效果的,之后又补打三针,其中两针打韧带,一针全脸平铺,持续效果也不太好,暑假打算换个牌子和医生再试试。”
不止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甚至上市公司也为了这一针争得头破血流。
8月11日晚,江苏吴中医药(*ST苏吴)发布公告,其孙公司达透医疗就Regen Biotech, Inc.(爱美客子公司)违约事项索赔16亿元。
原因是今年3月份爱美客以1.9亿美元收购韩国Regen公司,7月份作为子公司的Regen向达透医疗发送了《解约函》,要求撤销达透医疗作为AestheFill(即“童颜针”艾塑菲)产品在中国境内的独家经销商的所有相关授权。
据2025一季报,*ST苏吴AestheFill销售收入为1.13亿元,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35.55%,毛利为9243.51万元,占上市公司毛利的45.77%。
核心业务独代权被收回,加之江苏吴中被认定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公司股票已于2025年7月14日起被叠加实施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风险警示,*ST苏吴股价一度连续跌停。
即便仲裁和索赔最终取得成功,过程也耗时漫长,而*ST苏吴目前已濒临退市,指望通过法律途径挽回损失,无异于远水解近渴。
爱美客夺走这一针直接让竞争对手元气大伤,也让医美界注意到,小小一支童颜针,正在搅动市场格局。
01
医美行业的“摇钱树”,会被大厂拦截吗?
“千万不要去打曲安奈德,我打了没有明显作用,脸上还出现了坑洞,脸颊鸡蛋大结节,后来按照医生建议甲泼尼松和盐酸米诺吃四个月,服药期间脸部软化了,但几个专家都说以后情况不确定,因个体差异需要停药后再观察。”
崔丽看着朋友圈的人晒打童颜针,自己也按捺不住去尝试了,结果不但没变美,反而更丑了。“后悔死了,脸上出现馒化症状,像个老人一样”。
不过,更多的消费者觉得打完确实面部凹陷和法令纹改善很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性价比不高,两万一针撑不到三个月,“贵”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共识。
当前,国内市场上主要流行的童颜针品牌有艾维岚、濡白天使、艾塑菲和塑妍萃等。在这些品牌中,艾塑菲与塑妍萃属于进口产品。
这些品牌在成分和定价方面各有特色:比如,濡白天使采用了玻尿酸作为基础成分,并加入了PLLA成分,其价格相对较为亲民,每支售价大约在一万元左右;相较之下,艾塑菲和塑妍萃则定位于高端市场,价格普遍超过两万元。
近年来,“童颜针”的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了相关企业业绩的迅猛增长。2024年4月,长春圣博玛披露,其旗下童颜针产品“艾维岚”累计销量已达21.33万支,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
爱美客发布的2024年报显示,以童颜针“濡白天使”为代表的凝胶类注射产品全年营收达12.1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0.18%,较上年同期增长5.01%。
然而,与溶液类注射产品形成对比的是,该品类的销量在2024年出现下滑,由2023年的100.68万支减少至89.36万支,降幅达11.24%。在销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营收仍实现增长,原因是爱美客提价了。
然而,提价并未给公司经营带来太多正反馈,随着越来越多产品出现,市场从“技术垄断”进入价格带与品牌能力的双重比拼。
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医美行业的水光针乱象,部分正规医美机构违规使用仅限于体外使用的二类医疗器械水光产品进行注射操作;不具备医疗资质的生活美容店、私人工作室非法开展“代打”等注射服务;一些化妆品批发市场公然销售水光针剂、麻醉贴等禁止流通的违禁产品。
一些代打人员还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来沟通客户并接单,顾客往往从药商处低价购药,再找她们这些代打人员进行针剂注射。
医美行业潜在的巨大利润空间,让不法分子从中谋取套利机会,也让行业监管和安全风险被提上日程。于是合规度更高、价格体系更透明的大厂,开始从另一个维度整顿行业了。
近日,京东健康首家线下医美诊所“京东医美”在北京亦庄正式开业,该诊所主打水光美塑、除皱抗衰、瘦脸嫩肤等轻医美项目,定价亲民,多数产品价格在千元以下,项目单价与行业头部机构促销期间的价格相当,意图以高性价比和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依托京东在互联网领域的资源与技术优势,京东医美致力于打通线上与线下服务链路,形成规模化运营,随着用户基数迅速扩大,运营成本将被有效摊薄,终端服务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重塑市场格局。
同时,京东自营美容皮肤科(亦庄店)在美团APP上线,还参与了美团补贴,锦波生物、华熙生物、科医人等上游医美材料商也在加大与美团的合作,毕竟美团的消费频次、用户粘性都在行业内首屈一指,医美作为一个很难获取公域流量的行业,“竞合”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美团把线上评价系统搬进手术室,医美的“差评”成了明晃晃的指示牌。这让医药企业不可避免走向十字路口:要么做高端服务,要么打价格战内卷下去。
02
产品走向细分,医美行业也要教育消费者走向成熟?
2021年,医美市场只有两款童颜针产品,分别是圣博玛的艾维岚、爱美客的濡白天使。2024年一整年,艾塑菲、塑妍萃、普丽妍3款童颜针先后获批上市。
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已有9款童颜针产品获得上市批准,同时还有更多新品正处于注册审批阶段。新产品的获批速度远超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市场容量并未显著扩大,而竞争者数量却急剧增加。医美行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步入深度变革的阵痛期。
“内卷”,将成为医美行业下一阶段的主题词。
为抢占医美领域的价格主导权,新氧早早就展开了战略布局。早在2023年,新氧便与上游医美材料供应商东方妍美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东方妍美将旗下多款尚未上市的产品,包括童颜针XH301等,其在中国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授予新氧。
与新氧合作,对东方妍美而言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该公司旗下目前拥有13款注射类医美产品,但均尚未获批上市。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保障资金链稳定,东方妍美不得不选择相对稳妥的路径,通过与新氧达成商业化合作来分摊风险、加快市场布局。
这一合作背后也折射出医美产业链中机构与上游材料供应商之间复杂的关系。尽管双方在业务上相互依赖、构成合作关系,但在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渠道控制等方面始终存在博弈。各方都在努力避免将主导权完全让渡给对方,力图在合作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战略主动。
新氧和圣博玛的冲突则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6月,新氧在自营诊所将圣博玛旗下童颜针产品艾维岚定价为5999元,仅为公开价格的三分之一,这引起了圣博玛的不满,双方就此进行了几轮舆论战,背后直指国内医美行业的定价体系。
无独有偶,玻尿酸品牌乔雅登雅致在抖音直播间也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乱象。该产品在正规渠道的售价通常在5000-9000元,但在部分直播间却以不足2000元的“秒杀价”进行促销。
对此,生产商艾尔建发表声明指出,许多在抖音平台销售乔雅登系列产品的医美机构,并未通过其授权的经销商采购相关产品。公司因此怀疑这些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可能使用了与宣传不符、非正规渠道购入,甚至是未经批准或假冒伪劣的产品。
作为新兴市场,医美行业目前可选产品相对有限,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具有典型的To B行业特征。
产业链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上游生产商和渠道机构手中,行业的创新动力也主要来自上游产品的研发与迭代。相比之下,下游医美机构的创新空间较为狭窄,即便有所创新,也多集中于营销模式或运营管理层面的微小改进。
在这场风波中,“消费者—机构—医生—生产商”构成了一个四方角力的格局。厂家与机构之间争执激烈,而消费者因低价促销而获益。
与此同时,在这场喧嚣的博弈中,医生作为连接厂商、机构与消费者的关键一环,很可能成为“沉默”的受害者。
在我国医美机构的成本结构中,耗材成本占比长期居高不下,而医生成本所占比例却相对偏低。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低价策略吸引客流,机构往往倾向于压缩人力支出,尤其是医生的薪酬成本。
厂家希望医生推广高利润产品以保障自身收益,医美机构则要求医生配合低价促销活动以吸引客流、提升转化,而消费者普遍仍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项目。
在多方诉求的夹击下,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常常不得不向商业利益妥协,其临床主导权被削弱,专业价值也因此被稀释,其劳动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严重低估,导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合理回报。
好消息是,整个医美产业依然蕴藏着诸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上游的设备与注射材料领域正迎来持续创新。
在设备方面,黄金微针和射频类技术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国产射频设备替代趋势日益显著,例如兼具抗衰老功效的黄金微针设备,随着消费者认知度提升和市场教育逐步成熟,这类高性价比产品正进入快速放量阶段。
注射材料的创新则聚焦于重组胶原蛋白和再生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尽管当前市场上仍不断推出肉毒素、玻尿酸等产品的改良版本,但大多停留在同一代际的优化层面,缺乏突破性变革。
对医美机构而言,由于缺乏具备新概念、新技术支撑的产品,难以充分释放产品创新带来的市场红利,增长动力受到一定制约。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开发不同功效、价位的产品,最终品牌会走向分化。不过目前细分市场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很多生态位缺乏人才和需求去满足,医美还远没达到红海的地步。
随着医美渗透率的提升以及产品种类的逐渐丰富,相信“水光针”“溶脂针”“童颜针”之后,会有源源不断的“针剂”给行业注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