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 高峰: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要培育共识关注方法论

意门国际 转载

2025-08-13 17:22

用新思维、新理念建构文化数字资产交易新机制、新模式,形成新的独特的方法论。——西沐

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要培育共识关注方法论

西沐 高峰

当下,数字化与新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数字经济是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发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数字经济也对传统监管方式、传统产业及其形态带来挑战,传统产业发展的惯性可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针对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从顶层设计、监管者以及传统产业部门、传统产业形态等方面不断培育,用新思维、新理念建构文化数字资产交易新机制、新模式,形成新的独特的方法论。本文从机制创新、共识培育、方法论构建三大维度,系统剖析了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核心命题。

一、数字形态下的交易需要探讨新的机制与模式

目前,国内文化数字资产形式,及其平台化交易产品的机制与模式大多还是在传统经济形态或互联网经济形态下所形成的传统资产形式与传统交易模式的延续,并未从根本上形成机制与模式的创新突破局面。因此也需要探索数字经济形态下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适配路径,最为关键的是要创新数字资产交易的机制与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新形态下的健康交易生态。

数字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必须将其放在经济形态的变迁中去考察。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新形态,决定其要有新的与之相适配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形态建立在不同基础设施之上。在传统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数智基础设施之上,生发出传统经济形态、互联网经济形态、平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形态与数智经济形态。数智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形态的高级阶段。

在数字技术快速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及其新业态、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勃然生发,已经成为世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组成部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是当前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核心领域,其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如何认知与理解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内核等,尚处于一个模糊阶段。研究与建构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理论共识,推动相关方法论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数字资产的资源化,其核心是数字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这是基于新资源形态的一种新发展范式,也是数字经济新形态成立的关键。数据要素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认知,发展数字经济,首先要强调的是数据是一种数字资源。在数字化与数据化基础上对数据所蕴藏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和释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是组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就在于其对数据及其资源所拥有的开发与应用能力,数据价值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多元数据的融合碰撞以及数据的共享流转基础上。唯有让数据及其资源动起来、用起来,继而才能产生、增加并发挥其价值作用,而在数据及其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上,恰又与众多相关利益者关联密切,因此充分发挥各环节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提升与保障各环节相关利益者权益,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数字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形成健康交易生态。

现在的很多交易平台(如数据交易平台、文交所平台),在不断进行数字形态的交易机制与模式探索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之前,交易规模的不断放大或不断膨胀,其实隐含着非常多的风险问题,只有建立在新机制、新模式之上的交易及其规模,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只有构建起基于共识与方法论的机制与模式,才是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前提,相关风险与问题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要培育五大共识

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相关实践领域亟需寻求更大共识,探寻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路径。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认知与破解文化艺术数字资产存在的估值难、展示难、交付难等“三难”问题,主要涵盖以下五大共识:

第一个是12月2日出台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数据基础制度方面的权威直到意见(俗称“数据20条”),该意见明确说明了数字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分为三种权属状态:即所有权、使用权与产品经营权三类权属,并且这三类权属可以分置,这是文化数字资产交易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是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确权问题。有关确权,目前国内实施层面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出版性确权,即利用出版机制进行确权;其次是登记性确权,即利用强力部门的授权进行权属登记;最后是技术性确权。所谓技术性确权,即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与可信时间戳等技术的方法来面对大量的及时的数据的生产,进行快速适配的这种确权方式。上述三种确权方式是目前国内实践层面广泛应用的确权优先探索方向。

第三个是文化数字资产的分类和运行管理。文化数字资产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第一,数字性资源形态。如创作、载体与呈现均为数字化的艺术品的资源转化,就是数字资源形态;第二,内容性资源形态。包含物理形态的内容数字化或数字化内容的资产化,是将内容表现资源化后,所形成的内容数字化资源形态;第三,复合性资源形态。表现为数字资源与实物资源对应的映射关系,购买或拥有数字资源即意味着拥有实物资源的所有权;第四,数据性资源形态。即数据资源的再资源化,是数据资源及其价值延伸的重要体现,如反映市场发展内在规律的各种价格指数、行情指数、景气指数等,其价值可以产品化、资源化,是一种新的数字资源形态。我们只有针对不同形态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确权、估值、交易等,只有分而治之,才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个是文化数字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制定了很多标准,有的是平台标准、有的是行业标准、有的是国家标准。目前我们参与推动的国家标准就有两个:一个是关于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指南,一个是关于文化数字资产评估的指南。这两个指南,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资产的交易和估值的一些方向性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引导文化艺术数字资产的交易与估值。相关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是在广泛的分析与总结包括文交所等平台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落实的。

第五个是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将越发重视在虚拟空间场景中的数字资产的可信问题。如何针对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过程中的可信价值进行可信交易,形成真实的交易过程,为此,我们研究提出了可信空间、数字信用及其体系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文化艺术数字资产交易过程中非常可贵的共识。

三、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要形成三大方法论

有了上述五大共识,才能进一步的去探讨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由方法论而导出的实现路径问题。因此,研究共识是为了更好地通过方法论找到可操作的文化数字化交易路径。从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方法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实结合

关于数实结合方法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机制与模式创新,另一方面是如何拓展或发现平台的功能。

数据的流通方式包括开放、共享、交换、交易等,以货币为对价的数据交易是其中特殊的流通方式,交易也不应成为数据流通与利用的主要方式,而更多地应以开放、共享的生态为实现路径。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首先是共享的,共享的基础是开放、共建、共治。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具备资产与场景属性的数据资源化、资源系统化、系统资源资产化,才能实现公平交易。从“数据”资源到“数字”资源,仅一字之差,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多地是业态以及经济形态重大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专家已经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本质,他们强调要重视数据的公开性、流动性和可获取性,而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公开、便捷与共享。

文化数字资源有其基本特质,包括:第一,物理性。数字资源的表征是物理的,甚至其指向对应也是物理的;第二,形式的标准化与价值的非标性。即对数字资源的形式计量可以做到标准化,但其相对应的价值计量是非标性的;第三,权属性带来的稀缺性。数字资源在理论上是海量的,但在权属维度上是稀缺的,实现资产化首先应确定其权属;第四,复用性。数字资源可以被共享、拷贝,不像物理资产那样越用越少,而是越开发越多、越使用价值越大;第五,价值的发现性。数字资源的价值是在数字的资产层面以及与之对应的物理层面发现的。第六,依附性与指向性。数字资源依附于数字技术系统、物理形态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指向性主要指资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七,成本的递减性。数字资源的成本是递减的,这与物理资产的特性相反;第八,价值的系统性。数字资源化强调资源的系统化,寻求价值最大化必须强调价值的系统性。

以前人们只重视了平台的交易功能,没有进一步的开拓、发现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而数实结合这一方法论的关键就是要把平台的交易功能与综合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数实结合机制。当前关于文化数字资产的交易境外的探索比较多集中在RWA(即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在境外是有可监管可操作的路径,这是可以进一步发展探索的。但对国内的发展来说,RWA并没有其生存的空间。真实资产的通证化在国内有非常严格的限定。在中国对于由企业系统机构所拥有并发行的虚拟币,要与我们的法币、人民币进行交换,这涉及到主权的让渡问题,不仅很难与这种企业机构的系统发行的通证进行交换,甚至是价值映射都被严格限制。因此,在国内把RWA当成一种机制来创新,把它变为数字资产与实物资产相融合的这种虚实、数实结合的资产形式进行融合交易,这条路是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的。

(二)大众化

这里说的大众化与传统的大众化有根本的差别,传统的大众化是在同质化的大规模生产与服务来满足大众,而数字形态的大众化是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众化。文化数字资产的交易是有比较高的门槛的,如何实现由小众圈子化向大众化跨越?主要取决于交易平台的综合性服务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投资(消费)门槛。在这个平台投资者、消费者不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只要有相应的投资能力、投资愿望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就可以比较方便的介入到这一个平台的服务中;二是安全。公信力是这个综合性服务平台最大、最根本的的价值所在,只有把公信力牢牢的守住、做大,才能在文化艺术数字化交易的过程中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三是优化体验。要把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场景的建构的重要的手段,使投资者与消费者能够在这一个沉浸化体验的场景中去实现学习、沟通与购买;四是便捷化。平台化的交易服务一定要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有一种无缝连接的丝滑的感受,这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变革的突破口,但是人文资源作为一种非标性资源与非标性资产,其运营需要更为综合的体系和比较长的支撑服务链条保障。同时,人文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战略资源,其生成、储存、传输、汇聚、转化也是一个大体量及复杂化的难题,解决此问题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创新机制在特定时空,整合优势资源,进行点突破,而点突破机制实则就是平台化机制。同时,面对巨大的文化需求,当前还没有相应的综合服务平台来为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而且在文化数字化过程中,数字人文经济业态的创新发展也因之缺乏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支撑,使得很多问题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为此,需要围绕数字技术的发展,构建基于数字新基础设施的数字人文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将数字人文资源转化为数字人文资产的特殊转换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化服务场景,在数字化服务场景中重塑数字人文经济服务的结构与体系。

(三)平台龙头化

即“平台+业态+生态”的平台赋能产业方法论。平台交易的资产要落实数实结合,要与产品、产业、产业链相融合,真正实现以平台为龙头,舞动产业链的整体的节奏。平台在发展产业业态的同时,要培育业态生长发展壮大的生态。只有平台加业态加生态这个传递机制做好了,平台的龙头功能才能真正舞起来,才能做大产业的业态,才能使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发展,实现文化艺术产业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可以实现人文及其资源价值发现。基于“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是由数字化筑造的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可沉浸体验、可消费、可流转、可系统服务的场景,它是数字化消费、数字化市场、数字化网链、数字平台、数字治理等一系列过程的产物,是系统生态的产物,与新消费需求相适应,是新的消费形态。依托“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有助于满足多样态、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文化及其资源价值发现能力的实现。

同时,基于“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对人文资源价值发现实施有效管理。有效的价值管理是实现并提升人文资源价值发现能力的重要保障,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人文资源的价值发现本身需要系统且严格的价值管理;二是实施价值管理本就是发现与挖掘人文资源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消除价值发现与实现过程中的“盲点”。而在价值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因就是要以金融创新推动资源资产化,开展以人文资源资产为中心的资本运作。

基于“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主要包括:第一,建立资源向资本、资本向产业流动的有效机制与环境;第二,通过管理手段发掘人文资源价值;第三,实现价值整合;第四,提升价值;第五,通过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聚合带动作用、内生促进作用与风险保障作用来实现其价值;第六,通过推进“资源资产化”,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层次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的建构能力,不断放大其价值。综上,基于“平台+业态+生态”的场景化是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在价值发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有效价值管理的重要保障。

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数字平台不只是功能性平台,而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基于新基础设施的平台。基于平台的服务功能,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确权与估值定价,从而完成数字资产的转化。在数字化基础上,平台的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即由基于一般传统交易的平台形态转向基于数字化的综合平台形态。其建构的基本框架是通过平台核心价值层,即“七公(共)”原则下的生态性;通过增信融合证券、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业态;通过服务聚合艺术金融支撑体系 ;通过大数据与服务提供市场指数、价格、动态及征信等信息服务;通过信用管理功能提供征信管理、风险、价值、知识教育等信用服务;通过新技术融合支撑业态创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社会、机构与个人的资源融合;通过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提升征信效能;通过提升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平台的交易鉴证、信用管理、登记功能等。

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发展,要坚持抓好三个关键词:数实结合、大众化、为产业赋能,不放松不停步进行探索,在机制与模式力争取得突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新形态由先导向主导变迁,在这一大的形势的驱使下,文化产业应该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数字资产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探讨文化数字资产的交易,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来源:艺术经济  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w-UHW2sqBr-hndniIJWeyw)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