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智”治:党建绣出基层治理新图景

郑州日报 转载

2025-08-13 13:00

    清晨的阳光掠过上街区济源路街道的林荫道,网格员的手机传来提示音——“昌盛小区3号楼垃圾清运不及时”。信息被转发至小区物业群后,不到1小时楼下垃圾便被处理干净。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上街区基层治理的日常。

    这背后,是上街区以党建为笔、科技为墨、网格为基,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温暖而精准的线条。

党建“织网”:绣出治理“神经末梢”新图景

    “以前社区事多繁杂,常顾此失彼。现在党员沉下去,网格活起来,群众的心气儿顺了。”说起基层治理的变化,新安路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上街区将党组织体系与治理网格深度融合,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架构,犹如为城市治理安上了“神经网络系统”。

     在峡窝镇大坡顶村,村民魏女士家中漏水影响居住,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联户党员。联户党员当即联系物业检修,还自掏腰包购买防水材料。“党员联户不是挂个名,是真能解难题。”魏女士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目前,该镇1665名党员与15100户群众结对,累计走访5000余次,收集并解决诉求410余条。

    济源路街道创新“三亮一晒”模式,营造“有事就找网格员”的浓厚氛围。党员带头亮身份、领任务。去年冬天,三湾街社区一独居老人家中暖气不热,网格党支部书记立即上报街道城运中心,协调热力公司上门检修,还安排志愿者每周三次上门看望。“党员就在身边,比亲人还贴心。”老人的话里满是感激。

科技“强脑”:数智融合赋能治理“一网通办”

    走进上街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不停跳动,这个融合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五大职能的“多中心合一”平台,正让治理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    过去各部门数据不互通,群众反映问题要打多个电话;现在‘一网通办’,效率提高太多了。”该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平台纵向贯穿四级治理单元,横向联动23个职能部门,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3月,有居民通过“郑好拍”反映中心路占道经营问题,系统自动派单至城管部门,执法人员20分钟赶到现场处置。

    “四网融合”更让治理如虎添翼:政务网延伸到网格末梢,实现指令一键下达;视联网覆盖背街小巷,盲区变为可控区;物联网监测水质、噪音等数据,提前预警风险;治理网连接网格员手机终端,问题随手拍、即时传。今年上半年,平台受理事件37176件,办结率达99.55%,其中28997件小微事件通过“随手记”功能当场解决,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47分钟。

多元“共舞”:党建引领奏响基层善治“大合唱”

    “没想到困扰多年的树影问题,三天就解决了!”如意街四十二小区居民点赞的,是中心路街道“居民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该小区一棵40年的梧桐树遮挡采光还靠近电线,社区接到居民反映后,联合楼院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现场勘查,次日就协调园林部门完成修剪,居民群里点赞刷屏。

    这样的协同处理场景在街区处处可见。新安路街道朝阳街社区曾因下水管道堵塞导致污水外溢,社区党组织迅速召集创和物业、长铝后勤、周边学校等5方协商,3小时后专业队伍进场施工。“治理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要发动大家一起干。”社区主任说,这种“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模式,已解决各类疑难问题130余件。

幸福“加码”:民生答卷写满群众“获得感”

    治理效能的效果,最终由群众评价。在民意调查中,上街区居民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达95%,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变化,勾勒出幸福生活的模样。

    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济源路街道坚持“网格+微治理”,围绕“如何长效管理”,通过“小板凳恳谈会”收集改造意见,解决了污水管网改造、道路翻新、停车位规划等问题。淮阳路9号院小区居民说:“路平了、灯亮了,小区干净了,住得比新小区还舒心。”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智慧矛调”系统上线以来,已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194起。“以前吵架脸红脖子粗,现在有地方说理,还能公平解决。”居民李女士说,社区的和谐氛围越来越浓了。

    从党建引领筑牢根基,到科技赋能提升效率,再到多元参与凝聚合力,上街区以基层治理实践,不仅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郑州答卷,更蹚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路径。

    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赵玲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