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罗山,你不能只想到大肠汤丨豫记
在外人看来,“罗山”等于“大肠汤”,似乎那一碗混着猪大肠、猪血、豆腐,香气浓郁的“大肠汤”,就是罗山的专属味道。然而,作为古代“豫楚古道”重要途径地的罗山,怎么可能只是一碗大肠汤就能概括的呢?
一月 | 文
01/
罗山是南方还是北方?
罗山,处在豫楚交界地段,北临淮河,南边靠着大别山。一山之隔,是湖北的大悟县。正因为处于南北过度的地界,作为罗山人,我一直也没搞清楚自己到底算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虽然是河南的县,但罗山人的风俗、习惯、语言、饮食都略略偏“楚”。在武汉上大学期间,听过我说方言的小伙伴都说:“你的口音好像孝感人。”
其实我自己也有深刻感受:罗山一些语气词确实和武汉话相近。而且,罗山人爱吃米,口味重,大肠汤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肠汤是地道的罗山农家菜,因其主料猪大肠(俗称“猪下水”)的价格低廉,曾是穷人们打牙祭的“肉食”,又因其常见,当地人烹饪技巧娴熟,吃起来格外香鲜。现在的大肠汤都是精选上好猪大肠,又加上猪血、豆腐盒经各种名贵中草药,早已脱离了“贫民食谱”。
罗山人爱吃酸和辣,烧菜时佐料放得重,更偏于湖北,即使是焖只土鸡,不论搭配土豆、板栗还是粉皮,也都得放一小把干辣椒,才觉得够味。
这样一大碗热辣辣的连汤带菜,豫北豫中人肯定能呼噜呼噜下肚好几个馍。但是在罗山,炖菜和白米饭才是标配。
县城里最有名的夜市是淮南市场,白天的衣物批发市场,夜晚就成了小吃的天堂。老字号的炸串,秘制的酱料别有风味;烤乌鱼里光是配菜(千张和白菜豆腐),我都能吃三大碗米;米酒煮的粉子(无馅儿汤圆)等都是翻牌率最高的小吃,夏夜三五同学的聚餐,花不到200元,就是一顿饕餮盛宴。
02/
胡辣汤和热干面都是早餐
罗山的“楚”味,并不单单因为距离湖北近,它曾经是豫楚古道重要的一个节点。
县城西南的高寨村,有个地儿叫杨畈,是豫楚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小集市,豫楚古道原是河南人和湖北人在两省交界处生活、生产贸易中自然连接起来的小山道,后演变成一条重要商贸和邮路通道。
楚文化就是沿着这条路,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原大地;而中原文化,也要经过罗山,才能波及到楚。
春秋时期楚国向北征伐,可以从罗山高店出土的“黄孙子奚君叔单”、“奚季宿车”的铜器中找到佐证,此外,高店有一处边长500米左右的春秋古城,可能就是黄国的旁文奚氏的封邑,此处离淮河不远,隔河就是江国(古读:gāng,在河南息县西)。
楚文化强盛的时候,罗山甚至被划入湖北。据史料记载,罗山在西汉时期最初设为县,归江夏区域(湖北东部,河南南部)管,公元596年,罗山归属“义阳郡”(湖北麻城),直至公元625年,罗山才划归于“申州”(河南信阳)。
明初年间,九里关和灵山镇成为古道上重要驿站,杨畈物产丰富,就成为驿站周边的重要补给点。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罗山人自述“祖上是湖北麻城迁来的”。
罗山当地的 “豫南文化”,受着“豫文化”和“楚文化”的双重影响,不同于注重农业的豫北地区,罗山讲究“商农并举”,喜欢做生意,懂得享受。也正因为如此,罗山人兼备了北方人的慷概激昂和南方人的秀气温婉。反映在饮食上,热干面和胡辣汤可以同时出现在餐桌。
03/
罗山,一本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撇开古代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单单看罗山县这个豫南地区,就是一部巨制史诗。位于大别山西端鸡笼山西北坡的何家冲,因其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也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著名的革命老区,所以也有“红色罗山”之说。如今的罗山,从历史中走来,留下了古老传说和秀美风景。
建于北魏年间的灵山寺,距今已1500多年,话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灵山寺,为寺门书写了“圣寿禅寺”四个字。
灵山寺现经修葺、改造,已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圣地”,据说诚心礼佛之人,许愿之后还会还愿三年。灵山的山川属性、环绕寺庙的倒栽古柏、千年银杏、潜龙井等特色景点也为游客的 “爬山式旅游”带来了惊艳体验。
逢年过节或每年清明前后,到灵山游览、寺里烧香的观光客们络绎不绝,有罗山当地民众、回老家省亲的游子,还有很多其他地市慕名而来的游人。
罗山不仅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还辈出名人。这里先后出过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历史学家尚钺、起义将军张轸等等。据史料记载,莽张后李文化遗址有“小殷墟”之称,墓地出土的白酒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子路问津”的典故也出于罗山。
心灵手巧的罗山人还善于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陕西,但在罗山也有450多年历史,还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的皮影的影人是用牛皮做的,与北方不同。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分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遗憾的是我至今都没看过皮影戏。
罗山还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歌”中的山歌、号子、小调和情歌,都极具豫南地区色彩,粗犷不乏细腻,生动而深刻。
“舞”以花鼓戏、地灯戏、大鼓书等地方戏见长,以前到了喜庆日子,县城还能在街头欣赏到玩旱船、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舞蹈,近些年在农村才能一睹其风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 9666 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