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张国洪
张国洪,1962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籍贯广东开平,现居于澳门。国家一级美术(国画)师、文化部高级美术家、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员、元培工匠高级智库(北大博雅高级智库)客座教授、中国书画院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长城艺术家、人民画院画家、北京东方艺术天地艺术顾问、北京人民美术艺术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卫视艺术风采栏目艺术会员、澳门中华书画艺术协会会长、澳门天一阁艺术轩总监、央媒文化主委会艺术顾问、孔子奖章组织委员会艺术研究员。
2017年荣登《人民美术艺术家》个人艺术专刊。
2018年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中国梦·文化梦名家名作》全国巡回展。
2018年获邀参加由中国文化部,黑龙江省政府, 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共同主办的 “第九届中俄文化大集” 中俄书画艺名家精品联展。
2018年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同根同梦文化委员会主办之全球华人名家书画邀请展。
2018年作品 《国香》《风摇青玉枝》入选参加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同根同梦·2018全球华人中秋联谊会暨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
2018年参加华蕴绽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
2018年作品、肖像等,正式被 “一带一路中国梦”珍藏版邮册收录,经国家邮政部门审批,准予出版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邮票、邮品、邮册等。
2018年10月被中国新长城组委会,中国长城论坛组委会,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品牌研究院授予 “中国长城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9年1月被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品牌发展委员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创新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颁发 “最具影响力书画艺术创新奉献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6月受邀参加在第十九届中国世纪大采风年度人物总结表彰大会暨电视录制人物颁奖盛典中,特授予“中国书画传承艺术名家”荣誉称号。
2020年8月作品《寒江独钓图》在“画卷・中国 ──当代书画名家新媒体数字艺术展”中荣获优秀奖。
2021年7月成功入选文化中国主题巡展活动,作为优秀艺术家代表亮相北京地铁电视1号线、2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八通线、穿越长安街,向新时代致敬。
2022年作品入选福建省莆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致公党,莆田市委会联合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线上主题书画展。
2023年6月被授予“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
2023年6月作品入选由中国女画家协会、现代工笔画院、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共同主办,乾元传承(北京)文化有限公司、顺晟(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
2023年10月获邀参加由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美术馆主办之南北新象“当代暨首届南北名家学术邀请展”。
2024年7月获邀参加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办,中科智汇工场支持,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提供场地之“釉上星彩”地面瓷绘集群展示项目,作品《墨竹-编号0802》被以“釉上彩”形式烧制成瓷片并镶嵌在地面上。
2024年9月受邀参加第26次访欧代表团《中欧艺术对话——中国艺术特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支持下,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塞尔多夫ISR莱茵河畔国际学校艺术中心举办的。作品《君子之风》和《笔舞竹叶风》获参展证书。并获《比利时中国文化交流大使》荣誉证书;以及参加 “紫禁城书画研修”获颁结业证书。
2024年12月作品《暗香疏影》《笔舞竹叶风》《江南烟雨》《君子之风》《玄簧雅韵》被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
报刊刊登《澳门文娱报》《人民美术》《大湾区时报》。
墨韵竹风绘人生:张国洪的艺术探索与精神图谱
在中国当代画坛,张国洪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这位深耕兰花与竹子题材四十余载的画家,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长河中穿梭,既承载着岭南画派的基因密码,又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艺术对话。他的创作轨迹,恰似一株破土而出的墨竹,在风雨中不断拔节生长,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一、艺术启蒙:岭南沃土的文化基因
1962年生于佛山、长于开平的张国洪,自幼浸润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中。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与武术之乡,其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质,与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共同构成了他最初的艺术认知框架。这种文化基因在他笔下的竹石兰蕙中得以显化:竹的劲节与兰的幽贞,既暗合岭南人务实坚韧的精神品格,又透露出对高雅品格的永恒追求。
少年时期师从岭南画派传人的经历,为其奠定了扎实的传统功底。他临摹《芥子园画谱》时,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体会古人"师造化"的创作理念。在澳门定居后,这座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城市,成为其艺术蜕变的催化剂。大三巴牌坊的残垣与葡式建筑的曲线,教堂彩窗的光影与中式园林的留白,这些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他的构图思维,使其逐渐突破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表达。
二、艺术突破:破茧成蝶的三次蜕变
1. 从工笔到写意的维度跨越早期专攻工笔兰花的张国洪,在2000年后开始尝试写意竹子的创作。这种转变源于他对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理念的深刻体悟。在《风摇青玉枝》中,他以破锋散毫表现竹叶的翻飞动态,用宿墨的氤氲效果模拟雨雾中的朦胧意境,这种"以书入画"的笔墨实验,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2. 从平面到空间的观念革新2018年"中俄文化大集"上展出的《国香》,突破了传统折枝花的构图范式。画家通过虚实相生的墨色块面,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空间感:前景的兰花与背景的墨韵形成视觉张力,中间留白的区域则引导观者想象花香的流动轨迹。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暗合了中国哲学中"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智慧。
3. 从架上到公共的艺术延伸2021年北京地铁巡展事件,标志着其艺术实践的第三次突破。将《寒江独钓图》转化为数字媒体艺术时,张国洪刻意保留了水墨的氤氲特质,通过动态光影效果再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场景。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使古典意境获得了当代传播的新可能。
三、风格建构:三大核心艺术语言
1. 符号系统的个性化表达张国洪的竹子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三段式"构图:底部以浓墨写石,象征艺术根基;中部以淡墨绘竹,表现生命成长;顶部以飞白留云,寓意精神超越。这种程式化语言既保持了题材的辨识度,又为即兴发挥预留了空间。在《君子之风》系列中,画家通过竹节的长短变化,暗喻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
2. 笔墨技法的创新性融合他创造性地将篆刻的"金石气"引入绘画,在《玄簧雅韵》中,以刀刻般的线条表现竹干的质感,配合泼墨形成的自然肌理,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这种"以金石入画"的探索,延续了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美学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 色彩观念的现代性转化突破传统文人画"水墨为上"的局限,张国洪在《江南烟雨》中尝试青绿山水与浅绛山水的融合。通过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的叠加使用,营造出既古雅又清新的色彩关系。这种"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探索,回应了当代观众对视觉张力的审美需求。
四、文化使命:艺术对话的三个维度
1. 传统文脉的当代转译在"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上展出的《墨竹十二屏》,张国洪以现代构成理念重新解构《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图式。每幅作品既独立成章又构成整体,通过竹叶的疏密排列形成视觉韵律,这种创新实践为传统题材注入当代活力。
2. 跨文化对话的实践探索2024年杜塞尔多夫展览中,《笔舞竹叶风》采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重构竹影,用丙烯与水墨的混合技法表现光影变化。这种"东魂西技"的创作策略,既保持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又实现了跨文化的审美共鸣。
3. 公共美育的社会担当作为澳门中华书画艺术协会会长,张国洪长期致力于艺术普及工作。他设计的"竹文化"工作坊,通过拓印、拼贴等互动形式,让青少年在体验中理解"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文化寓意。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彰显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五、精神图谱:艺术人生的三重境界
1. 技进乎道的匠人精神从临摹《兰亭序》到独创"竹韵十三式",张国洪始终保持着"日课一竹"的创作习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使其笔墨日益精进,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2. 艺通乎道的文化自觉在获得"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后,画家将更多精力投入艺术理论研究。他提出的"竹道美学",以竹喻人,构建了包含"正气""清气""和气"的精神体系,为当代水墨画提供了理论支撑。
3. 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晚年的创作愈发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暗香疏影》中,画家通过留白处理表现月光下的兰花,让观者从有限画面中感受到无限宇宙。这种"以有限寓无限"的艺术表达,正是中国哲学"物我两忘"境界的视觉呈现。
结语:永恒生长的艺术生命张国洪的艺术人生,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的探索史。从岭南画派的传人到国际艺术对话的参与者,从传统笔墨的守望者到数字艺术的开拓者,他始终保持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勇气。在2024年最新创作的《釉上星彩》系列中,当墨竹被转化为瓷片镶嵌于水立方地面时,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的对话,恰似画家艺术人生的隐喻——既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不断向上生长触碰时代的天空。这种永恒的生长姿态,或许正是其艺术作品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