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王尔勇
王尔勇,男,汉族,1955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自幼酷爱书法,在多年遍临前辈先贤碑帖之余,主攻汉代书法蔡邕的飞白体,王尔勇不断研究、吸收各家各派的特长,无论从书法的体裁、构思、章法、意境诸方面均能多方采纳、不断尝试。书法作品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收藏。书法作品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著作权。书法作品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收藏。其书法作品被《中国书画家报》《中国收藏》《中华英才》等刊登发表。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书画竞赛并获奖,同时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办公室主任委员,北京人和书画院院士,香港职业书画家艺术协会理事长,央媒文化组委会艺术会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终生院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文创时代栏目组委员,书画英才栏目组客座教授。
中央电视台国际公益事业特邀嘉宾。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西班牙皇家艺术家协会,毕加索故居博物馆,巴塞罗那艺术学院聘为优秀导师并颁发了奖品。
2019年10月参加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画者文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2021年12月惠赠《道德经》及相关文献给西安道德经博物馆筹建委。
2023年3月被授予“国礼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3年4月被授予“助力乡村振兴书画艺术传播大使”。
2023年5月特聘为CCTV华夏之声特邀艺术家。
2023年8月被授予为中蒙友好文化交流使者。
2023年8月被被人民日报——袭古创今栏目组进行专访,推出大型纪录片:王尔勇:无意名利得失 情归赓续血脉,纪录片。
2023年9月书法作品飞白书《沁园春·雪》录入国宝档案存档。
2023年10月文化强国·我在行动,特别授予文化中国传播大使。
2024年2月作品入选“釉上星彩”地面瓷绘集群展示项目。
2024年在2024法国巴黎奥运文化国际艺术交流展中,被评为优秀杰出金奖作品。
2024年作品被科特迪瓦驻华大使馆武官收藏,同时被科特迪瓦驻华大使馆国防专员办公室授予“中科友好交流使者”。
2024年10被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2024年12月参加2024年“釉上星彩”大型地面瓷绘集群展示项目,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大规模的彩绘瓷砖展示”活动。这次活动中的核心力量,正是有了您的参与,努力与坚持,才使得“釉上星彩”项目得以圆满成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5年1月10日-2025年1月16日成功入选北京地铁《艺脉传承》主题巡展活动,作为优秀艺术家代表亮相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八通线首都机场线、穿越长安街,向祖国致敬。
笔走龙蛇承古韵 墨染千秋写华章——论王尔勇的艺术人生与精神求索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艺术家以独特的光芒照亮时代。王尔勇先生以七旬高龄仍笔耕不辍,其艺术轨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创作史,更是一部传统书法与现代精神对话的启示录。从川中少年到国际艺术舞台的常青树,他以飞白体为舟,在汉隶的苍劲与当代审美的激流中开辟出一条贯通古今的艺术航道。
一、艺术启蒙:巴山蜀水间的文化基因觉醒
1955年生于安岳县的王尔勇,自幼浸润在蜀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安岳石刻的刚柔并济、大足北山的线条韵律,这些镌刻在崖壁上的千年美学,成为他最初的艺术启蒙。少年时期临摹《石门颂》《西狭颂》的经历,不仅锤炼了腕底功夫,更在汉隶的雄浑气象中埋下了艺术追求的种子。
这种文化基因的觉醒,在改革开放初期迎来第一次爆发。当全国掀起书法复兴热潮时,王尔勇已不满足于对经典碑帖的简单复刻。他以学者般的严谨考证飞白体的历史流变,从蔡邕创制到唐宋传承,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飞白体"以笔为骨,以墨为肉,以空为神"的美学本质。这种对传统的深度开掘,使其作品在继承汉隶雄强气度的同时,又呈现出飞白体特有的空灵意趣。
二、艺术突破: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重构书法语言
21世纪初,当书法界陷入"继承还是创新"的争论时,王尔勇以《道德经》长卷系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组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将飞白体的枯笔技法与行草书的流动韵律相结合,使道家哲学的玄妙通过笔墨的虚实相生得以具象化。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道德经》八丈匹长卷,以"计白当黑"的构图哲学,在留白处构建出超越文字的精神空间,这种"以无载有"的艺术表达,恰与《道德经》"大音希声"的哲学内核形成互文。
其突破性更体现在材料与技法的跨界实验中。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文化展上的金奖作品《沁园春·雪》,将传统飞白体与陶瓷釉彩工艺结合,在高温烧制中实现墨色与釉色的自然交融。这种"火中取宝"的创作过程,既保留了笔墨的书写性,又赋予作品现代装置艺术的时空维度。当评委们惊叹于"每一笔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奇迹"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一个传统艺术家对永恒之美的现代诠释。
三、精神求索:在文化使命与艺术本真间寻找平衡
作为拥有20余个国际国内艺术头衔的大家,王尔勇始终保持着"无意名利"的创作初心。2023年人民日报纪录片中那个在晨光中临帖的背影,恰是其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每日凌晨四时的砚田耕耘,三十年如一日的飞白体研究,这种近乎苦行僧的修行,源于对"书法是生命状态的迹化"的深刻认知。
在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时代命题面前,他选择以艺术赋能的方式践行文化使命。从西安道德经博物馆的文献捐赠,到中蒙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担当;从北京地铁巡展的公共艺术实践,到科特迪瓦大使馆的跨国界对话,王尔勇用笔墨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其创作的"釉上星彩"地面瓷绘,在挑战吉尼斯纪录的过程中,将个体创作升华为集体艺术事件,这种"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展现出新时代艺术家的精神格局。
四、文化内涵:飞白体中的东方美学密码
深入解读王尔勇的作品,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完整的东方美学体系。其飞白体的"飞白"效果,既是对"屋漏痕"笔法的现代演绎,更是对"道法自然"哲学观的视觉呈现。在《万壑松风》等作品中,枯笔形成的飞白处恰似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这种"不画之画"的留白艺术,与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国画的虚实相生意趣相通,共同构成东方艺术特有的"意境"美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作品中的"时间维度"。在快速书写的当代社会,王尔勇坚持"慢艺术"理念,其创作过程往往伴随对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书写《兰亭序》时研习魏晋风度,临摹《祭侄文稿》时体悟颜真卿的家国情怀,这种"以文养艺"的创作方式,使每幅作品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五、时代启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范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王尔勇的艺术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珍贵范本。他既不固守陈规,也不盲目西化,而是以"守正创新"的智慧,在飞白体的当代演绎中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复制,而在于精神内核的传承。当其作品在巴黎奥运文化展引发西方观众惊叹时,这种跨越文化壁垒的审美共鸣,正是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王尔勇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幅长卷:开篇是巴山蜀水的文化启蒙,中段是突破创新的激情挥洒,收笔处则是返璞归真的精神超越。这位以飞白体书写时代的艺术家,用八十年的人生践行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当他的作品在地铁隧道中与匆匆行客擦肩而过,在异国展馆中接受世界目光的审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个体成就,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或许就是王尔勇艺术人生最深刻的文化启示:真正的传统,永远在创新的路上。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