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都要收购哈根达斯了?高盛大动作意欲何为?
作者:江瀚
说起全球有名的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就在最近哈根达斯要被高盛收购的消息传来,作为大型投行的高盛收购哈根达斯是要做什么?这其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高盛都要收购哈根达斯了?
据财联社报道,业内人士爆料,华尔街巨头高盛近期或以150亿欧元(约1250亿元人民币)从法国私募公司PAI手中收购世界第二大冰激凌生产商Froneri的股权。
Froneri为PAI与雀巢(Nestlé)于201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双方股权各半,目前为美国市场生产哈根达斯(Häagen-Dazs)、奥利奥(Oreo)、吉百利(Cadbury)等知名冰激凌品牌的商品。据报道,目前该交易尚处于谈判阶段,相关方尚未签署最终协议。
据投资界报道,自八十年代起,哈根达斯经历了复杂的股权变更之路。
1983年,美国食品巨头品食乐(Pillsbury)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哈根达斯,同时保留品牌独立运营权。隔年,哈根达斯进入欧洲市场,首站巴黎。
1989年,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Diageo)收购品食乐,哈根达斯随之易主。在帝亚吉欧控股时期,哈根达斯重点拓展亚洲市场,并在1996年进入中国,那则广告词“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风靡一时。
至于通用磨坊,则仍掌握着哈根达斯全球品牌所有权,并主要负责北美以外地区的运营,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投资界报道称,高盛如果买下Froneri,将间接获得雀巢旗下Mövenpick、Milkybar等品牌,以及哈根达斯的区域运营权,但哈根达斯全球商标权仍属通用磨坊。
二、高盛到底想要做什么?
面对着网传的高盛要出手收购哈根达斯的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高盛的逻辑玩法又该如何判断?
首先,提及投资银行,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在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资本市场活动中扮演的中介角色。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与复杂化,以及竞争环境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投行开始寻求业务多元化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这种趋势下,直接投资于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成为了许多顶尖投行的新选择。高盛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其每一次重大决策都预示着行业风向标的转变。通过直接控股或参股实体企业,投行能够更深度地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源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此次对哈根达斯的潜在收购,正是这一转型战略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投行业务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其次,高盛对哈根达斯母公司的收购,反映了其对高端冰淇淋市场的长期看好。哈根达斯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冰淇淋品牌,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高盛很可能认为,通过并购哈根达斯,可以实现资源的重组与整合,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来说,高盛可以通过其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广泛的市场资源,帮助哈根达斯拓展市场、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价值,从而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此外,高端冰淇淋市场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高盛的这一收购举动有望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借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即寻找那些具有护城河优势、管理层优秀且业务模式清晰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并积极参与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去。高盛此次对哈根达斯的兴趣,有可能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不同于简单的财务投资者,高盛大概率计划通过深度参与哈根达斯的日常运营,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技术创新手段,帮助品牌实现更快的成长和更高的价值创造。这种“持股+经营”的模式,既能够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又能通过主动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的局面。高盛此举无疑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单纯的资本注入已不足以保证成功,只有深度参与并赋能被投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从长远角度看,无论全球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优质资产始终是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高盛此次对哈根达斯母公司的收购意向,正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缩影。在全球范围内,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寻找那些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稳定盈利能力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投资。这不仅是对单一项目的押注,更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前瞻性布局。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围绕优质资产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而像高盛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管理团队,无疑将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