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我之间

福延圆梦行动 原创

2025-08-10 22:40

文图/李靖

案头的《道德经》翻得久了,纸页边缘泛着浅黄,像浸过时光的茶渍。某日指尖划过"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那盆养了三年的兰草。

那时总怕它冻着,夜里要挪到暖气旁,又嫌空气干燥,日日对着叶片喷水,连浇水都要掐着时辰算干湿。可越是上心,它的叶尖越黄得厉害,后来竟整株枯了。当时蹲在阳台捡枯叶,心里堵得慌,仿佛丢了件要紧的东西。直到看见这句话,才忽然松了口气——或许它本就不是"我的"兰草,只是借我阳台的光与风,停留了三年。

人这一辈子总在"求"与"失"里打转。年轻时求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了,又怕被淘汰,夜夜加班到凌晨;后来求一段圆满的关系,拥有了,又恐对方变心,揣着猜忌过日子。就像攥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快。老子说"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原来困住我们的从不是外物,是那颗"必欲得之"的心。

前几日去山中古寺,见老僧扫地。扫帚过处,落叶纷飞,他却不慌不忙,扫到石阶边便停了手。我问为何不扫干净,他笑说:"叶归土,风归林,本就各有去处,我只需扫出一条路,何必强留?"忽然懂了"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案头的笔,是用来写字的,不必纠结它是否名贵;窗外的月,是用来照路的,不必强求它夜夜圆满。我们与万物,不过是相逢时互为所用,离别时各归其途。

寺里有块旧碑,刻着"君使物,不为物使"。想起曾见过有人为抢一件古董红了眼,也见过有人守着满柜书籍,却连一页都没静下心读过。物本是工具,是我们把它当成了执念的载体。就像素笺一张,本是用来承墨的,若总想着它是否名贵,反倒写不出好字了。

 "大至简,无欲则刚"。这"无欲",不是什么都不要,是不被"占有欲"牵着走。就像山间的云,来了便看,去了便忘;檐下的雨,落时便听,停时便歇。心若成了空谷,风来风去都自在,这时才懂,真正的"拥有",从不是攥在手里,是放归原处,却能在需要时,坦然取用。

傍晚收了《道德经》,见窗台上新摆的薄荷生得正好。这次没算着浇水的时辰,只是偶尔路过,顺手添些水。风从窗缝溜进来,薄荷的香漫过来,忽然觉得,这样就很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