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亓文杰

书画在线 转载

2025-08-10 17:24

亓文杰,化名:汶水居人,男,汉族。1954年12月生人,山东省昌乐县人。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原任山东省安丘市国资局副局长(现退休)。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画院高级书法师,山东省舒同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

2002年9月至04年8月书协书法研修班结业。20多年来数十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先后在地方报刊,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书法报·书画天地等媒体免费展播、发表。作品先后被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热爱楹联和诗词创作,作品也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2018年11月一幅隶属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并收藏。

2024年1月18幅作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展播。

2024年10月作品《沁园春·雪》《望岳》被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

墨韵诗心映山河——亓文杰艺术人生的文化突围与精神远行

在中国当代书坛的多元图景中,亓文杰以"汶水居人"的笔名构筑起一座独特的艺术坐标。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退休官员,用二十余载光阴完成了从行政管理者到职业书法家的华丽转身。其艺术轨迹既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延续,也是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突围实践。从法国卢浮宫的汉隶墨香到纽约时代广场的数字展播,从地方报刊的方寸天地到国家版权局的艺术认证,亓文杰用笔墨编织了一条贯通东西、跨越时空的文化丝路。

一、艺术启蒙:齐鲁文化的基因编码与精神胎动

1954年生于昌乐县的亓文杰,其艺术基因深植于齐鲁文化的双重土壤。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昌乐骨刻文的神秘线条与汉代石刻的雄浑气度,在他幼小心灵中埋下对线条美学的原始感知。而作为孔子故里的文化辐射区,曲阜碑林的儒家气韵与泰山摩崖的磅礴气象,则为其构建起"中正平和"的审美框架。这种双重文化滋养,在其大学时期系统研习书法理论时获得第一次理论升华。

行政工作的经历意外成为其艺术积淀的特殊路径。在安丘市国资局任职期间,公文写作的严谨训练与政策解读的思辨要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其书法创作中的理性精神。这种"左手算盘右手笔"的独特经历,使其作品在感性挥洒中始终保持着结构张力,恰如舒同体"圆润中见筋骨"的美学特征在他笔下的隐性传承。

二、艺术突破:从研修班到卢浮宫的范式转换

2002年进入中国书协研修班,成为亓文杰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这段系统学习经历,使其突破此前自学的局限,在笔法、章法、墨法等维度实现专业跃升。其隶书创作逐渐形成"汉碑为骨,简牍为肉"的独特风貌——既保留《张迁碑》的方峻古拙,又融入《居延汉简》的灵动飘逸,这种"破体"实践在2018年法国卢浮宫展出的《曹全碑变体》中达到巅峰。该作品通过夸张的波磔处理与疏密对比,将汉代隶书的装饰性与书写性完美统一,西方观众惊叹于"凝固的舞蹈"时,恰印证了中国书法"以形写神"的美学精髓。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24年的纽约时代广场展播事件。18幅作品在LED巨幕上的数字化呈现,迫使这位传统书法家直面媒介革命的挑战。亓文杰选择以"动态隶书"应对:通过计算机算法将笔触轨迹转化为流动的光影,使《沁园春·雪》的苍茫气象在数字空间重生。这种"旧体新用"的尝试,既非对传统的背叛,也不是技术的附庸,而是试图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开辟第三空间——一个既保留笔墨韵味又具备当代传播力的艺术场域。

三、精神求索:楹联诗词中的文化乡愁与时代观照

在书法本体探索之外,亓文杰的楹联诗词创作无疑构成了其艺术体系的璀璨另一极。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他不仅精通楹联的格律韵致,更深谙“对联书法一体化”这一传统范式的精髓所在,将文字之美与笔墨之韵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诗书合一”的创作理念,在亓文杰获得国家版权登记的《沁园春·雪》与《望岳》两幅力作中,攀升至全新的艺术高度。在《沁园春·雪》里,他巧妙运用字体大小的错落有致,大字如巍峨山峦,彰显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小字则似潺潺溪流,细腻描绘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柔美景致。墨色上,浓淡相宜,时而如暴风骤雨般浓墨重彩,凸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自信;时而似轻纱薄雾般淡雅清逸,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

而《望岳》一作,更是将这种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字体大小的剧烈对比,如“岱宗夫如何”的舒缓与“会当凌绝顶”的激昂,形成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墨色浓淡的戏剧性变化,从开篇的淡墨轻染,到高潮部分的浓墨重彩,再到结尾的余韵悠长,仿佛带领观者一同经历了一场攀登泰山的心灵之旅。特别是“会当凌绝顶”的“凌”字,那一夸张的捺画,犹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不仅是对泰山雄伟姿态的生动书法转译,更是对“勇攀高峰、挑战自我”这一时代精神的深刻视觉诠释,让人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文化内涵: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与全球传播

深入解读亓文杰的作品,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清晰的文化转译逻辑。其隶书创作对汉碑的解构与重组,本质上是对"金石气"这一传统美学概念的当代诠释——通过强化飞白效果与空间切割,使静态的碑刻文字获得时间维度上的流动感。这种处理方式,既延续了阮元"南北书派论"的学术脉络,又与20世纪以来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潮形成对话。

在国际传播层面,亓文杰展现出难得的文化自信与传播智慧。卢浮宫展出时,他特意选择《石门颂》风格的隶书作品,因其"古拙天真"的特质最能消解西方观众对书法"技巧展示"的刻板印象;而在纽约展播中,则通过动态光影强化书法的节奏感,使之与爵士乐的即兴韵律产生跨文化共鸣。这种"以退为进"的传播策略,恰暗合了中国文化"以柔克刚"的哲学智慧。

五、时代启示:基层艺术家的突围路径与价值重构

作为从县级城市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亓文杰的艺术人生具有特殊的样本意义。他没有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的地缘优势,却通过持续参加全国性展赛建立艺术声誉;未受教于名家大师,却凭借研修班系统学习完成专业蜕变;不追逐市场潮流,却以版权登记维护创作尊严。这种"草根逆袭"的背后,是无数基层文化工作者对艺术本真的坚守。

其2024年的双重突破更具象征意义:当《望岳》获得国家版权登记时,标志着基层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得到制度性认可;而纽约时代广场的展播,则证明优质传统文化内容完全能在全球传播中占据主动。这种"向上突破"与"向外拓展"的并行不悖,为新时代基层艺术家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亓文杰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幅长卷:开篇是齐鲁文化的基因编码,中段是跨媒介的艺术实验,收笔处则是文明互鉴的当代叙事。这位自称"汶水居人"的书法家,用笔墨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用诗心感受着东方与西方的脉动。当他的隶书在卢浮宫与《蒙娜丽莎》隔空对话,当他的诗词在时代广场与数字洪流共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个体成就,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创造性表达。这或许就是亓文杰艺术人生最深刻的文化启示: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永远在时代浪潮中重生的活态基因。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