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初心:记与资深媒体人陈凤玲的九度相逢
时光的长河流淌过九个春秋,那些与陈凤玲老师共处的片段,如散落在岁月沙滩上的贝壳,历经打磨愈发莹润。从2016年初识的暖意,到2024年盛夏的坚守,九次相逢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对残障群体的深情厚谊,更是她以笔墨为桥、以镜头为眼,为弱势群体铺就的一条通往社会理解的温暖路径。
初遇如沐春风,善意叩响心门
2016年春节前夕的清晨,寒意尚未褪去,我的电话突然响起。听筒那端传来的女声,像初春的第一缕阳光,带着熨帖人心的温度:"你是陈斌吗?我是陈凤玲,想和爱心企业的朋友一起去看看你和残障志愿者们。"彼时的我,作为残障人群体中的一员,早已习惯了生活的风雨,却在这突如其来的问候里,感受到久违的滚烫——那是被陌生人放在心上的动容。
不多时,陈凤玲老师便带着一行人出现在约定地点。她穿着朴素的外套,笑容里没有丝毫疏离,仿佛相识多年的故人。那天,我们一同走访了几位残障兄弟姐妹的家,她细心询问每个人的生活近况,把爱心企业的慰问品轻轻放在桌上,又俯身为行动不便的朋友掖了掖被角。临别时,她握着一位失明大姐的手说:"日子再难,有我们陪着,咱们一起往前看。"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善意从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尊重与共情。
重逢恰是担当,笔墨书写赤诚
缘分的丝线总在不经意间收紧。2018年3月5日,学雷锋日的阳光格外明媚。我正忙着协调南京陈斌残疾人服务队与秦淮公安干警的共建活动——要去夫子庙老年公寓慰问老人,还要陪残障朋友们看秦淮花灯。上午接到陈凤玲老师的电话时,她正在外地出差,电话里的背景音有些嘈杂,可她的声音依旧清晰:"活动我记下了,等我,一定到。"
午后的夫子庙老年公寓里,老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突然响起。循声望去,陈凤玲老师正站在人群中,手里握着相机,一边和大家齐声高唱,一边捕捉着残障志愿者为老人剪指甲、公安干警搀扶行动不便者的瞬间。她的镜头从不刻意聚焦"苦难",而是始终对准那些闪光的细节:失明者为老人哼唱的小调,轮椅上的朋友为干警擦汗的纸巾,还有老人眼里泛起的泪光。后来在报道里读到她写的句子:"他们或许步履蹒跚,却把温暖走成了坦途;他们或许目不能视,却把光明种进了人心。"才懂得,她的笔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为一群人的尊严作注。
九度相逢见初心,病中坚守显担当
岁月流转,相逢的故事在不同的季节续写,每一次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付出。2019年2月,陈凤玲老师约我同去锁金村看望蒲公英残疾人文艺团体。抵达时,她正跪在地上,手把手教轮椅上的王珏调整手臂的弧度,阳光照在她因专注而泛红的脸上,谁也没留意她额角的冷汗。直到活动结束,她捂着额头轻声咳嗽,我们才从随行人员口中得知,她一直发着高烧,是强撑着从医院赶来的。"轮椅舞《千手观音》多美啊,他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她笑着摆手,仿佛带病工作只是寻常。
2024年7月的那次相逢,更让我读懂了"坚守"二字的分量。为感谢南京公用中北的士公司对残障事业的支持,我计划带队登门致谢,陈凤玲老师得知后立刻说:"我陪你去。"可就在前一天,她在外地出差时因高温中暑,头晕呕吐不止。我们都劝她好好休息,她却在次日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脸色还有些苍白,手里却紧紧攥着采访本:"的哥的姐们帮了咱们这么多,他们的善举,不能少了记录。"那天的阳光格外烈,她站在车队的红旗旁,认真听着司机师傅们讲述帮助残障人士的故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一部关于爱的史诗。
以微光聚星河,让理解照进现实
九次相逢,从春节的慰问到建军节的拥军,从特殊教育学校的欢笑到消防救援站的致敬,陈凤玲老师的足迹遍布南京的街巷,她的报道如同一扇扇窗,让社会看到了残障群体并非"需要被怜悯的弱者"——他们是08奥运火炬手"独臂铁人"白万浬,是能写会画的书法家张勇,是在轮椅上绽放光彩的舞者王珏,是用文字书写人生的作家吴瑕。她总说:"该感谢的是你们。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生命最顽强的模样——折断了翅膀,依然想为世界扇动春风。"
陈凤玲老师用她的笔和镜头证明:真正的媒体力量,不是追逐热点的喧嚣,而是为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搭建桥梁;不是渲染苦难的悲情,而是发掘平凡中的伟大。
九度相逢,早已超越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界限。她是记录者,更是同行者;是讲述者,更是守护者。在她的笔墨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群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的文明刻度——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份坚韧的礼赞,对每一种平凡的敬畏。
时光会老,故事会旧,但那些藏在文字与镜头里的善意,终将如星河般璀璨,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