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琦:让老区星火照亮新时代

正观登封 原创

2025-08-08 16:37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在登封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记忆的土地上,王云琦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用全身心的热情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山河。2002 年退居二线后,王云琦并未选择安享清闲,而是转身一头扎进红色历史的长河,用自己的赤诚之心与不懈努力,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革命星火重新燃起,照亮新时代的征程。他以笔为剑,以心为墨,在史志编纂、遗址保护、红色宣讲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登封红色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

于史海中钩沉,用笔墨为革命先辈立传

2002 年,53 岁的王云琦从建设局书记兼局长的岗位上内退,担任协理员。在旁人眼中这是个闲职,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刻,可他却坐不住。少小时听老人讲述的发生在登封大地上的革命故事,像一团团火焰在他心中燃烧,催促着他为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寻一个安身之所。恰逢新一轮《登封市志》编纂,市志办缺供稿和编纂人手,他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没有丝毫对待遇的计较,只求能有一方书桌,让他开启这场与历史对话的征程。

王云琦首先担任了建设局的市志供稿员,一头扎进建设局的档案室,完成了城乡建设的供稿资料。当年史志办的吕宏军主任看后十分欣赏,没想到他刚退下来便能放下架子,认真去做普通职员该做的小事,于是吸收他进入《登封市志》编纂班子,担任特邀编辑,负责《登封市志》中 “城乡建设、财政税收、政法” 三部分的撰写和各部门资料的督促收集工作。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事件,他都反复查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在整理 “城乡建设” 资料时,为了弄清楚历史上每条老街的改造细节,他跑遍了建设局、国土局、档案馆,甚至挨家挨户走访老街坊、老领导,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在泛黄的图纸与模糊的记忆中还原出那段历史的真实轮廓。

随着《登封市志》编纂的推进,登封深厚的红色历史深深感染着他,挖掘红色历史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愈发强烈。2009 年,他退休后,应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登封县委书记宫寅等老领导的邀请,来到老促会担任办公室主任,此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红色文化传播中。他进老促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红色历史。他和老促会副会长李书祥、王华冉深入徐庄镇深山大沟的柏树崖村调研采访,在当事老人的回忆座谈中,将当年设立在此的八路军抗日后方医院的全过程记述下来,发表在登封党史办刊物《嵩岳党史纵横》上,引起各级重视。不久,登封市委、市政府根据这篇记载,成功申报该遗址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柏树崖村也成为国家级古村落,得到上级支持进行修复,变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接着,老促会采纳他的提议,启动《登封老区革命人物》编纂工作,他担任执行主编。这部著作宛如一座丰碑,收录了 1200 余名解放前革命者的事迹。为了搜集资料,他的足迹遍布登封每一个角落,偏远山村、破旧老屋都留下他执着的身影。他拜访无数革命先辈的后人,听他们讲述先辈的英勇事迹,从回忆中捕捉闪耀的历史片段。书中详细记载了皮定均、徐子荣、王树声等将领在登封的活动,每一个细节都经他精心考证,让后人得以领略这些英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的传奇足迹。

编写《登封革命斗争史简编》时,在老促会会长宫寅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华冉的领导下,王云琦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 “砍尾巴战斗”“南王山突围战”“曹村伏击战” 等史实的整理,过程艰辛而意义非凡。他多次前往颍阳李洼,寻找 “砍尾巴战斗” 的亲历者。在一位 90 岁老兵家中,老兵回忆起当年皮定均在李洼伏击日军的场景,情绪激动,声音颤抖。王云琦坐在老人身旁静静聆听,用录音设备小心翼翼记录每一个字,回来后反复听录音逐字逐句整理,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便再次登门拜访。为了还原 “南王山突围战” 的真实情况,他亲自前往南王山,采访当年为皮定均带路的放牛娃李天智老人,沿着先辈们战斗过的神秘小道行走,感受当年的硝烟与热血,查阅大量军事资料,与当地群众交流,最终完整呈现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同时,他还和其他同志一起,编纂了《登封老区调查汇编》《登封革命老区发展史》《登封巨变》画册等红色书籍,单独挖掘整理了登封第一位共产党员王敬臣的事迹,撰写了数十篇反映登封革命历史的专题文章。

为革命遗址守护,让红色印记重焕光辉

登封的土地上,散布着众多革命遗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承载者。然而,岁月的侵蚀与时间的流转,让许多遗址面临破败与消失的危险。王云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让这些遗址重焕生机,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

他积极向老促会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四处奔走,推动 32 处革命遗址的修复和立碑纪念工作。在大冶镇曹村,为了立 “曹村伏击战” 碑,他和老促会同志一起多方筹措资金,亲自撰写碑文,参与选址定点。他认为,碑的位置不仅要醒目,更要让后人感受到当年战斗的壮烈氛围。他与施工人员一起,冒着酷暑严寒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雕刻都符合历史事实。在白坪 “三元堂子坡血战纪念碑” 等的建立中,同样凝聚着他的心血。这里曾发生惨烈战斗,11 位革命先烈在此牺牲。他走访当地村民了解战斗细节,草拟碑文,将这些故事刻在碑上,让后人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矗立于市区迎仙公园的 “登封解放纪念碑”,记载着 1945 年、1947 年、1948 年登封三次解放的光辉历程。为了让纪念碑更具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王云琦查阅大量解放战争时期资料,与当年参与解放登封的老兵交流,还原解放战争全过程。他对碑文中的每一个字反复斟酌,力求准确无误地传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还和老促会领导一起,多方筹措资金,对孙桥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东白栗坪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等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

老促会会长宫寅的勤奋认真、副会长王华冉的热情负责,以及其他各位领导的良好思想和工作作风,让王云琦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在推动遗址修复的同时,在老促会各位领导的支持下,他还积极参与多处红色场馆的建设和布展。白坪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 建设过程中,他会同雷银山同志对每一个展室的布局、每一件展品的摆放都严格把关。他亲自前往临汝和革命先辈家中,征集他们当年使用过的物品,那些破旧的枪支、泛黄的信件、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在他眼中都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物。孙桥 “河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筹备时,他和老促会邀请并配合河南省党史研究室专家王怀安精心撰稿,亲自坐在专业设计公司的电脑前具体指导,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展馆。馆内通过图片展示、场景复原等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与生活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石道遭遇战纪念馆” 是为纪念 1945 年元月八路军对日的惨烈战斗而建,80 余名八路军战士在此牺牲。王云琦煞费苦心,精编细纂,认真策划,精心设计,在馆内设置英烈墙,将石道乡每位烈士的名字刻在上面,让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他还收集了烈士们的生平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战斗全过程,彰显八路军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

让红色故事流传,以文旅融合促精神传承

红色文化不仅要被保护和记录,更要被传承和弘扬。王云琦深知这一点,他积极创新讲解模式,让革命故事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心中。

他在提高正式讲解水平的同时,策划了 “20 分钟微讲解”,内容短小精悍却蕴含巨大能量。他邀请年过九旬的老人常中央、白天乐以及白坪、徐庄等当地知情人士,用方言讲述自己亲身见闻的革命故事。那些质朴的乡音、真实的情感,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在讲解 “柏树崖抗日后方医院” 往事时,一位老人回忆起当年八路军伤员在医院的情景,眼中满是泪花,讲述着医护人员如何冒着生命危险照顾伤员、群众如何自发为伤员送吃送喝,现场听众无不被深深打动。这些微讲解每年吸引数万人次参观者,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却都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

为了让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王云琦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他和老促会同志精心串联市区、白坪、徐庄、南王山、君召等景点,打造出 “红色一日游” 线路。这条线路不仅让游客领略登封的自然风光,更让他们在参观革命遗址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他还参与拍摄 11 集纪录片《红色历程》,该片由王树声夫人杨炬题写片名,以真实历史资料和生动影像画面展现登封红色历史。拍摄过程中,王云琦全程参与,编纂影片文稿,提供大量历史资料和背景信息,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了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云琦积极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产品。他多次为导游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掌握讲解技巧,生动向游客讲述革命故事。他还在旅游景区设置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穿上八路军军装,模拟当年的战斗场景,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

在老促会和王云琦的努力下,登封的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登封,追寻红色足迹,感受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些游客中有学生、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他还担任登封关心下一代五老讲师团讲师、老干部大学副校长兼讲师和郑州市老促会红色文化报告团讲师,为登封乃至郑州地区的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宣讲红色历史,以及发生在郑州和登封大地上的革命故事。每次报告,他都认真备课,因人施讲,引人启发,凭借生动讲述让登封的红色历史和地位在豫西及各地广为人知,产生广泛影响。2024 年,他再次被评为河南省老区建设先进个人,人们说他更像是登封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王云琦,这位登封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对革命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他在史志编纂中还原历史真相,在遗址保护中留住红色记忆,在红色宣讲中传递革命力量,在文旅融合中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他的故事,就像登封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他让老区的星火越燃越旺,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