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克“掌心宝贝”成功出院,家庭参与式护理托起生命奇迹

正观健康 原创

2025-08-07 11:54

正观新闻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高柯 赵晨静


胎龄仅25周+5天,出生体重860克——当小生命“天天”(化名)如一片脆弱羽毛降生时,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成为了她最初的生命港湾。三个月后,这个曾仅如成人手掌般大小的超早产儿,体重奇迹般增长至3570克,攥着妈妈的手指安稳出院。天天顺利成长的背后,是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积极推行的家庭参与式护理(FICare)模式的温暖托举。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NICU的封闭管理,拆除了“一门之隔”的藩篱,让父母在专业医护指导下,深度参与到住院宝宝的生活照护中,为生命早期注入亲情力量,实现医疗与家庭的完美接力。

家庭参与式护理:让亲情成为治疗良方

“第一次触碰到她时,她只有我的手掌大小,但那瞬间传递的体温,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为人父母沉甸甸的责任。”天天的妈妈轻抚孩子的小手,眼中泪光闪动。父亲声音哽咽地说,“孩子每1克体重的增长、每1毫升奶量的进步,都离不开医护团队日日夜夜的守护与陪伴。是NICU教会我们如何拥抱、喂养,从宝宝能吃奶起就让我们参与护理,让我们‘敢伸手、能帮忙’,成为守护她成长的真正伙伴。”天天出院时,父母的感言,是感激之情,更是家庭参与式护理(FICare)的真谛。

据悉,FICare模式通过科学规划的三阶段,让父母的爱与专业技能逐步融合:

1. 家属探视建立亲子联结: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父母通过分时段探视,用温柔的声音和轻柔的触摸与保温箱内的宝宝交流,奠定最初的亲子纽带。

2. 袋鼠式护理传递“温暖疗法”:父母与宝宝肌肤相亲。这不仅稳定了宝宝的生命体征,促进感官发育,更让父母从紧张不安中蜕变,萌生强烈的责任感。“原来我不仅能抱孩子,还能救孩子。”一位父亲体验后激动地说。

3. 家庭化病房无缝过渡:温馨如家的“过渡病房”内,父母在护士指导下实战演练喂养、换尿布等居家护理技能。一位二胎妈妈感慨:“这里让我确信,我不是旁观者,是孩子康复的‘合伙人’。”

专业守护+亲情力量:共筑生命防线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明确指出:家庭参与式护理能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提升23%,住院时间缩短5.2天。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通过FICare模式,架起了一座座从医院到家庭的“温柔桥梁”。

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表示,每一个危重早产儿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也需要父母怀抱的柔软力量。家庭参与式护理让“医疗”与“亲情”不再平行——当父母在探视时轻声呼唤,在袋鼠式护理中传递体温,在家庭化病房里练习照顾宝宝;从初遇时的小心翼翼,到拥抱时的笃定温柔,再到居家护理的熟练自信,每一份参与都在宝宝的生命里刻下“被爱着”的印记。“我们愿与家长携手,以专业筑牢健康基石,用爱意温暖成长瞬间,让每个宝宝,都能在爱与科学的双重守护下,绽放最顽强的生命光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