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亿不良资产压顶:江苏银行“标杆行”光环下的暗礁
在金融行业,江苏银行一直以来都以“标杆行”的形象示人,其2025年一季度末仅0.86%的不良率(远低于商业银行平均1.51%),以及343.51%的拨备覆盖率(商业银行平均208.13%),让众多同行望尘莫及。然而,自2025年2月起,江苏银行在银登网连续挂牌9期个贷不良资产包,合计未偿本息规模达147.23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333.06亿元的44.21%,如此巨大的反差,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头部城商行。
2025年2月27日,江苏银行首次挂出4期个贷不良包,这些不良资产的底层均为历史网贷类消费贷,未偿本息合计约70.9亿元,涉及约33万户借款人 ,加权逾期天数965 - 1186天(约2.6 - 3.3年)。如此大规模、长时间逾期的资产包,让市场看到了江苏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隐藏的问题。尽管江苏银行采取了“低价策略”,起始价合计约3.47亿元,仅相当于未偿本息的4.89%,但这一价格仍高于市场水平。2025年一季度成交批量个贷平均折扣率仅4.1%,其中3年以上逾期资产低至3.6%,江苏银行看似低价的定价,在资产管理公司(AMC)眼中却并不实惠。
首次挂牌迅速遇冷,3月19日,4期项目因“无人竞价或出价未达保留价”集体流拍。江苏银行随后调整策略,要求受让方接受“卖断 + 反委托”模式,即AMC买断资产后,需委托江苏银行或其关联方处置,确保原行掌握催收主导权,并且仅允许5家全国性AMC参与,排除地方AMC。这种“反委托”模式虽确保原行掌握催收主导权,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不容乐观:首批资产包逾期天数达965 - 1186天,借款人平均年龄超38岁,催收难度极大。
2个月后的5月29日,江苏银行再挂5期个贷不良包(含4期消费贷、1期信用卡透支),未偿本息金额合计76.35亿元,涉及约43.26万户 。尽管此次逾期天数降至475 - 854天(1.3 - 2.4年),且未设起始价(或暗示可议价),但6月16日仍因同样原因流拍,被迫追加“反委托”条款后重新挂牌。两轮9期个贷不良资产包的接连流拍,凸显出江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困境。
江苏银行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资产转让,也暴露出其过去业务扩张带来的遗留问题。从2016年底到2024年底,江苏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从364.35亿元猛增至3228.58亿元 。在个人消费贷款占比2021年底达到18.1%的峰值规模之后,从2022年开始,江苏银行便开启了收缩,2024年增幅也同比下降到仅2.69%,为2016年来的最低水平。当早期激进扩张遗留的资产质量问题开始显现,这种从“规模驱动”向“质量优先”的转型阵痛愈发明显。
除了不良资产转让问题,江苏银行的合规问题也不容忽视。2025年6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对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开出罚单,因其“贷款业务管理不到位”“未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保证金来源不合规”等三项违规,被处以20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16.43万元,相关责任人分别受到警告、罚款等处罚 。这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宿迁分行、深圳分行三家一级分行累计被罚没金额达361.03万元,7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暴露出其分支机构在基础业务操作中的缺陷。将时间线拉长至2022 - 2024年,江苏银行的合规问题呈现持续发酵态势。2024年全年,该行收到约28张罚单,合计被罚没626.47万元,较2023年(罚单22张、罚没483.2万元)增长29.6%,处罚事由涵盖贷款管理、会计科目使用、基金销售资格等多个领域。
江苏银行不良资产转让背后,还有一些指标值得关注。首先是关注类贷款激增,根据江苏银行2024年年报,关注类贷款余额达293.6亿元,同比增长21.51%,占比升至1.4% 。按照其2023年27.03%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推算,未来一年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规模不容小觑。其次是拨备覆盖率下滑,从2023年末的378.13%降至2024年末的350.1%,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末,这一指标已下降到343.51%,仅仅一个季度就下降了接近7个百分点。
江苏银行如今面临的不良资产转让困境、合规问题以及资产质量潜在风险,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担忧。在当前金融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江苏银行必须加快解决遗留问题,提升资产质量,加强合规管理,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站稳脚跟,否则,曾经的“标杆行”光环可能会逐渐黯淡,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