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鸿贤:把平凡日子酿成芬芳四溢的诗行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李少波
盛夏的中牟乡间,蝉鸣织成密网,阳光透过树叶筛下斑驳的光点。记者跟随王鸿贤的文友,一同前往中牟新区官渡镇二十里铺村,拜访这位小有名气的农民女诗人。
走进王鸿贤的小院,只见她正蹲在院子一角,细心地给花草浇水。她抬头看到我们,热情地招呼道:“你们来啦,快进来坐坐。”她一边忙着收拾工具,一边笑着说:“我平时就喜欢摆弄这些花花草草,看着它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走进堂屋,墙上挂满了诗画卷轴,墙角开放书柜里整齐码放或摊开着诗词典籍,墨香悄然弥漫。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壁悬挂的诗联卷轴。“牟山大蒜香飘四海,官渡西瓜甜溢千家”“养生有道七分饱,交友无规一片心”……朴拙的字句里尽是生活的气息与真性情,如同她亲手侍弄的庄稼,在寻常日子里自在舒展。
“我呀,就是个农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闲了爱写些顺口溜,墙上的字画都是文友赠送的,有我的楹联诗句,也有他们鼓励我的话。”她一边为我们沏上清茶,一边谦和地笑着解释墙上这些作品的由来。
王鸿贤擅长律诗创作,笔下的诗词如清泉流淌,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智慧。因工作之缘结识她的朋友告诉记者,曾请王老师创作关于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诗,她很快就完成了,写了一首诗歌《中牟美》和一首词《西江月·乡村爱情变奏曲》。她在词中写道:“休计聘金多寡,唯珍爱意绵长。齐心同筑暖情乡,共赴通衢敞亮。真爱岂关财物,良缘不困银囊。相携白首笑沧桑,不负椿萱期望。”她跟我们讲,在她的价值观里,真正的爱情不应被金钱的砝码所衡量,而是要两颗心相扶相持,共同耕耘,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当聊起时代变迁下的乡村,她一下子来了兴致,一首《七律·咏新农村》脱口而出:“改革开放鼓风帆,野老高歌岁月甜。机械耕耘人省劲,电商售卖卡盈钱。村前广场欢娱地,街后花坛锦绣园。政策惠民添动力,山河焕彩谱宏篇。”她以农民最贴近土地的视角,用质朴而精准的文字,刻画出机械轰鸣替代沉重犁铧、互联网让农产品飞出村庄的蓬勃图景。这些诗句,如同清泉流淌,裹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智慧。
在与王鸿贤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她今年55岁,早年因家庭重担辍学,靠着对知识的渴求,在生活的间隙里坚持自学,凭借着小学学习过查字典的方法,一本书、一本书地啃读,无论农忙还是农闲,从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她还坦然提及曾经纠缠的病痛,乐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她笑着说:“生活虽然有苦有甜,但只要心里有诗,就什么都不怕。”
王鸿贤不仅在诗词创作上颇有成绩,还养了蜜蜂。她带着我们来到屋后的“养蜂场”,指着整齐摆放的蜂箱说:“这些都是我的‘小功臣’,当初养蜂也是为了治病,没想到现在成了我的一项事业。”她从最初的门外汉,通过不断摸索学习,查资料,请教养蜂师傅,把养蜂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从“养蜂场”回到小院,王鸿贤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田间拾韵——王鸿贤诗词集锦》递给我们,让我们提提意见。这本书收录了她多年来的诗词作品,从待字闺中的羞涩憧憬,到新婚燕尔的甜蜜絮语,再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烟火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重要驿站,都被她敏锐的诗心捕捉,化作了笔下的韵律。
“我还创办了《素莲诗社》微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农民作家、诗人搞创作交流,为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她笑着说。看着王鸿贤始终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敬意与感动。她以坚韧回应困顿,用勤劳酿造甜蜜,更用一颗纯粹的诗心,将平凡日子里的点滴美好,酿成了芬芳四溢的诗行,成为中牟乡土间那抚慰灵魂的泥土韵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