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王镜芳
王镜芳,男,1938年出生,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现为世界文艺家企业家交流中心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名誉理事、副秘书长、授予世界文化名人、入编《世界文化名人录》、国礼艺术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受家风熏陶,自幼与书法结缘,以唐楷为基,注重“二王”及米芾碑帖的临摹耕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研修班毕业,理论和书艺融会,六十多年临池不辍,坚定“继承传统、遵循法则、博众之长、注重创新、突出风格”的书艺理念,作品以行草见长。
作品2008年在日本《书道》杂志刊登,震动东赢书画界。多年来作品曾在浙江、北京、山东、沈阳、哈尔滨、佳木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川宜宾及泰国等地展出并进行了书艺交流,独特的书艺风格,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充分认可。出版了《王镜芳书法选集(一)(二)》、《翰墨韵》、《圆梦京华》等作品集,并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收藏。
2012年7月,受远大铝业集团的邀请到沈阳进行书艺交流,腾讯网、新浪网、东北新闻网对其作了专题采访,并作了全面报道。2013年1月受泰籍华人社团的邀请,赴泰国曼谷举办书展,时任中国驻泰王国管木大使出席并致辞,现场展示了书艺,泰籍华人大开眼界,盛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泰国多家华文报纸作了全面报道。
2016年7月24日,由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在北京京都信苑大酒店举办了“王镜芳艺术成就展暨媒体见面会”,100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2017年5月18日,由华夏儒商企业文化发展交流中心,在山东曲阜颜府举办“王镜芳书法艺术创新展”,取得圆满成功。2017年5月25日,由复兴新闻网主办,中央电视塔协办的“墨韵中华2017王镜芳书法艺术展”,在中国首都北京最高处中央电视塔举行,并进行现场书艺展示,出席活动的有国务院参事室综合司司长吴润彪,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凡亲临现场并作了讲话,对王镜芳风格突出的书法艺术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出席活动的还有新华社驻欧洲首席记者鲁惠民老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等36家中央媒体参与现场报道,全国120多家网络媒体作了同时报道。
2018年6月29日,在四川宜宾李庄参加书画名家共庆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二届“古建与书画之美”优秀作品展,代表书画界作了发言,期间在现场以及企业界作了书艺互动交流,突显出书艺实力,作品劲逸、健美、潇洒、飞动。
多年来,曾为“复兴新闻网”书写网名,为中央电视塔书写“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科学时尚,极限欢乐”企业精神,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栏目书写刊头,各地企事业单位、公司书写牌匾及碑志,个人题写“书名”等不计其数。作品还被邮政总局选用印制纪念邮票集。
作品“毛泽东词 沁园春 .雪”在2019年6月29日北京御宝嘉和国际拍卖会上以人民币捌万贰仟捌佰元落锤成交。2019年10月作品“一带一路 友谊长存”以中国国礼形式,赠送给吉尔吉斯国家元首。还颁发了收藏证书。
墨舞岭南六十载 笔走龙蛇贯中西——王镜芳书法艺术的精神图谱
在岭南书风绵延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八十六岁的王镜芳以"一生悬笔"的赤子之心,在宣纸上构筑起一座贯通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丰碑。这位从广东兴宁走出的书法大家,用六十余载的临池不辍,将唐楷的筋骨、"二王"的风韵、米芾的癫狂熔铸成独树一帜的"王氏书风",其艺术轨迹恰似珠江入海,既保持着岭南文化的独特基因,又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
一、客家书香:墨池里的文化基因觉醒
1938年生于兴宁书香门第的王镜芳,自幼在"家藏万卷,笔落千言"的客家文化氛围中成长。祖父书房中那方刻着"翰墨传家"的端砚,父亲案头临摹的《颜勤礼碑》,这些家族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在他七岁提笔临帖时悄然苏醒。少年时期,他每日黎明即起,在祖屋天井的青石板上蘸水习字,晨光中蒸腾的水雾与墨香交织,构成其最早的艺术记忆。这种浸润于日常生活的书法启蒙,使其笔法天然带着客家文化的务实精神与文人风骨。
在兴宁求学期间,王镜芳已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其临摹的《兰亭序》被语文老师誉为"得晋人萧散之致",而在学习期间作业本上工整的小楷,更让任课教师惊叹"字如其人,清峻通脱"。2003年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后,系统研习书法理论的经历,使其逐渐形成"以古为师,以心为法"的创作理念。这段时期在从事教学工作,夜晚在十平米的宿舍里临帖至深夜,煤油灯将《祭侄文稿》的拓片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文脉的传承。
二、破茧成蝶:在传统法则中寻找突围
1980年代的书坛,正经历着"流行书风"与"回归经典"的激烈碰撞。当许多青年书家沉迷于形式实验时,王镜芳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在唐楷的严谨法度中注入行草的灵动,在"二王"的飘逸风韵里暗藏米芾的八面出锋。他独创的"行楷互参"笔法,既保持着颜体的庄重敦厚,又兼具米芾的痛快淋漓,这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艺术智慧,使其作品在参加全国各项书法展上引发轰动。评委们惊叹:"他在楷书的静穆中埋下了行草的火种。"
2000年后的创作转型更具突破性。在深入研究日本《书道》杂志后,王镜芳开始尝试将东方书法的"气韵生动"与西方构成主义的"形式美感"进行嫁接。其代表作《腾飞》(2005)中,行草的飞白与篆书的凝重形成视觉对冲,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留白空间构成抽象画般的节奏感。这种创新在2008年日本《书道》杂志专题报道中被称为"东方笔墨的现代性觉醒",标志着其艺术风格从"守正"向"开新"的质变。
三、墨行天下:文化使者的东方叙事
王镜芳的书法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2013年曼谷书展上,他以丈二匹宣纸书写《黄河颂》,笔走龙蛇间,飞白处似黄河浪涛,浓墨处如昆仑山石,让泰籍华人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磅礴气韵。当中国驻泰大使管木用泰语解读作品内涵时,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超越语言障碍的艺术共鸣,正是其"以书载道"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2017年北京中央电视塔的"墨韵中华"展览中,王镜芳现场创作的八尺整张《沁园春·雪》,将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概与岭南书风的灵秀特质完美融合。国务院参事室吴润彪司长评价:"其用笔如刀削斧凿,结体似松柏凌霜,既见传统功力,又显时代精神。"这种评价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坚守笔墨本体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
四、笔墨哲学:动静之间的生命美学
观王镜芳的书法,常能感受到两种矛盾力量的共生:一方面是唐楷的森严法度,另一方面却是行草的自由奔放。这种张力在其为复兴新闻网题写的网名中尤为明显——"复"字用篆书笔意表现厚重,"兴"字以行草笔势展现灵动,二字虽分属不同书体,却在墨色浓淡与空间布局上形成和谐整体。这种"以法驭意,以意破法"的创作智慧,使其作品始终保持着"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魅力。
其晚年创作的《圆梦京华》系列,更展现出"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在丈二匹宣纸上,他以枯笔写就的"梦"字,飞白处似老人斑驳的皱纹,浓墨处如青年坚毅的眉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熔铸于一笔一画之间。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艺术表达,使其书法成为解读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密码本。
五、文化乡愁:岭南书风的当代转译
作为客家文化的当代传人,王镜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他为广东企业题写的"团结敬业,务实创新"八个大字,既保持着颜体的庄重敦厚,又融入了客家山歌的节奏韵律;其创作的《客家情》长卷,用小楷抄录客家民谣,却在行距间以淡墨渲染围龙屋的轮廓,使文字与背景形成时空对话。这种"以书载文,以文证史"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超越了视觉艺术范畴,成为地域文化记忆的载体。
在国际交流中,他更注重将岭南文化元素转化为世界语言。2019年赠予吉尔吉斯斯坦元首的"一带一路 友谊长存"作品,将客家土楼的圆形结构与丝绸之路的曲线意象进行解构重组,创造出具有当代几何美感的视觉符号。这种跨文明的符号转译,恰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六、墨色人生:书道即人道的修行哲学
王镜芳的艺术成就,源于其将生命体验转化为笔墨语言的独特能力。他坚持每日晨课临帖,这种近乎苦修的生活方式,使其作品始终葆有纯净的精神气质。在教授学生时,他常说:"书法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用毛笔进行的心灵瑜伽。"这种将书法视为生命疗愈的理念,使其创作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实践。
从兴宁祖屋的青石板到中央电视塔的聚光灯下,从书房创作的练习中到国际展厅的丈二匹宣纸,王镜芳用一生践行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誓言。他的作品既是岭南文脉的视觉诗篇,更是中国书法当代转型的生动注脚。在这个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他以"国礼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坚守着笔墨的尊严,用每一笔的精微传递着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创新。正如其代表作《翰墨韵》中那道凌空而起的飞白,王镜芳的书法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寻找着平衡点——这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或许正是其作品最动人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站在王镜芳的书法作品前,不仅是在欣赏美的形式,更是在触摸一个时代的精神温度。他的笔墨轨迹,恰似珠江入海的壮阔图景,在贯通南北、融汇中西的文化血脉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广艺舟双楫》。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