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潮:用文字与仪式点亮嵩山文化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在登封这片浸润着嵩山灵气与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梁海潮的名字与文学的光芒、婚俗的古韵紧密相连。他以笔为犁,在文学的田野里耕耘出丰硕的果实,让小小说的星火照亮登封文坛;他以心为灯,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让嵩山婚俗的千年韵味在当代焕发生机。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像,他的仪式是文化的活态,二者交织成一曲献给登封的赞歌,不仅推动了地域文化的繁荣,更映照出一位文化工作者对时代精神的坚守与践行。
岁月砺金,足迹印嵩山
梁海潮的人生轨迹,如一条蜿蜒的溪流,发源于嵩山脚下偏僻的村庄,最终汇入文化的江海。1960 年 2 月,梁海潮出生于登封县大金店乡陈楼村,物资极度贫乏的生活条件非但没有消磨他向上的志向,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 “立志学文,改变命运” 的种子。汗流浃背的炎炎烈日下,他常在农耕之余的田垄边翻开书卷;寒风刺骨的漫长冬夜,他在脸盆里垫上芦花为双脚取暖,披上棉被伏在书案上秉烛夜读。
1977 年高中毕业后,他在新新煤矿当推车工,数不清的煤块与沉甸甸的矿车磨砺着他的筋骨,暗无天日的往复搬运和永远望不到头的巷道锤炼着他的意志,也让他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底层百姓的坚韧。在煤矿的日子里,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昏暗的矿灯下手握笔纸,敏锐捕捉到每一个鲜活的画面,详细记录下工友们的欢声笑语与辛酸苦辣,那些粗糙却真挚的文字成为他文学之路的起点,这些真切的生命体验,后来都化作了他笔下最质朴的文字。
1978 年,他成为大金店公社陈楼中学的民办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他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命运的缰绳终究握在自己手中。他常常在课堂上讲述嵩山的传说、民间的故事,用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影响下爱上了文学与家乡的历史。1982 年,他转任公社通讯干事,开始正式与文学结缘,田间地头的故事、百姓的喜怒哀乐,都通过他的笔端变成铅字,登上地方报刊。为了采写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他曾连续一周往返于学校与公社之间的十几里山路上,只为不遗漏每一个真实的细节。
1983 年,他进入登封县文化馆,从此与文化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从文学创作组组长到《中岳》杂志主编,从副馆长到馆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 35 年,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登封的文化事业。初到文化馆时条件简陋,他主动修缮旧房屋作为创作室,带领同事们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料。而《中岳》杂志作为他耕耘文学园地的重要载体,不仅刊发了大量本土作者的作品,更成为无数文学爱好者的 “精神摇篮”。我至今清晰记得初中时以本名 “洧涛” 向《中岳》杂志投稿的经历:当时怀着忐忑的心情寄出稿件,既期待又不安,毕竟那是我第一次向公开刊物投稿。几天后,一封带着油墨与纸张温度的信封送到了学校,拆开后竟是梁海潮先生的亲笔回信:“洧涛:稿子收到,文章可以发,留下备用,请继续努力!” 虽短短二十余字,却透着一股踏实的力量。这不仅是我人生中第一篇即将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文章的 “通行证”,更是我收到的第一封来自主编的亲笔回信。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我经历过投稿石沉大海的失落,也收到过报刊统一印制的格式化回复,但我始终觉得,没有任何文字能比那封亲笔信更让人心潮澎湃。那句 “请继续努力” 像一粒被春风唤醒的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让我坚信文字的力量,也让我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未曾轻言放弃。而这样的故事,在《中岳》杂志的作者群体中并非个例。梁海潮深知,对于初涉写作的新人而言,一句肯定、一次鼓励,或许就能照亮他们的创作之路,因此他始终坚持亲手回复每一封来稿,哪怕只言片语,也倾注着他对文学新人的期许。
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从煤矿工人到教师,从通讯干事到文化馆馆长,他的足迹遍布登封的山山水水,且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他常说:“登封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文化。” 正是这份对故土的深情,让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始终扎根于此,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山脉的厚重。
笔耕不辍,文心照汗青
梁海潮的文学创作,是一场与时代的对话,更是一次对人性的勘探。他以 “涛声”“正义” 等笔名,在全国性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 500 余篇(首),其中小小说创作更是独树一帜,成为登封文坛的 “旗手”。
2001 至 2005 年,他的小小说《井》《笑话是怎样产生的》《民间收费站》《范老汉报案》《张书记卖瓜》等连续五届斩获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在登封文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 “梁海潮现象”。这些作品篇幅精短,却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生活的肌理:《井》以一口老井为意象,写出了乡村变迁中人性的坚守与失落;《民间收费站》借一个荒诞的乡村场景,讽刺了权力滥用的微妙生态;《张书记卖瓜》则以基层干部的日常,展现了干群关系中的温情与矛盾。他的文字不回避现实,不粉饰太平,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平实中显锋芒,正如他所说:“文学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要站在田埂上,听百姓的心跳。”
这些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后来被收录进他的小小说集《直面人生》与《第三只眼》中。《直面人生》正如其名,收录的作品多聚焦社会现实与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第三只眼》则更具思辨色彩,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与人性百态,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思考与启迪。这两部集子的出版,不仅是对他小小说创作成就的总结,更让读者们通过他的文字认识了登封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除了小小说,他的诗歌同样充满力量。2004 年,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任长霞在登封殉职。梁海潮闻讯彻夜未眠,含泪写下《登封三日祭》《长霞你慢走》等长篇叙事诗。“嵩山垂首,颍水呜咽,你把背影留给了登封的黎明”“百姓的泪,不是雨,是砸在地上能发芽的思念”,这些滚烫的诗句在街头巷尾流传,掀起了歌颂任长霞的热潮。其中《登封三日祭》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制作成配乐诗朗诵,《长霞你慢走》入选《永恒的彩霞》一书,字里行间的深情,让一位英雄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文学成为连接英雄与百姓的纽带。
他不仅自己创作,更致力于培育文学新苗。担任《中岳》杂志主编期间,由于电话还没有普及,他常常徒步翻山越岭,到业余作者家中交流约稿。有一次,为了给一位山区教师的散文提出修改意见,他在暴雨中走了十几里山路,浑身泥泞却浑然不觉。他连续三届主持文学创作讲习班,手把手教作者如何观察生活、提炼主题。数十年来,他培养的作家遍布登封各行各业,如今已成为当地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说:“一个人的文字再亮,也照不亮整个文坛,只有一群人提笔,才能让登封的文化星空更璀璨。”
光影流转,婚俗谱新篇
梁海潮的文化实践,从不局限于纸墨之间。他敏锐地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文字记录,更需要在生活中落地生根。于是,他从文学创作延伸到影视与民俗领域,让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
他的事业起步于 1986 年,最初背着一架相机走村串巷拍摄群众画面,后发展为用摄像机记录动态影像,再逐渐积累经验扩大范围,于 1991 年成立了海潮电视艺术中心,主要业务是记录群众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2012 年正式注册为 “登封市海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早期的电视节目制作到后来的影视创作,他始终坚持 “以文化为魂” 的理念,镜头对准的是登封的山水、民俗与百姓故事。他曾带领团队拍摄过一系列反映登封民间文化的纪录片,记录下了许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活动,为登封的文化档案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而真正让他在文化实践中独树一帜的,是对嵩山婚俗的挖掘与创新。1991 年起,梁海潮开始钻研婚庆民俗文化。他走遍登封的村落,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婚俗仪式、歌谣、道具,发现嵩山婚俗融合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嵩山宗教文化的特质,既有 “三书六礼” 的庄重,又有 “跨马鞍、过火盆” 的吉祥寓意,但这些传统礼仪却因缺乏系统整理而逐渐被淡忘了。
“不能让老祖宗的智慧断送在我们手里。” 带着这份执念,他开始将汉服元素、世界非遗 “二十四节气” 与传统婚俗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出 “汉服婚礼”“节气婚礼” 等新式婚礼。
在他策划的婚礼中,新郎新娘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依古礼行 “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礼官吟诵的祝词取自《诗经》《礼记》,背景音乐则融入嵩山古琴的韵律;若是 “节气婚礼”,则会根据立春、冬至等节气的特点布置场地,比如清明用柳枝点缀,冬至以梅花布景,让婚礼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时令之美。他还大胆引入独轮车、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作为婚车,让整个仪式更具历史时代感与画面感。
他的婚庆事业不仅在登封本土生根,更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广东佛山,他为一对新人策划西式婚礼,却巧妙融入中原婚俗中 “父母赠鞋”(寓意 “脚踏实地”)的环节;在浙江绍兴,他主持的汉服婚礼被当地媒体报道,让嵩山婚俗与江南文化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他说:“婚礼不是简单的仪式,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两个家族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既要守得住根,也要开得出花。”
薪火相传,非遗绽芳华
作为河南省非遗项目 “嵩山婚俗” 的传承人,梁海潮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他不仅自己深耕婚俗研究,更不遗余力地推动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10 年至 2013 年,梁海潮担任登封市文化馆馆长期间,他把非遗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带领团队深入农村、社区,普查登记民间文化项目。为了记录一个即将失传的 “哭嫁歌”,他跟着一位八旬老人住了三天,老人唱一句,他记一句,再用录音设备保存下来;为了确认某件婚俗道具的历史,他跑到郑州、洛阳的博物馆查阅资料,反复比对。在他的推动下,登封先后有 200 余项非遗项目得到省、市、县三级保护,其中嵩山婚俗的保护级别不断提升,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
2000 年,梁海潮被查出患有心梗,但他对非遗的热情丝毫未减。医生劝他静养,他却笑着说:“既然我没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就要想办法扩宽生命的宽度,我得把该做的事做完。” 他依然坚持工作在婚礼现场一线,心脏不舒服时就含上速效救心丸继续工作。他编写了大量婚俗民谣、诗歌,拍摄了无数婚礼视频,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宣传嵩山婚俗,朋友们都劝他:“你都这身体了,歇着吧。” 他却说:“只要还能站着,我就要让更多人知道咱嵩山的婚俗有多美。”
他出版的《嵩山婚俗》一书,是多年婚俗研究的结晶。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嵩山婚俗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还收录了他收集的婚俗歌谣、道具图谱,甚至附有婚礼策划的实用方案,既是学术著作,又是实践指南。为了完成这本书,他走访了上百位老人,整理了几十万字的素材,光修改就不下十次。书出版后,他免费送给文化爱好者、婚庆从业者,其实当时此书的实用性曾让它一书难求,但面对上门求取的群众,梁海潮说:“书卖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有人用,让嵩山婚俗传下去。”
他还注重培养婚俗传承人,从 1993 年开始,先后传授学徒数十人,既有登封本地的顾国杰、王洪、王恩来、王水宽、陈宏华、杨亚楠、顾东晓、顾俊峰、何晓娜、梁玲玲等,也有偃师的薛宏伟、新密的刘宗海、周海霞、荥阳的张海玲甚至江苏的弟子金德成。他教学从不藏私,从婚礼策划到道具制作,从礼仪流程到文化内涵,事无巨细倾囊相授。学徒学成后都在各地纷纷扛起了婚庆礼仪的大旗,继续传承和发扬婚庆文化,成为当地婚庆行业的标杆。他常对学生们说:“我教你们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责任,要让嵩山婚俗像嵩山一样,永远屹立在那里。”
德艺双馨,风范励后人
梁海潮的一生,是与文化同行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社会职务众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登封市作协副主席、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但他从不以此自诩,始终保持着谦逊与热忱。
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2014 年至 2019 年连续参加十届登封市大禹文化节,用文字与仪式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2016 年元宵节,他在登封市迎仙阁广场策划汉服婚礼、清朝婚礼展演,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婚俗的魅力;同年,他带着嵩山婚俗走进郑州市绿城广场,让嵩山非遗走出登封,被更多人熟知;2017 年,他拖着病体在浙江策划指挥民祭大禹陵活动,将嵩山文化与大禹精神相结合,展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2018 年 3 月,梁海潮经过两年的策划和筹备,带领剧组 300 多人在登封市迎仙阁广场展演了大型古装剧《武则天封禅》,把一代女皇登嵩山、封中岳的磅礴气势鲜活地展现在群众眼前,重现了大唐盛极一时的恢弘画面,一时间围观群众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这场演出也得到了登封数十万群众的广泛好评。
他的家中收藏着大量与婚俗相关的实物:传统婚礼的服装、马鞍、火盆、斗等,还有几十年来为新人制作的数万张婚礼光盘存根,这些都是他毕生的心血。有人想高价收购其中一件清代婚服,他断然拒绝:“这些东西是嵩山婚俗的见证,要留给后人看,不能卖。” 但是每每有客户来求取多年前的婚礼光盘资料,他都二话不说慷慨相赠。
2018 年 12 月 13 日,梁海潮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 58 岁。他的离去,让登封文坛失去了一位旗手,让嵩山婚俗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守护者。为了缅怀他,登封作协出版了《海潮不落》一书,书中收录了他的部分作品、亲友与同仁的缅怀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他的敬重与思念。这本书如同一座无形的纪念碑,记录着他为登封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也让他的精神得以延续。
但他留下的远不止这些。是 500 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是《直面人生》《第三只眼》中对生活的洞察,是《嵩山婚俗》中凝固的文化记忆,是数十位弟子继往开来传播嵩山婚俗文化的决心,更是一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奉献精神。作为曾收到他亲笔回信的作者,我至今珍藏着那封短信,每当整理旧物时翻开,总能想起他伏案回信的身影 —— 那不仅是对一篇文稿的肯定,更是一位文化前辈对后来者的托举。正是这份托举,让我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让我深刻理解: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的相互照亮。
如今,在登封市文学圈里,依然有人诵读他的小小说;在嵩山脚下的婚礼现场,依然能看到他设计的传统仪式;在非遗保护的课堂上,他的故事依然被反复讲述。梁海潮用文字记录了时代,用仪式传承了文化,他的生命虽已落幕,但他点亮的文化之光,永远照耀着登封的山山水水,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