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本市场都拿不下的AI社交,注定“没戏”

道总有理 原创

2025-08-05 17:37

七月初的组织会议上,百度点名了几个产品,明确提到要对这些产品减少投入,除了被媒体称为“能用版Manus”的心响,还有一款 AI社交App“月匣”。月匣3月正式上线,业内此前对这一产品的描述是成为Z世代心中“全时全景的灵魂伴侣”,而不到四个月,这款产品就被打入“冷宫”。

AI社交的赛道,比原来多了几分冷意。以国内两大头部 AI 社交应用为例——字节的猫箱和 MiniMax 的星野,二者今年的国区双端日下载量从巅峰时期的 2 万+暴跌至 7 千以下,跌幅超过腰斩。

头部企业近期减少投入的动作,更透露出一丝“退场”的意味。

不单单在国内,其他海外市场的AI社交似乎也热度不再,尤其是在孤独经济十分旺盛的日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些AI社交产品甚至未能占领这样一个恋爱游戏、动漫等内容高度成熟的市场。

AI社交在日本水土不服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新著《孤独社会》中预言:当AI技术全面渗透生活,人类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第五消费时代",而孤独感将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社会特征。

在日本,高度的老龄化、少子化和大规模的未婚男女,让孤独感早已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2023)修订版》的数据,日本人终生未婚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平均男性不婚率达到28.25%,女性达到17.81%,合计高达46.1%,创下历史新高。

强烈的孤独感,催生出体量庞大的“单身经济”或者“陪伴经济”。比如日本的“租赁恋人”产业就非常成熟,某个不起眼的出租男友的网站,打开页面,赫然写着用户数达60000人。同时,日本在利用前沿技术满足情感需求,解决婚恋、生子难题上更是领先全球。

去年,一位52岁日本大叔和24岁AI女孩登记结婚的消息,还曾引发全球的热烈讨论。

显而易见,孤独消费活跃的日本市场能够为AI社交陪伴类产品提供绝佳的成长土壤,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来自海外的AI社交应用始终未能在日本走红,获得认可。

如全球现象级产品Character.AI,Character.AI是2023年全球AI市场访问量第二大的人工智能平台,也是角色扮演类AI应用中访问量最高的产品,而在日本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榜单上,AI 社交产品难觅踪影。

我国出海到日本市场、以日本市场为主的AI社交产品,也“进攻”失败。比如百度面向海外市场推出的Synclub,官方语言只有日语和英语,从2023年3月上线至2024年7月,Synclub在日本地区的双端下载量约为30万,双端累计商店收入约为7.5万美元。其近期的最高榜单成绩,也仅为 iOS 娱乐下载榜第 36 位。

另一款来自韩国的AI聊天应用“Lovey Dovey”,上线以后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四个地区的下载量相对稳定,在娱乐应用下载榜上长期霸榜TOP50内。不过,最新数据,其全球用户数仅为 35 万,还分散在其他市场。

日本这个动漫游戏产业高度发达、二次元文化长盛不衰的市场,固然能给虚拟陪伴/伴侣、AI社交等新技术、新事物提供成长的环境,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个市场的用户对于交互的沉浸感、角色和内容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陪伴型产品包括各类AI社交应用,显然离达标还较远,而这又何尝不是所有市场上AI社交产品的一个共同问题?

没有爆款角色,就没有出圈的产品

2024年初,AI情感陪伴产品还是我国创投圈最火的品类之一,无论大厂还是初创公司,纷纷推出了主打社交的AI产品。但今年,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头部的AI社交产品均增长乏力。

根据点点数据的监测,2025年1月到5月,字节的猫箱,苹果端月下载量从264万下滑到了61万,DAU从59万下滑到了49万。同样是头部产品的星野,苹果端的月下载量也从486万下滑至93万。即便是Character.AI,自去年年中,全球双端下载量下滑的趋势同样明显。

与其他AI应用不同,AI情感陪伴产品或者说AI社交不单是技术变革效率的产物,更核心的应该是一种能建立起情感连接的工具。但是如今大模型在长时记忆、前后一致性等方面的缺陷,根本无法满足用户对情感陪伴的需求和反馈,这是AI社交产品短短时间内已然出现增长乏力的根本缘由。

不过目前市场上的AI社交产品,存在的不只是技术问题,同质化更加消耗用户的热情,单AI角色一项,就不过关。

我们看到,在大规模开放UGC角色创作的背景下,大量同质化的AI角色形象占据了各大AI社交App的首页。这虽然满足了用户对AI陪伴角色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想制造属于自己的“陪伴者”,可是仅从视觉效果上,这就使得这些AI角色难以吸引用户主动去和她(他)建立情感连接。

尤其是对比游戏、动漫里的精美或个性人物,这些AI角色显得非常粗糙,且缺乏辨识度,所以说,在日本市场,我们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AI社交产品掀不起多大的水花。

Ani的爆火也侧面证实了当前一个出圈的AI角色对AI社交产品的重要性。前段时间,由马斯克领导的xAI公司宣布,其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Grok推出了一项全新功能—“伴侣模式”,一位哥特风格的动漫女孩“Ani”和一只卡通风格的红熊猫“坏鲁迪”(Bad Rudy)上线。Ani不仅在技术圈引发热议,还迅速蔓延到二次元和Cosplay圈层,获得了年轻用户的认可和主动传播。

而这直接助推最新大模型 Grok4 热度飙升,甚至开辟了日本这片AI社交的“荒漠”。

点点数据显示,AI 角色上线后,「Grok」在日本的单日下载量增长至近 5w,较上月均值增长超 15 倍。增长也转化为收入,由于“陪伴模式”仅对订阅用户完整开放,「Grok」一度蹿升至日本 iOS 效率畅销榜 Top4,达成上线以来最好成绩,日本也一跃成为「Grok」第二大收入市场。

对于AI社交产品而言,内容生成的优质与否依靠大模型,但事实是现在的模型能力无法稳定地提供能取悦用户的高质量内容。如果在AI角色、AI玩法等方面再没有创新,等待它们的自然是被抛弃。

下一次技术变革来临前,AI社交可能已经死了

当虚拟陪伴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刚性需求,AI伴侣凭借其可规模化、个性化和强互动性的特征,一度被认为是大模型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主赛道之一。然而,仅仅一年时间,这个赛道已经有了“失宠”的意味。

资本的热情出现了明显降温。今年以来,AI社交领域并未涌现大额融资案例,AI社交产品似乎慢慢淡出了VC与大厂的核心战略视野。那些缺乏大厂及明星初创公司背景的小型产品,有的已经消失在市场,而头部AI社交产品中,即使背靠大厂,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像阅文旗下的AI语音对话社交产品“筑梦岛”,因低俗擦边内容被责令下架整改。

不止国内,监管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曾让Talkie、LiveMe、Tango等明星AI情感陪伴产品,在全球双端下架。

站在整个AI技术及应用领域的视角上,我们能够看出,AI社交兴起,一个关键原因是生成式AI突然爆发,当时情感陪伴被认为是AI技术落地的一个重要场景。但现在,随着AI技术的应用场景越发广泛,AI社交的战略价值自然逐渐下降。比如以学习辅导为核心的“AI+教育”应用,在用户规模和粘性上已全面超越泛娱乐及生活类应用,成为最成功的垂直场景。

从泛娱乐、泛聊天,向更具生产力属性的“工作学习”场景深度渗透,也是今年AI技术落地的一个发展趋势。

AI社交从风口上跌落,还在于其商业价值的泡沫被戳破。相关研报显示,海外头部产品Character.AI的2.33亿月活,仅对应1670万美元年收入,用户付费率(ARPU)低至0.72美元/年,甚至无法覆盖人力成本。

在国内,AI社交产品同样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据某自媒体从业内知情人士了解,某头部出海AI情感陪伴产品的平均日流水,稳定在4万美元以内,而该产品每个季度用于增长的支出,就高达数千万美元。高成本的投流,不仅没带来预期的增长,反而用户留存低下。

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的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

悲观来看,AI社交除了等待下一次技术变革,似乎没有重新站在风口的可能。只是,商业变现前景不明,再加上被投资人抛弃,融不到钱,恐怕在下一次技术变革来临前,大部分AI社交产品或许已经死掉,或是长期消失在大众视野。

出海未必是条明路,就像在孤独经济盛行的日本,AI社交还难以抓住用户的心。

当然,当新一轮的重大技术变革出现,同样会催生又一轮的AI社交创新热潮,因为孤独所滋生的情感陪伴需求是真需求,而非伪需求。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