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无情,演练先行,筑牢生命安全防护墙

志愿服务 原创

2025-08-05 14:56

07月25日,郑州大学乐途筑梦支教团在河南省商丘睢县孙聚寨乡小郭小学组织了一场贴近真实 被反复打磨。

警报铃声响起前,在小郭小学的教室里,支教团的老师们正利用下午的课程开展防震知识教学。“地震发生时,大地会剧烈摇晃,就像我们坐的椅子突然被人用力晃动一样,这时候千万不能慌。”二年级班主任拿起手中的课本,指着上面的地震示意图,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着,“大家要记住,先弯腰躲到桌子底下,用书包护住脑袋,就像给我们的小脑袋戴上一个坚固的头盔。”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还忍不住学着老师说的动作,将书包举到头顶上。

对于地震的成因,老师们没有过多涉及复杂的地理知识,而是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地球妈妈的‘皮肤’就像我们身上的衣服,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小裂缝,地壳运动的时候,这些裂缝就会让地面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啦。”简单的解释让孩子们对地震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明白了掌握防震知识的重要性。

图为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防震知识 李道涵供图

下午4点30分,第一声“避险铃”突然响起,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原本还在认真听讲的孩子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三年级的学生们迅速弯腰,蜷曲着身体躲到课桌下,有的拿起桌上的书本挡在头上,有的则紧紧抓着桌角,整个过程快而有序。教室两侧的同学特意往中间靠了靠,远离窗户的动作显得格外熟练,这是他们在班主任多次强调后形成的本能反应。

图为地震铃响后孩子们躲在桌子王鹤霖供图

“大家不要慌,保持这个姿势,保护好自己的头。”班主任在教室里轻声提醒着,目光快速扫过每一个学生,确保所有人正确的采取防患措施。教室里只剩下孩子们轻微的呼吸声和外面隐约传来的模拟震动声,整个避险过程精准地遵循了“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原则,为应对地震初期的“震动活跃期”做好了充分准备。

4点31分,第二声“撤离铃”准时响起。各班班主任立刻起身,“同学们,现在有序撤离,跟着老师走,不要推挤。”一年级的老师牵着几个年纪较小的学生,带领大家排成两路纵队,沿着既定路线向楼下走去。楼道里,孩子们小跑着前进,队伍整齐划一,没有出现慌乱的情况。 

在转移过程中,一位同学不小心差点摔倒,旁边的老师眼疾手快地扶住了他,“小心点,跟着队伍慢慢跑,不用急。”队伍继续前进,大家相互照应,展现出了良好的纪律性。这短短一分钟的撤离,是“先躲好再跑”科学逻辑的完美实践,有效避免了盲目奔跑可能引发的踩踏等次生伤害。

全体师生到达操场这个安全集合点后,支教老师们并没有让演练就此结束。“刚才第一声铃响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好,躲在桌子底下保护了自己。”一位支教老师站在队伍前面,拿起话筒说道,“但大家要记住,‘避险铃’是让我们先保护好自己,等震动稍微平稳一些,‘撤离铃’响了,我们才能有序撤离。”

随后,老师现场示范了户外避险的正确姿势:“在开阔的地方,我们要蹲下,双手抱头,远离建筑物和大树。”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的还相互纠正姿势。对于互救技巧,老师讲解道:“如果看到同学受伤了,我们可以用干净的布条帮他简单包扎伤口,然后大声呼救,让老师来帮忙。”孩子们专注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将这些重要的知识记在心里。

图为同学们在空阔地区集合点名 牛超烨供图

此次地震演练虽然短暂,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途筑梦支教团的成员们表示:安全素养的培养是扎根校园的长期课题,一次演练远远不够。未来,他们会继续通过更多形式的活动,让安全知识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沉着应对,真正守护好少年们的成长。

图为活动结束后的合影留念 陶梦旺供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