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2.93%压顶,兴业消金线下依赖症成致命伤
在消费金融领域曾经风光无限的兴业消费金融,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7月31日中国货币网发布的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兴业消金的诸多问题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尤其是不良贷款率创近5年新高这一情况,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关键数据来看,兴业消金的处境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其资产总额为821.13亿元,同比下降5.53%;贷款余额为819.3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18%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去年兴业消金实现净营业收入101.17亿元,同比下降9.47%;净利润更是大幅跳水,仅为4.3亿元,同比下降76.82%。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资产质量问题,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4亿元,不良贷款率飙升至2.93%,同比上升0.44个百分点,创下了近5年来的最高纪录。
兴业消金长期以来借助母行网点优势,主营线下贷款业务。截至2024年末,线下业务贷款余额为568.90亿元,在总贷款余额中的占比高达69.43%,可以说线下业务是其立身之本。然而,正是这种过度依赖线下业务的模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暴露出了诸多弊端。
线下业务虽然在客户拓展和风险把控上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亲核亲访”的风控模式给予更高的审批额度。但这种模式重资本、重人力,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经济环境不稳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线下业务的弊端被无限放大。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消费者还款能力下降,线下业务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而且,线下业务依赖第三方代理时,还存在成本较高、合规水平存疑等风险点。此前兴业消金就曾因“未按规定及时终止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将贷前调查关键环节外包”等问题被处罚,这无疑凸显了线下业务在合规管理上的漏洞。
面对不良率上升带来的风险,兴业消金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一方面,兴业消金大规模、高频次、超低价出清不良资产。今年3月12日,其在银登网上发布2025年第3期至第8期不良资产(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其中未偿本息总额最大的第8期不良资产包达10.77亿元,但起始价仅为1872万元,相当于打0.17折。如此低价抛售不良资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但也反映出其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可能会对公司的声誉和未来融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兴业消金试图把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更多资金支持。但在自身业绩下滑、不良贷款率高企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外部资金的青睐并非易事。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往往会对公司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评估,兴业消金目前的状况无疑会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市场近年来竞争愈发激烈。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涌入消费金融领域,线上消费金融平台凭借便捷的操作、高效的审批流程等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兴业消金在大力发展线下业务的同时,虽然也在努力提升线上业务占比,截至2024年末线上业务贷款余额占比提升1.90个百分点至30.57%,但线上业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线上业务面临着高成本的陷阱,合作引流、广告投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在利率受监管压制的情况下,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兴业消金业绩下滑、不良贷款率飙升也反映出其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过去为了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兴业消金在客户信用评估方面可能不够精准。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不良资产随之积累。在贷后管理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客户经理更早介入催收等,但从不断攀升的不良贷款率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属地化的风控和业务一地办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存在相互影响的风险,可能导致从总部层面难以看清底层客户的真实画像,从而无法制定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兴业消费金融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线上业务的竞争力,那么其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未来,兴业消金需要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线下业务的过度依赖,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应对当前的困境和未来的挑战。否则,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兴业消金可能会逐渐失去优势,陷入更深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