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张成喆掌舵西安银行,九年副行长终熬正

九州商业观察 取材网络

2025-08-04 10:57

三十载银行路,一年空悬等待,58岁的张成喆终于结束了九年副行长生涯,掌舵总资产超5000亿的西安银行,面对的是资本承压、高管动荡与风控漏洞交织的困局。

2025年7月29日晚,西安银行董事会决议通过关键任命:聘任58岁的张成喆为行长,结束该职位长达一年多的空缺状态。这位在副行长位置上坚守近九年的“老将”,终于熬正执掌西北地区首家A股上市城商行的舵盘。

同步晋升的还有49岁的首席审贷官曾光,填补了唯一的行长助理空缺。新高管团队的形成,标志着西安银行试图从频繁的人事动荡中寻求稳定。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今年一季度,西安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垫底,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43.1亿元。

九年副职路,老将的晋升密码

张成喆的银行生涯与西安银行血脉相连。三十余年前,他在西安市商业银行(西安银行前身)开启职业生涯,从钟楼支行办公室主任起步。此后辗转城北支行、城东支行担任管理职务,再调任总行市场营销部、公司金融业务部、个人金融业务部掌舵。

2016年8月,张成喆正式跻身核心管理层,出任副行长。在2022年5月的董事会换届中,他成为唯一连任的副行长,在频繁更迭的高管团队中宛如“定海神针”。

2024年,时任西安银行董事长梁邦海辞任行长职务并升任董事长后,行长职位一直由其超期代理。今年5月,西安市官方发布张成喆拟任市属国企正职的公示,引发市场对其去向的猜测。

谜底在七月末揭晓:张成喆不仅获任行长,更被选举为副董事长——这一双重角色在西安银行历史上并不多见。

薪酬变化折射责任加重。2024年张成喆作为副行长领取税前薪酬156.22万元,在副职中最高。而前任行长梁邦海当年薪酬为177.63万元,意味着张成喆需在挑战升级的同时接受“降薪”现实。

外聘折戟与内部突围

西安银行的高管团队近年经历剧烈震荡。2023年该行年报披露6位副行长,而到2025年7月,仅剩刘强、赫勇两位副行长在职。

市场化招聘的高管频频出走。2023年3月,西安银行高调引入副行长管辉(原江南农商行高管)和行长助理王星(原上海电气金融集团高管)。然而仅两年后,两人在今年5月同期辞职。

市场猜测离职原因集中于薪酬竞争力不足与“水土不服”。数据显示,管辉2024年税前薪酬132.01万元,王星仅73.02万元,与东部地区同类职位存在差距。

更严峻的是非正常减员。2024年6月,时任副行长狄浩突然离世,坊间传闻其坠楼身亡;同年12月,副行长黄长松离职。不足一年间,西安银行高管层流失近半。

在此背景下,内部提拔成为稳定军心的必然选择。新任行长助理曾光虽拥有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深厚背景,但已在西安银行首席审贷官岗位上积累内部经验。西安银行以“内部造血”终结了高管荒。

盈利困局:增长失速与资产质量承压

新管理层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尽管2024年西安银行营收同比增长13.68%至81.9亿元,净利润增速长期大幅低于营收增速。

盈利疲软背后是资产质量压力。2022年至2024年间,该行不良率从1.25%飙升至1.72%,不良贷款余额从23.8亿元激增至40.8亿元,近乎翻倍。尽管2025年一季度不良率回落至1.61%,但不良余额继续攀升至43.1亿元。

风险暴露导致拨备计提大幅增加。2024年拨备计提占营收比例高达44.9%,较2022年上升12.9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仍维持在43.9%的高位,持续侵蚀利润空间。

关注类贷款指标同样亮起黄灯。2023年该指标曾从2.43%跃升至4.37%,充当不良贷款的“蓄水池”。虽在2025年一季度回落至2.09%,仍高于同期不良率,显示潜在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风控漏洞:从终身禁业到监管罚单

西安银行的风险管理漏洞在秦江案中暴露无遗。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一纸罚单,终身禁止西安银行健康路支行时任行长秦江从事银行业。

案件回溯至2016年:秦江为掩盖贷款企业陕西德飞新能源科技集团的利息逾期,在借款人王某未到场情况下,指示会计主管使用特种转账传票划走王某账户400万元。这种转账方式按规定仅限银行间划转或司法扣款。

尽管事后补签借条并由秦江担保,但随着德飞新能源破产,资金无法收回。法院认定该案涉嫌经济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合规漏洞不止于此。2024年12月,西安银行因违反支付结算、反洗钱等规定被央行罚款379.2万元,三位部门负责人同时受罚。更早前,该行还因财报误列闹出“员工倒贴3000万上班”的乌龙事件。

资本压力与百亿补血计划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西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降至9.36%,资本充足率仅11.69%。在A股17家上市城商行中,其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排名垫底。

为缓解资本饥渴,西安银行开启密集“补血”: 2025年4月及6月各发行20亿元二级资本债; 2025年6月获准发行70亿元永续债,首期50亿元已落地;2025年7月29日董事会批准发行不超过100亿元金融债券

资本消耗背后是业务扩张。2024年该行贷款及垫款本金增长16.92%至2372.54亿元,总资产突破4803亿元。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达5197.24亿元,逼近其设定的2025年末5304亿元目标。

股东高比例质押加剧隐忧。截至2024年末,第二大股东西安金融控股质押比例达44%,第三大股东西安曲江文化质押近半持股。若股价波动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传导。

转型突围:产业链金融与特色化布局

面对多重挑战,西安银行正探索战略转型。2025年7月22日,该行与陕文投集团联合发布陕西省首个 “文旅数智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数据资产赋能中小文旅企业融资,将传统1-2周的融资周期压缩至2天。

这延续了西安银行“链式服务”的特色模式。针对影视制作、景区开发等场景,该行开发“影艺贷”“文景贷”等产品。

组织架构调整同步推进。2025年该行设立交易银行部,创新推行“一行一链”机制;董事会决议拟设硬科技特色支行,专注服务科创企业,试图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区域业务失衡仍是痛点。2024年西安市外其他地区业务亏损2.59亿元,同比下滑超30%。如何让金融服务突破西安“单极”辐射,考验着管理层的区域布局智慧。

张成喆接过行长聘书时,西安银行营业大厅的显示屏正滚动着新上线的“文旅数智供应链金融平台”交易数据——两小时前,一家陕北皮影戏工作室通过该平台获得50万元贷款。

这位30年老银行人身后的电子地图上,陕西省内178家网点星罗棋布,其中非西安地区的网点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

资本充足率警报尚未解除,百亿金融债计划已提上议程;高管团队从6位副行长缩减至2位的精简架构,暗示着未来决策效率与风控能力的双重考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