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东制药:5亿赔偿难止血,三连亏下的转型迷雾
一纸价值5亿元的付款凭证,终于将振东制药从旷日持久的仲裁泥潭中暂时解脱出来。但这笔巨额赔偿金并非凯旋的勋章,更像是为过去经营决策支付的一笔昂贵学费。当振东制药的公告确认仲裁事项已履行完毕时,市场反应微妙——股价一度涨停封板,资金涌入3.67亿元,然而喧嚣背后,是公司连续三年累计超过14亿元的沉重亏损,以及挥之不去的深层忧虑。
这场震动业界的仲裁案,根源在于七年前的一场豪赌。2018年,振东制药斥资26.46亿元收购康远制药,并签下对赌协议。然而承诺的业绩化作泡影,双方陷入激烈纠纷。漫长的法律拉锯战后,一纸裁决要求振东制药向原康远制药股东支付高达5亿元的现金补偿。这笔款项的支付,虽卸下了悬顶的法律之剑,却也瞬间抽走了公司账面上极其宝贵的流动性血液。尤其令人忧心的是,就在支付前夕,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的货币资金余额已不足5亿元。
赔偿落地,亏损不止:核心业务遭遇“脱发”危机
5亿赔偿的支付或许解决了一个历史包袱,却无法掩盖振东制药核心业务持续失血的严峻现实。公司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预计亏损4500万至8000万元,这将是继2022年巨亏5129万元、2023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惊人的9.38亿元之后,连续第三年陷入亏损泥潭,三年累计亏损额远超14亿元。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现金奶牛”——防脱发明星产品“达霏欣米诺地尔”,光芒正在迅速黯淡。随着市场涌入大量仿制药,价格战硝烟弥漫,达霏欣的销售增长遭遇“急刹车”,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公司赖以生存的毛利空间被严重挤压。更令人费解的是,在营收增长乏力甚至萎缩的情况下,振东制药的销售费用却居高不下,2023年销售费用率畸高,投入产出效率引发投资者强烈质疑。钱,究竟花在了哪里?效果又体现在何处?
管理层地震:新帅与“走马灯”的财务总监
业绩深陷泥潭之际,振东制药的最高管理层也经历了剧烈震荡。2023年,公司创始人、长期掌舵的灵魂人物李安平突然卸任董事长职务,引发外界诸多猜测。接棒者是其子李昆,一位年轻的“90后创二代”,标志着振东正式进入“二代接班”时代。
然而,少帅李昆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财务总监一职竟成了“烫手山芋”。公开信息显示,振东制药在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披露的敏感时间点,接连更换财务负责人。这种在定期报告披露期频繁更换“财务大管家”的异常操作,在严谨的资本市场中极为罕见,无异于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负面信号,引发对公司财务规范、内控有效性的深度担忧。财务总监频繁更迭的背后,是报表压力巨大,还是另有隐情?市场疑虑重重。
资金链紧绷:赔偿后的新愁与暗雷
5亿元赔偿金的支付,对振东制药本已紧张的资金链无疑是沉重一击。尽管公司近期发布公告,声称“目前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试图安抚市场情绪,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疑虑并未消散。一季报显示账面资金已捉襟见肘,巨额赔偿支付后,公司日常运营、研发投入、市场开拓所需的“活水”从何而来?
更令人不安的是,振东制药的资产负债表上还隐藏着其他风险点。其一,存货账面价值高企,在核心产品销售承压的背景下,未来存在不小的减值风险,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其二,公司公告披露其购买的信托产品已出现逾期未能兑付的情况,成为埋在资金链旁的又一颗“暗雷”。这些潜在的风险点,在5亿现金流出后,其杀伤力可能被显著放大。公司声称的“正常”,是否经得起现实的推敲?
振东能否真正“振东”?
5亿仲裁案的终结,对振东制药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绝非终点,甚至可能是一个更为艰难阶段的开端。甩掉一个历史包袱固然是利好,但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多维且深层次的:核心产品护城河崩塌,主力产品达霏欣在红海竞争中优势尽失,急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巨额亏损蚕食根基,连续三年巨额亏损严重消耗公司资本金,削弱抗风险能力与发展后劲;管理层稳定性存疑,二代接班尚需证明其力挽狂澜的能力,财务核心岗位频繁变动打击市场信心;资金链警报高悬,大额现金支出后,叠加存货减值与信托逾期风险,流动性管理面临大考。
振东制药的未来之路,注定崎岖。新任管理层需要展现出超越以往的决断力与执行力,在稳定核心业务、严控成本费用(尤其是谜团般的销售费用)、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处理潜在风险(存货、信托)、并真正找到有前景的新增长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5亿赔偿的支付或许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对于振东制药的投资者和关注者而言,萦绕在心头的问号反而更多了:止血之后,振东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造血重生?这艘经历了巨浪的航船,能否在新船长的引领下,穿越迷雾,找到新的彼岸?市场在期待答案,时间会给出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