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7月两度异动,誉衡药业转型的“破”与“立”

九州商业观察 取材网络

2025-08-04 10:43

资本市场的躁动背后,誉衡药业这家老牌药企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蜕变——从依赖营销驱动到聚焦创新研发,从产品分散到核心突围,誉衡药业以一份扣非净利润暴增243%的2024年年报,向市场递交了转型的第一份答卷。 

业绩暴增:瘦身健体与产品聚焦的化学反应 

2024年对誉衡药业而言堪称转折之年。在医药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大增93.43%,扣非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243.42%,达到1.83亿元。这一增长势头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在营收微降7.06%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仍逆势增长15.24%至6025万元。  

支撑这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现象的,是公司“聚焦核心+瘦身健体”战略的坚定执行。2024年,誉衡药业销售费用率从40.69%大幅降至28.80%,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也分别下降18.29%和  103.41%。通过组织架构调整、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终端下沉,公司在降低三费占比的同时,反而推动核心产品放量增长,维生素之王巩固地位: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在占据80%市场份额的基础上,2024年销量再增40%,销售收入突破11亿元,成为公司最坚实的业绩基石;中药独家品种爆发:安脑丸/片在医保解限后迎来高速增长,销售收入达1.82亿元,同比增长超80%,覆盖医疗机构超3900家;骨科产品稳中有进:鹿瓜多肽注射液在京津冀集采中选后销量仍增长近10%,守住细分市场56.46%的份额。  

资产质量同步优化——资产负债率降至十年最低点30.17%,净资产同比增长17.39%,经营性现金流大增49.88%至4.11亿元。轻装上阵的姿态,为后续创新投入腾挪出宝贵空间。  

战略破局:两款日本新药打开想象空间  

真正点燃资本市场热情的,是誉衡药业在创新药布局上的突破。2025年7月,公司透露已代理两款日本创新药,其中治疗糖尿病神经痛的美洛加巴林片(德力静)尤为引人注目——该药在日本市场年销售额达3.16亿美元,被业内视为潜力品种。  

这并非誉衡首次与国际药企携手。公司与日本第一三共的合作已深耕十年,从最初单一的心血管产品普伐他汀钠片,逐步拓展至6款药物,合作领域延伸至镇痛类新药。2024年,双方合作再度升级:誉衡不仅获得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片(复傲坦)的区域推广权,更拿下德力静的中国市场委托推广。这些合作产品已稳定贡献约10%营收(约2.4亿元),且增长曲线清晰。  

研发转型同步加速。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中,生物药占比已达58%,远超传统化药。这种转变早有伏笔——此前誉衡与药明生物合作开发的全人创新PD-1抗体GLS-010,以8.16亿美元将国际权益授权给美国Arcus公司,开创了中国本土研发PD-1新药出海的先例。目前公司在研项目20余个,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新品已获批上市,正逐步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  

资本信号:从回购增持到两融异动  

市场对誉衡转型的认可,已清晰映射在资金动向上:产业资本押注,2024年公司推出覆盖百名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同步实施股份回购,累计斥资近8000万元回购超3000万股,大股东一致行动人更连续增持近3000万股;杠杆资金涌入,2025年7月中旬,公司两融余额单周增幅达12.82%,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主力悄然布局,5月23日单日主力净流入1.5亿元,近3日累计净流入1.13亿元,推动股价月内涨幅超30%。  

这些动作与公司基本面改善形成共振。当多数药企仍在集采冲击下挣扎时,誉衡通过战略放弃部分集采品种(如银杏达莫注射液),反而实现净利率提升至11.23%,ROIC达11.11%,虽不算耀眼,但企稳回升趋势明确。  

挑战犹存:营收瓶颈与现金流隐忧  

转型之路从非坦途。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06%,延续了2024年的下滑趋势。这背后有主动调整的阵痛:战略性放弃集采品种导致收入缺口,新产品如德力静尚未放量。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转型——从营销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要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而公司一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减少32.45%,货币资金较去年同期下降34.12%。  

更大的考验在于新老动能的衔接。当家产品维生素注射剂虽增长稳健,但80%的市占率已近天花板;安脑丸等新秀增速虽快,但1.82亿的规模尚不足以扛鼎;备受期待的德力静面临中国市场的临床认知教育和医保准入挑战,公司坦言“今年对销售收入影响不大”。能否在传统产品利润池枯竭前,培育出新的增长引擎,将决定誉衡转型的成败。  

站在87亿市值的节点回望,誉衡药业的蜕变已悄然发生。从销售费用率超40%的营销型药企,到研发投入向生物药倾斜的创新探路者;从依赖单一骨科产品的生厂商,到手握维生素龙头、中药独家品种与国际创新药代理权的平台型企业——这条转型之路印证了中国药企从“仿制”到“创新”的必然轨迹。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对誉衡战略定力的认可。当德力静等新药在中国市场逐步落地,当生物药研发管线日渐丰满,这家曾被贴上“营销驱动”标签的企业,或将在创新药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转型的答卷尚未写完,但至少在这个夏天,誉衡药业让市场看到了传统药企破茧重生的可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