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上链接! 新农人直播助农为“土货”打开“云”销路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8-04 09:52

作者 马雯莉 耿翔宇 郭子雪 孔秋睿


中牟县田垄绿浪翻涌,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

 “那时候,我们在地里风吹日晒,农忙的时候真是一刻都不得闲。春除草,夏收麦,天不亮就起床,在地里和菜市场来回奔波,只盼着卖个好价钱”。小胡看着田间正翻滚着的绿浪,思绪被拉到十年前,回忆起当时农忙时的场景。

十年后的今天,田间大棚里热闹非凡。

同样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农民们支起手机,镜头对准绿野鲜蔬,直播的声浪正取代菜市场里的吆喝声,成为他们的新希望。

一群人用智慧和汗水重新定义农民的身份,越来越多高素质的“新农人”出现,让农业产业链更长了、农村活力更足了、农民腰包更鼓了。

新农人,新在哪里?

新在思路,新在技术,也新在观念。

 爱“折腾”的小胡和他的六个直播支架

“几年前直播还没兴起,你拿着支架去地里直播,人家还说你是个‘少(傻子)’嘞”,小胡笑着回忆。

这个曾经被村民笑称“对着空气说话”的举动,如今却意外打开了乡村农产品的数字化新销路。

2020年冬,冰冷的铁皮横亘在韩寺镇的出入口,阻断了通往外界的主干道,也切断了田间地头与城市市场的供应链条,曾经通畅的销售渠道骤然阻塞。

眼看着成片的蔬菜即将烂在地里,彼时负责蔬菜代办的小胡蹲在田间,第一次把手机支架插进泥土里。

小胡笑着讲述故事,旁边是他的直播支架

 没有专业团队,没有系统培训,小胡从零开始自学。

为了展示蔬菜的新鲜度,小胡选择直接在地里现摘现卖。尽管小胡在仓库里建了专门的直播间,“但看着不真实,俺是一个每天都跑在田间地头的人,工作都不在直播间”。

打开小胡的直播间,一阵阵叫卖声传了出来……

“今天上午在农户家地里直播,下午采摘,明天就能收到货。”

“你只要品质好,比你直播间说的千言万语都要好。”

这种朴素的真诚,反而成了他最有力的“带货武器”。从最初每天几十单到后来稳定在两三千单,小胡的直播间逐渐有了人气。

但很快,他发现流量的持续转化离不开专业化的支撑。

“刚开始直接用纸箱装西红柿,损失特别大,售后问题一堆。”吃一堑长一智,小胡开始研究打包材料。

经过不断试错,小胡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比如用气柱袋打包降低蔬果破损的风险,同时与韵达等快递公司合作以争取更低的物流成本。他甚至直接在自家楼下自建仓库,组建起一支由村民组成的打包队伍,队伍里大多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现在俺这边打包的都是村里的老人,给他们发工资,也算是为村里做点事”。

从一个机位到六个机位,小胡的直播事业显已步入正轨,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开花结果,其中抖音的销售额最可观。

他不仅售卖自己村的蔬菜,还接到了安阳滑县等外地农户的求助,帮他们销售滞销农产品,“俺收菜从来不欠账,卸完货都是当场转钱。市场上洋葱两毛五,俺收三毛五,就是想让农户多挣点”。

这种朴素的助农情怀,让小胡在直播带货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功夫下在镜头外

直播带货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村委会、乡贤、村民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

镜头里,凯哥捧着西瓜笑得灿烂;镜头外,村民们有序地采摘打包。

“我们和村委会合作,他们提供场地、人员和设备,我们负责运营”,十里铺的直播负责人凯哥介绍道。

村委会提供场地,乡贤会注入资金支持,村支书带头投钱,甚至乡镇干部也投身其中,无偿帮忙打包、干活。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场地和资金的难题,更凝聚了全村的力量,为凯哥的直播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工作人员在大棚里摘西瓜

 进入直播瓜棚,即便在35度的夏天也不闷热,这是源于村委会对大棚进行了技术改造:将通风口开在塑料棚顶,让热气从上面散发出去,这样直播人员直播的时候既能保障真实的棚内光线,也不会感到太闷热。

此外,大棚过道上的棚顶还安装滑轨和吊篮装置,主播在直播时可以利用装置现摘现运西瓜,方便快速打包。

为了培养更多本地主播,十里铺村开展了免费直播培训,鼓励村民参与直播。“只要村里有人学,任何人都教,之前有几个已经学会自己干了。”村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到。

从蒜薹、大蒜到西瓜、包菜,主播们不仅卖时令农产品,还通过直播推广家乡,吸引游客。

凯哥自豪地说:“每次直播,我都会把家乡的名字报得非常清楚,上到省市,下到村庄,就是想把我们村推广出去。”

直播带来的不仅有农产品的销量增长,还带来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村里的老人可以参与打包工作,补贴家用。那些有想法、充满干劲的年轻人能学习直播技巧,尝试自主创业。

这种“造血式”的助农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体。

 “小农户”进“大市场”

2025年2月23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中牟县政府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切实推进农民增收,他们积极引进电商专业人才,寻找直播达人帮忙带货。在众多主播中,我们采访到了“郑州八哥”这一位非典型的“带货主播”。

郑州八哥,比起带货达人的标签,他更像是扎根公益事业的志愿先锋,用行动诠释爱。

早在2010年,八哥就活跃在公益一线。短视频走入人们视野后,八哥顺应潮流,注册了自己的抖音账号。

2022年11月15日,八哥发布了一条“关爱农民工,我们在行动”的视频,为外来务工人员坚持免费制作爱心餐,这一视频爆火网络。此后,八哥便一直坚持着做公益视频。

现有八哥的账号拥有粉丝47.6万,累计点赞量超500万。正是这一庞大的流量和粉丝量,让中牟的农户找上了八哥。

八哥在讲述他的直播趣事

 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让这里成为了农产业富庶之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9%,稳居六县(市)第1位。其下辖的姚家镇获评“中国草莓之乡”、河南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镇,七里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尽管有如此多的美誉,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再优质的农产品也抵挡不住距离的阻隔,市场需求的波动更是加剧了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去年,中牟县蒜薹大面积滞销,农民们销售无门,私信求助八哥后情况才有了转机。

2024年4月17日,八哥账号上发布了第一条关于中牟蒜薹的带货视频。视频一发布,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蒜薹滞销的问题。

自此,八哥开始了他的直播助农之路。

今年中牟县又面临蔬菜滞销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牟县农业农村局再次邀请八哥前来直播带货。从4月20日至5月28日,八哥每天直播3场、时长超9个小时,只为帮助农民打开销售渠道。

在八哥的眼中,助农和公益并不对立冲突,助农也是公益。

“打比方说,市场的价钱是2毛5,我们去农户的地里出价到3毛,提升他(农户)原本的收入,省去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这不是也是在做公益嘛?”八哥说到这里,脸上也漏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直播畅通了蔬菜销路。

 让“菜鸟”变“达人”

直播助农,“卖出去”只是第一步,怎样才能让农民持续有钱赚?

这就需要打造“自带流量的农产品”,形成当地特色品牌,更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了让更多村民加入到“新农人”行列,中牟县当地政府做了许多推进工作。

图为助农直播间标语

 中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援朝介绍,县农业农村局实施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行动,积极探索新农人培育机制,利用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的场地优势,打造“1+6+N”的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模式。该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培训支持,通过专家下乡授课、直播授课等方式,让“新农人”能便捷地学习互联网营销、农业种植技能等专业知识;相关工作人员真抓实干、手把手传授知识,解决了农民不会使用互联网的后顾之忧,使“新农人”成为引领农民、发展农村、托起农业的一支主力军。

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人才也造就人才的舞台。

近年来,“直播经济”“平台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无数人开始踏进这片蓝海,乡村主播视频带货,直播赋能农村电商。

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表示,抖音平台高度注重社会价值创造,不断借助全域兴趣电商模式,帮助更多优质农产品和新农人被看见,促进农产品产业带高质量发展。未来,平台还将持续投入到电商助农更深、更全面的链条中,帮助各地优质物产触达更多消费者,助力乡村发展。

趁着这股东风,中牟农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辟出销售新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大助力。

夜色渐深,韩寺镇的田野归于宁静,但小胡所在的大棚却灯火通明。

晚上九点,直播间的灯光聚焦在一筐绿油油的奶油小丝瓜上。镜头前的小胡,早已褪去了最初“对着空气说话”的青涩,他熟练地拿起一根丝瓜,热情地向屏幕那头的“家人们”展示。

“看这水灵劲儿,现摘现发!清炒、打汤,鲜掉眉毛!”介绍完产品后,他耐心解答着网友关于口感、烹饪等问题,话语里透着他的朴实和笃定。

与此同时,水溃村的八哥和十里铺的凯哥也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直播间里。

在田间垄上,手机屏幕映着霞光,新的希望正在生长。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王雨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