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一个抗战老八路的晚年生活

图说安阳 原创

2025-08-03 19:44

在河南省安阳林州与新乡辉县交界处的南太行余脉——香当岭绿荫覆盖下的小山村,一个幽静的农家小院里,97岁的抗战老兵吕楼锁在这里过着朴素而宁静的农家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馈赠。

这里是林州市临淇镇官岭行政村大庄自然村密林深处的东沟,居住着一个“年轻时多次打过小日本”的老人。为了寻访这位抗战老兵,笔者驱车两个小时来到林州最南部的临淇镇,在好友、驻欠十步村第一书记郝建军的引领下,来到了该镇最南边的官岭村。又过四五十分钟,往山里步行一公里,终于来到了这个名叫东沟的“世外桃源”。老人并没在家,村干部吕书林说,他去放羊了,晌午就回来。出于对抗战老兵的敬慕,我沿着山上蜿蜒的“赵长城”向前继续寻访,看见到山脚下的山洞口有个牧羊老人……

老人名叫吕楼锁,1929年2月9日(民国十八年正月初八)出生。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书。1944年6月,宣传抗日、保家卫国的八路军路过临淇,15岁的吕楼锁热血沸腾、踊跃参加,从此成为一名革命军人,次年加入共产党。跟随刘伯承部下的野战军,主要驻防晋冀鲁豫地区一带。1945年春,在辉县常村一次执行夜袭任务时,他带领全班战士消灭日寇23人,活捉一名日本少佐军官,荣获集体一等功。解放战争中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开封、洛阳,攻打偃师、临汝等大小战斗60余次,荣获二等功4次,三等功10次。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吕楼锁因病返乡务农,担任村干部多年,是林州市目前唯一健在的退伍返乡务农的抗战老兵。

几年前,86岁的老伴儿走了以后,吕楼锁的子女们纷纷劝他下山搬到城里住,他不去。军人坚强不屈的性格淬炼了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食其力的本性。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耄耋老人,这位留守山里抗战老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绿荫、蓝天、白云作伴,与羊群、柴鸡为友,他有自己开垦的零星地、小菜园……,他如今过着清清静静、与世无争、无欲无求、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中午时分,抗战老兵吕楼锁讲述了淮海战役前夕,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要求指战员甩掉背包长途奔袭!他把10多枚立功受奖的勋章放在背包里,说是返回时再取。可当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队伍越走越远,再也没有回头……。

看了老人仅存的“退伍证”与“介绍信”,我思绪万千:与他当年同期入伍的“小八路”目前健在虽然不多,但大多是月薪两三万的离休干部,而返乡务农的吕楼锁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求得怡然自得,从来不与人攀比,辛勤劳作在田间,靠那点儿抚恤金和高龄补贴维持生计,也从不期盼子女。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更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品德。(毕兴世 摄影并文)

2025年7月31日,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临淇镇官岭村一个山区农家小院里,97岁的抗战老兵吕楼锁正在给大伙儿绘声绘色地讲述抗击日寇的故事:小日本在村里烧杀抢夺,上空是飞机狂轰滥炸。

老人饲养了黑、白、褐色四只小肥羊,每天都要出来放一遭儿。

这个褐色的长角公羊与97岁的老八路十分“友好”,老人专门为它佩戴了一个铜铃铛。

图为97岁的抗战老兵吕楼锁正在自家的小菜园采摘黄瓜和辣椒。

这个“老八路”提着满装辣椒、黄瓜、豆角等时鲜蔬菜的篮子走向厨房,他准备做午饭了。

老人提着晒干的柴禾走向厨房,多年来他一直是“取柴烧火做饭”,不知道煤气灶是啥玩意儿。

他把清水洗净的笨黄瓜切成薄片,用于凉拌。自己种菜不用化肥料和农药,纯天然的,自己种自己吃。这也是老人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

老人打开老衣柜,“晒出”他珍藏了75年的“军人退伍证”与“介绍信”。

抗战老八路吕楼锁珍藏的“革命军人退伍证明书”(1949年颁发)。

抗战老八路吕楼锁珍藏的“荣退军人介绍信”(1949年颁发)。

在林州市临淇镇官岭村抗战老八路吕楼锁家里,拍摄的居民身份证(正面)及其“退役军人优待证”。

97岁的抗战老八路吕楼锁把他的“宝贝”用牛皮纸、黄手绢,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入当年老伴儿陪嫁的黄铜锁衣柜里。

接近中午了,老人终于答应下山到村委会去。他忽然想起种的茄子还得浇水,掂起喷壶走进小菜园。

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临淇镇官岭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对鲜红的党旗,97岁的退职村干部、抗战老兵吕楼锁带领村干部、驻村书记等在场党员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汲取奋进力量。

老八路吕楼锁身上佩戴的“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光荣在党5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勋章、纪念章。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