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院党员实践团赴豫鲁两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红色印记中沉浸式感悟初心使命

精神传承 取材网络

2025-08-03 19:18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7月25日至31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员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黄河沿岸的河南省郑州市、兰考县及山东省济南市,在三地红色地标中探寻“人民至上”的精神密码,让青春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抗争为笔,书写“人民觉醒”的革命篇章

实践团首站来到郑州二七纪念馆,这里铭刻着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在沉浸式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解说系统了解历史脉络,更主动查阅珍贵史料、访谈工作人员,细致感悟二七精神的时代价值。团队成员认真研读每一份珍贵史料,从《京汉铁路总工会宣言》中感受“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铮铮誓言;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前,追忆林祥谦、施洋等革命先烈“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凛然正气。纪念馆深处,写满两万烈士名字的泛黄名册尤其令人动容。“凝视这些名字,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无数心脏的搏动,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人民觉醒的革命篇章,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我们要将二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对党的忠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团队成员尹彦霖感慨道。

二七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伟大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团还走进社区,与当地居民座谈,面向青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就当代青年如何从百年工运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宣传弘扬“二七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开展问卷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

实践队员参观郑州二七纪念塔 尹彦霖摄

以奋斗为墨,绘就“人民幸福”的奉献之歌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仿佛踏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岁月。馆内,焦裕禄的治沙日记静静陈列,透过泛黄的纸页,仿佛能看到他带领干部群众查风口、探流沙的身影。焦裕禄始终将“为人民服务”奉为圭臬,他不顾病痛,走村串户,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群众难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严守纪律、清正廉洁,与百姓同甘共苦。“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坚定承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赤子情怀,焦裕禄同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奉献之歌,为广大干部树立了不朽的标杆。

实践队员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尹彦霖摄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焦裕禄精神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当地中小学,实践团开设“焦裕禄精神小课堂”,通过讲故事、演话剧等形式,向孩子们传递奉献与担当的价值理念。“焦裕禄同志的精神不是停留在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团队成员李珍在课堂上说道。

以生命为梯,筑就“人民安宁”的钢铁长城

硝烟未远,精神长存。实践团走进济南战役纪念馆,回望那场“八天八夜”的鏖战岁月,触摸历史温度,感悟“为人民而战”的赤诚信念。实践队步入展厅,置身于逼真的战场画卷与珍贵的革命文物之中,被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的“人民安宁”之墙深深震撼。济南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战斗的目标,是解放城市、守护百姓;牺牲的意义,是用流血换来和平。

实践队员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 徐雅菲摄

实践团成员不仅是历史的聆听者,更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成员们担任临时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济南战役中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在革命烈士陵园,团队成员们逐一擦拭墓碑,并献上亲手制作的白花,以行动表达对先烈的缅怀。在这一站,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爱党爱军、依靠人民、英勇顽强、敢于胜利”的济南战役精神背后,是“为了人民”四个字的铿锵回响。

从郑州二七纪念馆的工人抗争精神,到焦裕禄纪念馆的公仆奉献情怀,再到济南战役纪念馆的军民鱼水深情,三座红色地标分别诠释了觉醒、奉献与奋斗的时代内涵,串起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为民服务的践行者。”实践团负责人王瑶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更加懂得,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奋斗篇章!”

(通讯员:王瑶 李珍 邹佳妍 尹彦霖)

来源:搜狐新闻

原文链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院党员实践团赴豫鲁两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红色印记中沉浸式感悟初心使命https://www.sohu.com/a/920424351_100120082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