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皮春红

书画在线 原创

2025-08-03 15:18

              

                

皮春红(旭 冉),1974年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现居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工笔重彩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石齐画院特聘画家。主要入选获奖作品:2012年中国画《暖春》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2014年中国画《水仙之乡》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2016年中国画《春梦》“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入选2016年中国画《露香》翰墨青州·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 2016年中国画《春梦》“丹青扬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花鸟)作品展入选2016年中国画《海之声》“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画)入选2017年中国画《归》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7年中国画《那段被沉寂的岁月》中国(南昌)军事美术作品展入选2017年中国画《惊梦》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 2017中国画《幽夏图》“逐梦·威海卫”2017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墨色里的觉醒:皮春红工笔画中的生命诗学与精神返乡

在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星空中,皮春红(旭冉)的名字犹如一颗不事张扬却持续发光的星辰。这位1974年生于黑龙江黑河的女画家,以她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工笔画领域开辟了一条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写意的创作路径。从《暖春》到《幽夏图》,从《水仙之乡》到《那段被沉寂的岁月》,皮春红的作品序列不仅记录了一位艺术家技术层面的精进,更折射出一颗敏感心灵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精神跋涉。她的艺术人生,本质上是一场通过笔墨进行的生命觉醒与精神返乡的壮丽旅程。

黑河——这个位于中国最北端的边境城市,以其广袤的原野、漫长的冬季和独特的光线,成为了皮春红艺术基因的原始编码地。北疆自然中那种既粗犷又细腻的特质,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的审美感知。值得注意的是,皮春红的艺术启蒙并非始于学院派的系统训练,而是源于对自然万物的直觉性把握。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孕育过程,使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某种珍贵的"野生性"—不受既定程式的束缚,充满生命本真的冲动。当大多数同龄画家沉迷于技术炫耀时,皮春红却像一位北方的采薇者,默默收集着自然与生活中的诗意片段,这种特质在她2012年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的《暖春》中已初现端倪。

皮春红的艺术突破始于她对工笔画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工笔画,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绘画传统,在当代面临着严峻的语言危机—要么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要么异化为商业符号。皮春红的解决方案颇具智慧:她将写意精神注入工笔框架,让严谨的线条律动起来,使细腻的渲染充满呼吸感。2016年可谓她的创作爆发年,《春梦》先后入选"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和"丹青扬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露香》亮相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海之声》则入选哈尔滨美术双年展。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语言上的成熟:她打破了工笔画传统的平面装饰性,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和色彩的微妙过渡,创造出具有空间纵深和时间流动感的画面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春梦》最震撼之处在于其对"工笔画"概念的革命性拓展。皮春红在这件作品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突破:空间上解构了传统花鸟画的景深逻辑,时间上凝固了梦境特有的非连续瞬间,技法上将写实主义观察与表现主义情感完美融合。那只静立的鹭鸶不再是单纯的描绘对象,而成为穿越现实与超现实边界的灵性向导。当观者凝视这幅作品时,首先被精湛的工笔技艺吸引,继而困惑于反物理的空间结构,最终被那种超越时空的宁静感所征服——这正是皮春红艺术魔力的核心:用最传统的语言,诉说最当代的心灵体验。

皮春红作品序列中潜藏着一个清晰的精神轨迹:从对自然美的单纯再现,逐渐转向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创作于2017年的《那段被沉寂的岁月》和《归》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在参加中国(南昌)军事美术作品展的《那段被沉寂的岁月》中,画家通过旧步枪,巨石,军帽等物象的组织,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质感和情感温度的记忆空间。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的《归》,则以其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皮春红处理宏大主题的独特能力,她避开直白的政治图解,转而捕捉"归"这一概念背后的文化乡愁和心灵渴望。这两件作品共同体现了皮春红艺术创作的重要飞跃:从技艺到境界,从物象到心象。

《幽夏图》作为皮春红获得"逐梦·威海卫"2017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的代表作,堪称她艺术语言的集大成者。在这幅作品中,北方夏日的溽热与宁静形成奇妙的张力,植物枝叶的繁茂生长中蕴含着某种神秘的仪式感。画家将宋代院体画的严谨构图、明代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与现代人的心理空间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当代的视觉诗学。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她对"幽"这一审美范畴的当代诠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逸之幽,而是一种现代人在喧嚣中寻求精神沉淀的存在之幽。这种处理方式,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普通的花鸟画范畴,进入了生命哲学的表达层面。

皮春红艺术创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她建立了一套融合北疆气象、女性视角和当代意识的表现体系。她的画面中既有北国大地的开阔与苍茫,又有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更包含着一个当代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思考。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使她的作品避免了地域画派的局限性和女性艺术常有的私人化倾向,获得了更为普遍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她的工笔画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将传统作为一种活性基因,植入当代审美经验中进行重组和再造。

从黑河到北京,从艺坛新秀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工笔重彩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石齐画院特聘画家,皮春红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而坚定的艺术修行。她的艺术人生没有戏剧性的突变,却有着持续的内在生长;没有刻意的标新立异,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看似平实实则深刻的艺术道路,在当下浮躁的艺术生态中显得尤为珍贵。

皮春红的作品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深度对话;不是对技术的沉迷,而是通过技术抵达精神的自由。在她的画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个人记忆转化为文化记忆,将地域经验提升为普遍经验,将手艺锤炼为心性修行的过程。这种艺术创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审美愉悦,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慰藉的方式。

当观者站在皮春红的画作前,或许最初被吸引的是那些精妙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但最终打动心灵的,却是画面背后那个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艺术灵魂。在这个意义上,皮春红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个体的创作历程,更提供了一个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的文化样本。她的实践证明:最前卫的艺术可能就隐藏在对传统最深情的回望中,而最具创新性的突破,往往始于对艺术本质最虔诚的坚守。

著名书画评论家王子贤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