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上的那道光:网红李福贵的“桃花源记”|豫记

豫记 取材网络

2025-08-02 11:55

7月18日以来,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分别专访报导了新乡“网红”李福贵。镜头里,已坐拥800多万粉丝的李福贵数度哽咽,饱尝生活艰辛的她称,在感受到这么多陌生的善意后,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照耀别人的人”。

新乡市姑娘李富贵,家在黄河北岸的卫辉,这位年仅二十七岁、双亲皆有重度智力残疾的农村姑娘,近年来通过手机镜头,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个当代“桃花源”,近30天来涨粉超过300万,被众多网友誉为“电子解压剂”,至今热度不减。

大象新闻称她“硬是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人民日报赞誉她“一个普通人的乡村日常,却藏着最不平凡的力量”;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海外平台用日语、英语连发三贴介绍“豆腐姑娘”,称“她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坚韧与温度”  ……

盛誉之下,人们不禁想问:李福贵究竟是谁?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撰文|郑博雯

01/

福气满满,富贵平安

“我叫李福贵,希望家人都能福气满满、富贵平安。”在被网友问起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网名时,李福贵在视频中笑着解释道。

李福贵本名李亚云,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父母皆有重度智力残疾,母亲甚至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李福贵说,自己五六岁时便开始操持家务,别的小朋友还在父母怀抱里撒娇时,她就得站在小板凳上给妈妈喂饭。

右下角为富贵小时候的照片

年仅十四岁的李亚云便开始打工贴补家用。最开始是在新乡的一家烧烤摊,十五岁初中毕业,只读了半年中专后她便辍学挣钱。提及学生时代,李福贵说的最多的是“嘲笑”“孤立”“霸凌””受不了“。

“你没有爸妈去关心你,你回家没有办法去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家跟谁说呢?”

面对媒体,李亚云的思路是,“怎么我老受到欺负?我要变强就没人欺负我了。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东西来!”

辍学后的李亚云不仅在街头撒过传单、干过化妆品推销,还去影楼当过助理学习化妆与摄影,也正是在这里,她学到了为她日后的走红帮助极大的基础拍摄剪辑技能。

2021年,李亚云的奶奶不幸逝世,年迈的爷爷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力。于此时刻,她选择了回乡,一个人扛起了全家的生计。

刚回村的李亚云十分不适应“单调的农村生活”,“特别排斥!”她不仅要挣钱,要适应“爷爷粗暴的教育方式”,还要学会和智力程度只有十岁的父亲沟通。

她在日记里写道:”尽管他(指父亲)做得并不太好,但他已经竭力地在为我付出。他是否也会在我小的时候傻傻地带着我,怕我跑丢,怕我挨饿。我想他当然会,只是那时我还未曾记事。当我记事起,我只看到他做什么都做不好,比不上人家的父亲……“

小亚云回村之后,父亲开朗了许多,严厉的爷爷脸上也有了笑容。她教父亲骑车,帮爷爷种地卖桃,农闲时带全家去赶集买新衣。后来,掌握了新技能的父亲应聘了村里的保洁员,李亚云的视频合集也多了一个叫做”和爷爷旅行、参加节目“的分类。

小亚云选择了直面苦难,在把自己的生活、生意搬到视频端时,她为自己取了个直接了当的名字:福贵。

人之所愿,福气满满,平安富贵。

化名李福贵之后,小亚云并不清楚,自己的命运齿轮正在飞速运转。

为了生活四外奔波,这是李福贵从小做到大的事。从摊煎饼果子、城里卖瓜,再到送货下乡,李福贵的汗水洒落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她的镜头也记录着每一次晨星日暮。在这个阶段,跟城管斗智斗勇卖货的视频有了小小的热度。

但李福贵的真正走红还是靠近几月卖豆腐的视频。去年十一月,李福贵开始在村里售卖豆腐,在一声声“打——豆腐嘞来啦!”的清亮吆喝中,留守的老人们或颤颤巍巍地走来,或好奇地观察这个格格不入的年轻人。

人们渐渐熟悉这位“豆腐姑娘”,有大姨心疼她被冻红的指尖,有腿脚不便的奶奶执意要留她吃饭,有因为“你卖货不容易”坚持不要赠品和试吃的村民……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给了从小便缺爱的李福贵极大的温暖。

“我们的角色什么时候互换了?到底我是商贩还是他们是商贩呢……我看到他们买这个买那个,我却想让他们少买一些,少花一点钱。我心疼他们、心疼他们笑脸洋溢对我敞开心怀……”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直击人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李福贵逐渐走红。在她的评论区里,有网友表示“这就是每个游子牵挂和想回去的故乡的真正原因“,有无数网友在评论区诉说衷肠,更有在视频里发现出镜亲人的网友激动认亲……

而面对央视新闻的镜头,李福贵说“并不想消费苦难,只想记录改变。”

02/

如向日葵般“照耀别人的人”

李福贵为什么能红?这或许是不太了解她的人心中会产生的疑问。

点开李福贵的抖音主页,少则三五分钟、多则近二十分钟的视频时长,粗糙的剪辑技巧以及充满“土气”的乡村背景,似乎在这个“快速时代”里格格不入。

然而,或许只有仔细研究过她视频的人才会明白,李福贵自然流露出的真诚与真实才是当今最难能可贵的东西。与其他网红不同,李福贵专注乡村故事、分享乡土日常,她作为商贩并不以谋利为先,反而总是做些让大爷大妈们直呼“你亏了啊”的行为。

比如,无论买或不买,只要聚集在她周围,她总要掏出整个的零食、点心、饼干让众人试吃品尝;比如,结账时主动抹零,连五块六毛钱也能被抹成五块;再比如,为贫困老人送生活物资,自费买天安门幕布为老人们拍照,满足他们的心愿……李福贵作为商贩,比起利,更讲究义字,这与我们广泛认知里的商贩不同。

不止李福贵本人,入镜的老人们同样善良、纯朴得令人动容。

有老人甫一听见吆喝就匆匆赶来,选购大包货物后又匆匆离开;有老人怎么也不肯要李福贵塞到手上的试吃品,连连摆手“你也不容易”;有老人趁李福贵没注意把试吃品放回原处,被发现后开怀一笑说自己吃不了那么多;有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跨过门槛,再三邀请这个卖货“小妮”上自己家里吃饭……

在李福贵的镜头里,连一草一木都是善良的模样。

也许,最初的李福贵其实并没有那么“善良”。在卖货之初,她的目的也是谋利谋生;但慢慢的,从小便缺爱的她被那些一次次问她饿不饿、冷不冷的陌生老人们所感动,她开始越来越推后卖货结束的时刻。

“我发现不一样了,我好像不止在卖货,我好像不止在做自媒体,我好像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份念想、盼望、牵挂。”李福贵开始希望不仅仅是自己的货能够卖出去、视频能有流量,也希望那些善良而孤独的老人们被看见、被关心。

在视频外,也有许多人正被李福贵改变着。

有网友因为在视频里看见了自己久未相见的亲人,一时间思念泛滥,把“下次见”变成了“这次见”;有网友在评论区赛博“领养”老人,要李福贵下次卖货时给某些老人称上两斤饼干;更多的网友受到李福贵的感染,在评论区分享自己最近做过的善事,引来赞声一片……

视频里,李福贵与乡村老人们因善结缘、以诚相待,共同构建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电子桃花源”;视频外,众多网友被“净化了心灵”,唤醒了内心深处的真诚与友爱,并产生相互接力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苦难草根,李福贵如同地里的向日葵一样,真正做到了“照耀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份照耀,让她红了起来,受到人民日报等诸多媒体的采访,成为了中原大地的文化名片。

 

03/

无心为善,功德无量

梁武帝萧衍一心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在描述他大兴佛寺之事。

在见达摩祖师时,梁武帝得意洋洋问道:“朕自登九五以来,度人造寺,写经塑像,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道:“无功德。”

梁武帝追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你虽有善的表面,实则没有真正的善行。此言一出,惹得梁武帝面生不悦,达摩自知话不投机,一苇渡江逃向魏邦。

梁武帝的善像慈眉善目,却难掩功利的底色。他建寺度僧的每一笔账,都在暗暗计算着回报——或是来世的福报,或是现世的名声。而达摩祖师那句“并无功德”,道破了所有刻意行善的困局:当善举成为一种表演,即便声势浩大,也难达善的本质。

但李福贵的善,却如太行山间的清泉,不事雕琢却滋养万物。没有“我在行善”的自我标榜,只有“我该做点什么来回报他们”的本能反应。因此,网友们在21世纪的“桃花源”里看到了这样令人治愈的画面——年轻的卖货姑娘握住皱纹遍布的手“具答之”,而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那些被人所称道的温暖瞬间,在她心中也从未被贴上“善举”的标签,而不过是对她日常所受关爱的点滴回报,是在河南乡村“熟人社会”里最自然的相处之道。这种不掺杂目的的善,恰恰触及了善的内核——它无需被宣扬,却会如清泉般自然的流入人心,滋养心灵。

梁武帝用皇权将善良化成数字,离功德渐行渐远;李福贵则以本心对待每一份相遇,不经意间便将善的种子播撒在乡土及更为广袤的大地上。

这恰恰是善的分野:前者求“人知”,后者循“己心”。

李福贵的可贵,正在于她让善回归了本真——不必惊天动地,不必被万人称颂,只需在举手投足间,带着对他人的体恤与真诚。这种不刻意的善,才是最有力量的善,如同中原大地上的层层麦浪,沉默生长,却能哺育众生。

相较于“以人为本、货真价实”的胖东来,豆腐姑娘李福贵也同样诠释了“老家河南”的良善本他之道。

如向日葵者,都自有功德。

呼吁中原大地的网红中,有更多的“李福贵”出现,豫记愿为你们鼓与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省文联和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为王邦彦、丁云青夫妇举办中国画纪念展|豫记

全国首套,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保成领衔总主编 |豫记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 9666 1121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