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融D轮,后脚清洗研发部,硅基智能上演魔幻现实

字母榜 原创

2025-08-02 11:39

2025年8月的第一天,硅基智能公司创始人兼CEO司马华鹏在内部工作群中突然宣布,计划裁掉整个研发团队,将核心的算法开发工作外包给顶尖高校。

他在群里向全体员工表示:“各位,昨天我去看研发,只有徐超一个人在加班,公司今天已经做好了全员裁员的计划,算法给港科大和清华做,工程化留几个骨干,其他的都自寻出路,硅基养不起这样的团队,请大家见谅。”

要知道,这家公司刚刚在7月高调宣布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宣称要将资金“重点用于研发创新”。

一边是资本市场用数亿元真金白银对公司研发创新的未来投下信任票,另一边是创始人对内部研发团队的彻底否定和“清洗”。这种极端矛盾的操作,让外界深感困惑。对于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研发团队无疑是其心脏。

可司马华鹏的这番言论,着实让人有些魔幻。

01

融资光环下的“突发”裁员

在探讨裁员决策本身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硅基智能的基本面。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公司,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在数字人赛道上,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公开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硅基智能已累计完成超过十亿元的10轮融资。其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腾讯、红杉中国、招银国际、中财奇虎、海松资本等一系列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

持续的资本注入,证明了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对硅基智能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抱有高度期待。公司的核心业务聚焦于AIGC数字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四大产品线:DUIX智能交互平台、虚拟直播平台、视频生产平台和智能客服。其商业目标是打造“硅基劳动力”,用数字人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

2025年7月完成的D轮融资,投资方为嘉兴高新区产业基金(嘉兴秀洲区),这通常被视为公司发展进入成熟期、获得政府层面认可的标志。融资通稿中明确指出,本轮资金将“重点用于研发创新投入、推动技术落地并加快产品的市场化应用”。这段话清晰地勾勒出公司的发展路径:以研发为驱动力,加速技术向产品的转化。

然而,司马华鹏的裁员计划,无疑是对这一路径的直接颠覆。他提出的方案是:“算法给港科大和清华做,工程化留几个骨干”。这意味着,公司将放弃自主的、体系化的算法研发能力,转而依赖外部学术机构;同时,负责将算法转化为稳定、可用产品的工程化团队也将被大幅削减,只保留少数核心人员。这一决定与D轮融资“重点用于研发创新投入”的初衷形成了强烈的讽刺。资本市场刚刚为公司的“发动机”注入了新的燃料,而公司管理者却选择亲手将发动机拆除。

02

放弃自研:技术视角下的巨大风险

从软件工程和技术管理的专业角度看,整体裁撤研发团队并外包核心工作的想法,不仅不清醒,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这其中涉及两个层面的核心问题:代码资产的交接与维护,以及学术团队与工程团队的本质区别。

先跟各位科普一个事,代码资产的交接与维护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微妙的工作。

软件代码并非像标准化的工业零件一样,可以简单地从一个团队交到另一个团队手中。代码是研发人员思想的凝结,其背后包含了复杂的业务逻辑、特定的技术选型、长期的迭代历史以及不成文的“部落知识”。代码在编写过程中,千人千面。

比如产品的某一个功能,它可以用截然不同的算法、数据结构来实现,但是这样就会导致代码在性能、可读性和可扩展性上存在巨大差异。

具体来看,一个成熟的商业项目代码库,其复杂性体现在多个维度:

在对整个研发部门大换血之前最好先考虑几个问题,项目的整体架构是如何演变的?早期为了快速上线做了哪些技术妥协(即“技术债”)?哪些模块是核心,哪些是边缘?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完整文档,而是沉淀在资深研发人员的脑海中。一个全新的团队接手,如同在没有地图的迷宫中探索,极易“踩雷”。

在代码编写的过程中,变量命名、函数封装、循环逻辑、接口设计、注释习惯……每个团队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缺乏统一且严格的规范,代码的可读性会非常差。即使有规范,很多细节和背后的考量也需要原开发者的口传心授。一个新团队面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行风格迥异的代码,理解成本极高。

很多代码的实现,与特定的业务场景深度绑定。当你真的接手过别人遗留下来的代码就会发现,某个接口为何要设置如此奇怪的超时时间?某段数据处理逻辑为何要绕一个大弯?这些背后可能对应着某个大客户的特殊需求,或是为了规避某个底层系统的缺陷。这些“隐性知识”若无交接,新团队在维护或修改时,很可能会破坏原有的业务逻辑,引发严重的生产事故。

因此,负责任的技术团队换血,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模式,让新成员逐步熟悉系统,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通过共同开发、代码审查(Code Review)和文档完善,慢慢完成知识的转移。像硅基智能这样“一刀切”地裁掉整个团队,无异于将积累多年的核心数字资产直接废弃。留下的“几个骨干”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知识转移任务,后续的维护工作将举步维艰。

其次,也是我最纳闷的一件事:将核心开发工作交给大学,是对软件工程的根本性误解。

司马华鹏提出“算法给港科大和清华做”,这听起来似乎是强强联合。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无疑拥有世界顶尖的算法研究人才。然而,学术研究和商业产品开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混淆二者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创新”与“探索”,追求的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发表高水平论文,通常不以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首要目标。而商业产品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并“创造商业价值”,它要求产品在严苛的现实环境中7x24小时稳定运行,并且能够快速迭代以响应市场变化。

顶尖高校的学生和教授,可能在某个特定算法上造诣很深,但他们普遍缺乏大规模商业软件的开发经验。这包括:复杂的系统架构能力、高并发处理能力、健壮的容错机制、完善的测试体系(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压力测试)、以及标准化的部署与运维流程(CI/CD)。让一群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学生来主导商业项目,其成品质量可想而知。

而且学术团队的项目管理通常较为松散,其工作节奏与学术日历(学期、假期、毕业季)紧密相关。人员流动性极大,学生毕业后,项目的知识传承很容易断裂。而商业项目要求严格的deadline和可预测的交付周期。将商业的命脉交到这样一个管理和交付都充满不确定性的团队手中,无异于一场赌博。

学生是会毕业的,可是业务是要一直持续下去的,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学长写的Logs学弟能看懂吗?

综上所述,将算法研究外包给高校或许可以在某些前沿领域获得突破,但将核心产品的“工程化”开发完全寄希望于此,是完全违背软件工程基本规律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看起来很美、但在实际应用中漏洞百出、无法维护的“烂摊子”。

03

产品与市场:内忧外患的真实处境

硅基智能CEO做出如此激进的决策,背后必然有其动因。除了他本人提到的“养不起”之外,公司在产品和市场层面面临的压力,或许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是硅基智能的开源项目——HeyGem。

2025年6月,这个数字人开源项目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获得了1万颗星标,这对于一个新项目而言是不错的成绩,说明其在发布之初吸引了相当高的关注度。然而,这种热度并未持续。截至2025年8月,该项目的星标数依然停留在1万,增长陷入停滞,这通常意味着社区活跃度和项目吸引力的下降。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个破了1万颗星的项目,竟然连最基本的简介都没有写。

更严重的问题隐藏在项目的细节中。根据GitHub的issue页面,在五月时,就有大量用户反馈一个致命BUG:视频合成任务进行到5%的进度时就会卡死。然而,直到几个月后,同样的问题依然在被新的用户反复提出。这表明,开发团队并未有效解决这个核心的功能性障碍。

进一步查看项目的release记录,可以看到,该项目自发布后,真正的版本维护只持续到4月2日,此后便陷入沉寂。而代码提交日志则显示,所谓的维护也仅仅是针对不同操作系统进行兼容性适配,几乎没有针对用户反馈的BUG进行修复。

HeyGem项目的现状,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硅基智能内部研发可能存在的深层问题:重发布、轻维护;重宣传、轻体验。一个连自家门面开源项目都无法持续维护、对社区反馈置若罔闻的团队,其内部的商业项目管理和代码质量,恐怕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司马华鹏为何会说出“养不起这样的团队”这种充满失望情绪的话。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可能早已达不到管理层的预期。

另一方面,硅基智能所处的数字人赛道,已是一片红海。

数字人并非一个新兴概念,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市场已经变得异常拥挤,竞争十分激烈。

国内早就涌现出了一批强有力的竞争者。例如,字节旗下的“即梦”,专注于AI视频和数字人生成;快手则推出了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此外,还有大量初创公司和互联网大厂在此布局。

国际市场的竞争更为残酷。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推出的ACE(Avatar Cloud Engine)平台,旨在打造游戏和应用中的下一代交互式数字人,其技术积累和生态号召力无人能及。而在企业级视频生成领域,独角兽公司Synthesia早已占据领先地位,为全球数万家企业提供服务。

在这样一个强敌环伺的市场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卓越的产品体验和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被竞争对手迅速超越。而硅基智能选择在此刻自断臂膀,解散核心研发团队,无疑是一个与市场竞争趋势背道而驰的危险举动。当竞争对手们正在全力加速、优化产品时,硅基智能却在主动制造混乱和停滞,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令人堪忧。

04

结论: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综合来看,硅基智能CEO司马华鹏在刚获数亿融资后宣布裁撤研发团队,并非一个孤立的、冲动的事件,而是公司内部问题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然而,无论动机如何,这一决策本身都充满着巨大的、可预见的风险。它混淆了学术研究与商业开发,漠视了软件工程的基本规律,并可能导致公司在数年间积累的核心技术资产流失。在争分夺秒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内部的“休克疗法”很可能给竞争对手留下致命的超车窗口。

资本的注入本应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但对于硅基智能而言,它却成了一场内部大变革的导火索。这场用整个研发团队的未来做赌注的豪赌,最终会将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带向何方,市场和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前景并不乐观。

截止至目前,硅基智能并未对此事进行回复。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