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日根据地:隐入嵩山的抗日峰火

正观登封 取材网络

2025-08-01 09:29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在华夏大地的中部,豫西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承载着无尽的血泪、抗争与希望。然而,在这段黑暗时期,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嵩山的怀抱中悄然崛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嵩山,这座雄伟壮丽的名山,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更是在抗战的关键时期,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跨过黄河、挺进豫西、进军登封,创建了以嵩山为中心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

革命种子 萌芽嵩山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火种悄然传入了河南登封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1923年,登封县知名人士在县城创办了振坤女子小学,在校学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反对封建礼教、要求婚姻自主。这个学校的创办,开创了登封妇女解放运动的先河。

1924年以后,登封境内由县西部的梅村开始,农民群众为了反抗苛捐杂税和土匪骚扰,纷纷自发组织起自卫武装红枪会。

1924年,登封东金店南店人王敬臣由开封考人保定德育中学,在校期间,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加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不久,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并在假期回登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引导青年觉悟。

1925年,登封袁桥村袁毅在信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洛阳参与农民运动的发动和领导。1926年春,禹州共产党人宋聘三受党组织派遣,负责禹州、密县、新郑、许昌、登封等县的工作。

袁毅作为登封县的联络人,实际承担着登封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运动发动和领导工作。之后,袁毅与宋聘三、张之朴等人一道,在登封、禹县、洛阳一带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工作。

登封人民爽直、坚强,素有反抗反动统治和压迫的斗争精神。震动登封城乡的“抓红头”事件、大金店抗粮斗争取得胜利、嵩阳读书会的建立和活动,登封的革命群众开始了英勇的斗争。他们配合北伐战争,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打击封建势力,保护革命成果,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

党旗引领,风起云涌的革命情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迅速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在登封,党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引领人民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

1937年登封进步教师李仲敏组织开展党的抗日政策宣传工作。

登封是少林武术之乡,登封县城中学学生张金良在李仲敏的指导下,联合一些知名拳师,在登封城东关关帝庙前成立“嵩山少林国术抗日救国会”,短短月余,发展到方圆9县,会员近万人,成为嵩山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抗日的重要基础。

1938年4月,中共登封地下县委在登封老县衙成立,鉴于登封地位的重要,豫西特委决定由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志杰任县委书记,张梅岑任副书记主持丁作,赵被则任组织部部长,傅一诚任宣传部长。

1939年,登封市地下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袁桥召开,选举李仲敏任县委书记,全面领导党的地下工作和抗日宣传,为登封成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革命老区奠定了基础。

中共登封县委的建立,标志着登封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共登封县委的领导下,党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党员队伍逐渐壮大。从此,登封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组织、有领导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

歌谣里的抗战烽火

1938年下半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河南,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反共倒退活动则较全国来得更早。在这一关键时期,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成为了登封军民共同的信念和行动指南。

1940年2月,登封的国民党顽固派经过精心策划,按照反共分子孙干臣、王先觉、申玉森等人秘密拟定的黑名单在全县进行第一次大逮捕。被捕的21人中,有15人是共产党员,其余的为开明士绅和进步青年。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震动,各阶层知名人士多方奔走,设法营救,最后有4人被保放出,其余人员被送往洛阳劳动营关押。

“众同胞坐两旁细听我言,听我把登封事细表一番:咱登封出了些大小坏蛋,每日里想办法坏事来干……。”中共登封县委为了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县委书记贾谦益亲自起草了《告登封县同胞书》又名(《好人遭难歌》)。

以通俗语言和铁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嘴脸。县委将其刻印成传单大量散发并张贴于登封、洛阳城乡,学校教师把它作为讲课内容讲给学生。一时间《好人遭难歌》成了登封、洛阳一带盛行的民间歌谣。

在艰难的环境中,登封地下党员仍以各种方式从事革命活动,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直到1944年八路军的到来。

中岳狂飙 开辟嵩山

1944年4月18日,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一触即溃。郑州、洛阳、许昌、登封、巩县等38座城市相继失守,河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44年5月6日,日军掘江中队侵占登封县城,从此,日军在登封无恶不作,制造了无数令人发指的暴行。

1944年9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邓小平从太行军区抽调部队组成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下辖2个团奔赴豫西。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强渡黄河后,越陇海铁路,涉伊洛河水,向东朝嵩山疾进。

9月28日,支队进入登封颍阳北部的李洼村一带。这时,三天来一直跟踪八路军的600多日伪军也尾随而来,皮定均指挥在李洼村打了一场“砍尾巴战斗”,把尾追而至的日伪军赶回了洛阳。

接着支队继续东行,9月29日到达嵩山脚下的红石头沟一带。于9月30日夜袭击了日军飞机场,解救了2万多民夫,八路军到豫西抗日的消息便不胫而走传遍四方。

支队在夜袭飞机场后,于1944年10月1日,向南开来到了箕山白栗坪一带,决定立足此地开辟抗日根据地。

先遣支队进驻登封白栗坪后,驻登日军惶恐不安。从1944年10月2日至7日,三次扫荡白栗坪,八路军都一一给予粉碎。

1944年11月,皮定均决定对已成为维持会性质的乡、镇公所给予打击,消灭这些乡、镇公所的警备队。他命令王诚汉团长率三十五团夜袭日伪乡、镇公所。部队从红石头沟出发,首先包围了君召的乡公所,将30余名敌人悉数毙俘。接着又分兵攻打东金店、告成、唐庄等乡、镇公所,将全县除城关卢店、大冶之外的乡、镇公所全部捣毁。缴获枪支近200支,毙俘伪军约200人。这次有动大大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国斗志。

1944年12月的石道遭遇战,共共毙伤日军100余人,给盘踞在石道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激发了人民抗日救国的斗志。

1945年1月7日,皮定均率八路军600多人在白栗坪的

箕山一带又遭到了国民党郑州专员为首联合的5000多日伪顽军的围功,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

1945年1月拂晓将马峪川的关湾寨重重包围,战斗前后约3个小时,马峪川土匪头子孙长海、孙玉印在逃跑中被当场击毙。其余100多人全部被歼。

经过4个多月的奋斗,到1945年2月,皮定均以登封东白栗坪为中心,开辟出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范围涉及登封及周边的偃师、巩县、伊川、洛阳、临汝、密县、新郑、汜水、荥阳等10个县,面积近万平方公里,为大部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豫西抗日根据地,嵩山儿女的光辉岁月

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的同时,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壮大河南的抗日力量,加强对河南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1944年9月在延安决定组建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任命王树声为司令员、戴季英为区党委书记兼政委,带领大部队从延安出发,于1945年2月到达登封与先遣支队会合,河南区党委和军区机关驻扎在登封马峪川(今徐庄镇)的孙桥村,掀开了登封人民抗战日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河南军区进驻登封后,豫西军民在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的统一领导下,发动了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到处开展打击日伪、顽的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了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3月,王树声指挥部队对登封周边的日、伪、顽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3月初,王树声在登封派出一支队副司令员方升普到伊川开展反扫荡,摧毁了日伪吕店乡公所,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3月13日至18日,王树声在登封指挥第一、四支队发起了密南战役。

4月初,王树声又在登封指挥了神垕战斗。

5月下旬,王树声又率领第三支队和第一、四、六支队一部,从登封马峪川(即徐庄镇)出发,向盘踞在伏牛山地区的日伪顽军展开进攻,相继打下多个日伪据点。

6月下旬到7月,王树声命令第一、六支队主力拔除了登封大冶镇的伪顽据点,击毙伪顽军400余人,俘敌500余人,击毙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崔鼎甫。

经过春季和夏季的攻势和战斗,使以登封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形成了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河南抗日根据地”,由于它的面积大部分在豫中豫西地区,所以群众俗称其为豫西抗日根据地。

为了使扩大后的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在登封指挥根据地各地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根据地内群众负担沉重,许多人失去土地,生活难以维持。为了造福姓,河南军区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惠及广大老百姓,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倒地为人民,西从此见天日,打败鬼子享太平。”农民纷纷表示要“好好种地,支持共产党抗日”。

英勇抗敌,嵩山日出映红旗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

8月16日驻登封日军弃城逃往汝、许昌,登封城内留下了王克昌、周二运的近千名伪军,卢店、唐庄、大金店的残敌也溜进登封城。这2000余人的武装龟缩一起,企图凭借高墙和深固守。河南军区命令野战支队,向拒不缴械的伪军发动进攻,解放登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城内守敌被全部歼灭。古嵩阳楼上第一次插上了鲜艳的红旗。嵩阳楼,这座封建时代的县衙门,这块反动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奴役人民的地方,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登封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登封城解放后,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机关进驻县城。县长宁治国、县委书记柳林带领十几个政府工作人员开进了昔日的县衙门,饲养员也牵着高头大马,驮着行李,兴冲冲地尾随其后。人民自己的县长宁治国堂堂正正地坐上了衙门的“大堂”,然后,一张盖着“登封县抗日民主政府”红色大印的安民告示,醒目地贴在县衙门门口。看到这一切,人民群众禁不住喜笑颜开,感到从来未有过的扬眉吐气!

党旗飘扬下的登封抗战史诗,是登封人民永远铭记的历史篇章。它见证了党的坚强领导和登封人民的英勇抗争,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登封人民将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