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生:让许由与箕山走向世界

正观登封 取材网络

2025-08-01 09:22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嵩山脚下,天地之中,千年箕山静默矗立。在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土地上,王道生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跨越姓氏的文化传奇。从东金店乡党委书记到享誉海内外的许氏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乡官的务实与拓荒者的坚韧,在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的荒芜之地播撒种子、深耕不辍,最终铸就了一座令全球许氏宗亲敬仰的文化丰碑。他不是许氏子孙,却成为许氏文化最坚定的守护者;他未曾受过专业史学训练,却以执着与严谨填补了许由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作为许氏文化研究当之无愧的拓荒人,他让许氏 “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的共识穿透历史迷雾,让沉寂千年的箕山成为联结全球许氏的根亲圣地。他的名字,早已与嵩山、箕山一同,刻入许氏文化的传承脉络,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佳话。

缘起箕山:偶然结缘,开启文化探寻路

1953 年 12 月,王道生出生于登封市颍阳镇一个普通家庭。1973 年,20 岁的他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参军入伍,11 年的军旅生涯磨砺出他雷厉风行、坚韧不拔的性格。1984 年转业回到地方后,他先后担任登封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东金店乡党委书记、登封市技术监督局局长、登封市经贸委副主任等职,在不同岗位上都以务实肯干、敢闯敢拼的作风赢得好评。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 1994 年。彼时,王道生正担任东金店乡(现东华镇)党委书记,乡内的箕山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 此前数年,他曾多次带领干部群众上山植树造林,也见到过山上的许由冢、许由庙,听到过许由的传说,但从未深究。直到当年 8 月,中国百家姓系列电视剧剧组为拍摄 “百家姓 —— 许氏部族” 来到登封,点名要到箕山取景,这份偶然的邀约,让他与许由、许氏文化结下了毕生之缘。

在协助剧组拍摄的过程中,王道生第一次系统了解到箕山与许由、许氏的关联:这里不仅有许由墓、许由庙,更有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等流传千年的典故。导演张人元向他提及荥阳郑氏、卫辉林氏等姓氏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之当时河南正推行 “开放带动战略”,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何不依托箕山的许由文化资源,成立专门的研究会?既可为海内外许氏寻根提供一个准确地点,也能推动本乡乃至登封、河南的对外开放。

说干就干。他迅速召开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统一思想,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获同意后,1995 年 4 月中旬开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王道生先后邀约市政协于孟江副主席一同赴荥阳 “郑文化研究会” 取经,联合市民政、旅游等部门成立筹备组,赴郑州邀请谢钧祥、许顺湛等姓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向省旅游局、民政厅申请。5 月 30 日,河南省首个单一姓氏文化一级学会 ——“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 获批成立,他以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兼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成为研究会实际的推动者。

同年 6 月,他随 “中国百家姓电视采访团” 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所到之处,海外许氏宗亲对其赠送的箕山、许由遗迹照片惊叹不已:“原来祖源地真的存在!” 这份震撼让王道生深切感受到许氏文化的凝聚力,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箕山与许由走向世界,被更多许姓人知晓。

学术深耕:实证溯源,筑牢许氏文化根基

“历史上是否有许由其人?许由是不是许姓始祖?登封箕山是不是许由故里?” 这三个问题,曾是困扰许氏宗亲的千年难题。宋代王安石在《许氏世谱・序》中有 “…… 然世传有许由者,不见于经,学者疑之。” 的质疑,而《史记》《高士传》等文献却明确记载 “箕山上有许由冢”“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王道生深知,学术研究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唯有以实证回应争议,才能让研究得出的结论立得住、传得远。

1995 年研究会成立后,他率先策划组织三次学术研讨会,其中 1999 年与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联合举办的 “许由、许国与许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影响最深远。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经过考证,最终达成共识:许由确有其人,是许姓始祖,登封箕山为其故里。会后出版的《根在箕山》一书,成为许氏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但争议并未停止。1995 年出访时,马来西亚许氏宗亲曾问他:“许由与文叔是什么关系?登封与许昌又有何关联?” 为解答这个问题,王道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调研:2004 年,他专程考察叶县许公宁墓,从出土的编钟等文物中梳理许国兴衰史;邀请 90 多位专家撰写论文,厘清 “许由为许氏得姓始祖、文叔为许氏开国始祖” 的脉络;最终通过《许氏源流》一书,系统回答了许氏始祖、起源、播迁三大核心问题。

2007 年,江苏沛县许氏宗亲会会长许怀勤拿着一张载有 “许由故里在沛县” 的《沛县日报》来访,立即引起了他的重视 —— 因为过去他知道山西平陆等地有箕山、许由墓的说法,而今沛县又声称许由故里、许由墓在当地,那么到底哪里才是真的?为了还原真实历史,给天下许氏一个明白,他耗时三年,走遍全国九省二十九县市,实地探访 130 多处有关 “许由遗迹”,最终在其策划组织的 “全国许由文化研讨会” 上确认:唯有登封箕山的许由墓、许由庙等有连续文献记载和实物佐证,其他地区的均为附会。会后他即与李立新合作编著出版了《许由圣迹探访与研究》一书。

2015 年,王道生发现清华大学公布的战国竹简《封许之命》中,首次证实许国始封之君文叔实名 “吕丁”,其受封源于 “扞辅武王……” 有功,而非 “炎帝后裔”。他第一时间与李立新博士合作撰写论文,将这一发现融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此前的研究结论,即 “许姓 —— 出自人名国名的姓,得姓始祖为许由,开国始祖为文叔” 是正确的,从而进一步明确回答了困扰许氏的始祖问题。

这些成果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外姓人,他曾遭遇质疑:“一个王姓人,为何要研究许氏?” 有人嘲笑他 “多管闲事”,甚至恶语相向。但他始终以 “对历史负责” 为准则,坚持 “让文献说话、让文物作证”。正如他所说:“学术不分姓氏,只要结论经得起检验,自然能赢得认可。”

全球传播:多维发力,让许由箕山远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王道生深知,研究成果若束之高阁,便失去了意义。他始终坚信:唯有让许由、箕山走进许氏心中、写入族谱、传遍世界,才算真正完成使命。

1995 年,他创办《许氏源流》报,后改版为《许氏文化》月报、半年刊,开设 “研究论坛”“寻根问祖” 等栏目,每期一对一邮寄到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个许氏组织、万余名宗亲手中。至 2017 年,累计发行 108 期、40 多万份,成为连接全球许氏的 “文化纽带”。

进入互联网时代,他又紧跟潮流:1998 年创建 “许由与许氏文化网站”,2016 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加入 70 多个近万人的许氏宗亲群。从报纸到网络,从文字到视频,他搭建起立体的传播网络,让 “箕山许由” 的故事突破时空界限。

他还善用社会媒体扩大影响。30 年来,协助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八部专题片,《大河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等刊发多篇 “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等系列报道,在百度创建 “许由墓”“许姓始祖 —— 许由” 等词条。2017 年,著名青年歌手许嘉文创作族歌《许氏一家亲》,首句 “箕山许由、许昌文叔,我们的老祖宗……” 传遍海内外许氏宗亲圈。

编著书刊是他传播文化的另一抓手。尽管自认 “不善写作”,他仍先后主编或参编《根在箕山》《许氏源流》《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许由圣迹探访与研究》等 11 部书刊著作,合计 300 多万字。其中,《许由圣迹探访与研究》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成为许氏宗亲寻根的重要参考。

这些努力让许由文化从 “地方传说” 走向 “国家认可”:2009 年 “许由的传说” 入选河南非遗,2016 年箕山许由墓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2013 年许昌许由寨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9 年、2005 年,许由先后被评为 “郑州十大历史名人”(位列黄帝之后)、“登封十大历史名人”(位列大禹之前),其 “辞尧禅让、淡泊名利” 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联谊聚力:以情联结,凝聚全球许氏心

许氏文化研究会自 1998 年起成为纯民间社团,经费全靠自筹。王道生常说:“搞文化不能等靠要,得用真心打动人心。” 在任 20 多年间,他以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 的韧劲,将全球许氏宗亲的目光凝聚在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的大旗之下。

“走出去” 是他的第一步。1995 年,他随中国百家姓电视采访团出访东南亚,成为首位向海外许氏系统介绍许由、箕山的研究者;此后,他八赴海外参加世界许氏恳亲大会,五十余次深入福建、广东、江苏等许氏聚居地,每到一处,必访宗祠、探祖墓、与许氏宗贤、宗亲促膝长谈,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请进来” 更显诚意。1995 年 9 月,马来西亚雪隆许氏公会应他之邀首登箕山祭祖,开创许氏宗亲箕山寻根之先河。此后,他又 10 次组织大型许氏箕山祭祖活动,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 8 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数千许氏宗亲纷至沓来。

为争取支持,他采用 “书信 + 电话” 联络法:从报刊上搜集许氏名人信息,每月邮寄《许氏文化》,再以电话、传真跟进,短则数月,长则三五年,用坚持、耐心与诚心打动对方。1998 年,他从报纸上看到香港许智明的扶贫事迹,连续两年邮寄报刊,最终通过第三方转信建立联系,对方不仅先后捐款 20 万元,更三次率团来河南考察并到箕山祭祖。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洛阳许长太捐款支持学术研讨会,北京许占奎赞助《许氏文化》,累计有近百位许氏名人在他的感召下,从资金赞助到精神鼓励,助力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宣传事业。

他的真诚也打动了各级政府。通过持续向登封、郑州乃至省级领导送阅资料、邀请参会,箕山被纳入嵩山旅游规划,许由墓保护级别不断提升。2003 年,登封企业家王建勋、王建强兄弟受其感染接手承包箕山林场,投资 500 多万元整修箕山公路,后又斥资 1.6 亿元建设 “箕山隐耕文化旅游区”,让千年古老的箕山焕发新生。

这些努力让箕山发生了巨变:1999 年至 2016 年间,箕山坪上矗立起一片铭刻着许由文化研究成果和海内外许氏二十年间数次来箕山寻根祭祖历程的 “许由与许氏文化碑林”;2001 年,香港许智明捐建的希望小学在箕山脚下开学;2005 至 2016 年,登封市箕山许氏文化联谊会敬制的许由汉白玉像落座许由庙大殿,箕山世许联谊会永久会长洛阳许长太赞助、登封市文物局补资修葺了千年许由冢,箕山世许、登许联谊会组织募捐 40 余万元修缮了古老的许由庙、许由冢祭祀场;2016 年,河南省图书馆来此拍摄《中原姓氏寻根 —— 许姓》纪录片…… 从无人问津到香火鼎盛,箕山已成为全球许氏的精神家园。

功成身退:余热生辉,坚守初心未曾改

2018 年,65 岁的王道生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主动卸任会长,推荐四川企业家许定瑞接任。他说:“许氏文化研究的大旗终究要由许姓人扛下去,我该退到幕后了。” 当年 4 月,在他积极协助组织举行的换届大会上,150 多位宗亲代表一致选举许定瑞为新会长,而他则被聘为顾问,笑着说:“我虽已卸任退至幕后,但在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方面仍将继续发光发热。”

卸任后的王道生的确并未停歇。2021 年,河南省档案馆筹建 “许氏文化馆”,他全程参与策划,提供 12 块展览版面的内容,捐赠金代许由故事铜镜等珍贵实物;2022 年,他推动 “许由与许氏文化网” 改版,新增抖音、快手、顶端、美篇、百家号等 10 个社交账号,让箕山许由搭上短视频的快车;2023 年,他向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等 17 所高校、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档案馆捐赠研究著作,让许氏文化走进学术殿堂,影响更加深远。

这份坚守赢得了满堂赞誉。2019 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授予他 “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2023 年,第 20 届世界许氏宗亲恳亲大会为他颁发 “对许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荣誉奖”。

如今,70 多岁的王道生仍每天登录几十个宗亲群,解答寻根咨询,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有关许氏的文图、修改史料词条。有人问他:“您一个外姓人,图啥?” 他总是笑答:“许由是登封人,有幸成为他的乡党,更有缘在其故里工作过的地利之便,加之又遇到当今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伟大时代,以及一批姓氏历史研究专家、一批海内外有识许氏宗贤、宗亲的积极参与支持,使我能为许氏和社会做这一点有益之事,这辈子值了。”

精神回响:许由风骨与坚守的共鸣

从 1994 年与箕山、许由偶然结缘,到 2024 年仍在传播许由文化,王道生用 30 年光阴诠释了 “坚守” 二字的分量。他不是许氏子孙,却让许由的美名和精神传遍世界;他未曾受过专业史学训练,却成为许氏文化研究的权威;他本可在退休后安享晚年,却选择为一份 “外姓人的事业” 奔波不息。

在他的推动下,许氏 “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从争议走向共识,从地方传说变为国家认可的文化符号;全球许氏宗亲跨越地域、语言的界限,在箕山脚下凝聚成 “一家亲” 的暖流。正如海外宗亲所说:“王老先生让我们明白,根不仅在族谱里,更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

如今,箕山的松柏愈发苍翠,许由庙的香火依旧旺盛。王道生常站在许由墓前,望着远处的颍河,想起自己常说的话:“人这一辈子,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没白活。” 而他做成的这件事,早已超越了姓氏的边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 文化的火种,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熄灭,只会在坚守者的手中,照亮更广阔的山河。

许由 “洗耳辞尧” 的典故,传颂的是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风骨;而王道生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恰是这种精神在当代的生动映照。他曾在一次访谈中坦言:“许由拒绝帝位,是不愿辜负天下苍生;我研究许由文化,是不愿让这份精神遗产被人们淡忘。” 这份跨越千年的共鸣,让他的坚守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色。

更难得的是,他将许由精神转化为推动文化传承的动力。许由 “隐耕箕山” 的故事,让他明白文化传承需要 “深耕” 而非 “虚火”—— 于是有了他三年踏遍九省考证遗迹的执着;许由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让他坚信许由文化研究应首先服务于许氏宗亲 —— 于是有了他八赴海外、五十余次深入国内数十个许氏聚居地宣传弘扬许由文化的奔波。正如他经常说的:“研究许由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故纸堆里,也不能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是要让他的美名载入更多的许氏族谱、进入更多许氏宗亲们的心中,同时更要让许由的精神活在当下,成为荡涤人心的力量。

薪火相传:文化光芒,照亮山河万里途

王道生的故事,远不止于许氏文化研究本身。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他的经历恰似一把钥匙,解开了文化传承的诸多密码 —— 关于热爱的纯粹性、关于坚守的长期性、关于跨界的可能性。

他证明了 “热爱无关身份”。作为外姓人,他没有因 “非我族类” 而却步,反而以更客观的视角推动研究走向深入。这种 “跳出姓氏看文化” 的格局,打破了 “文化壁垒” 的桎梏,也让许氏文化避免了沦为小圈子自说自话的尴尬。正如河南省博物馆研究员许顺湛评价:“王道生的可贵,在于他把许氏文化当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来守护,这种胸怀比血缘更重要。”

他诠释了 “坚守需要韧性”。从 1994 年至今,30 年时间里,他经历过资金短缺的窘迫、学术争议的压力、一些宗亲的质疑甚至是攻击谩骂的委屈,却从未有过 “放弃” 的念头。这种 “一辈子做一件事” 的韧性,正是当下快节奏时代最稀缺的品质。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研究传承许由文化就像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我愿做那个挖坑、浇水、施肥的人,哪怕看不到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他展现了 “跨界蕴藏可能”。从乡官到文化研究者,他没有受过专业史学训练,却凭借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的钻劲,成为业内认可的专家。他将行政工作中练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运用到研究会的组织管理中,让松散的民间社团运转得井井有条;将基层工作中培养的务实作风融入学术研究,拒绝空谈、注重实证。这种 “跨界思维”,为传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王道生与他守护的许氏文化,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而他用一生证明的真理,早已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古老的传说有多动听,而在于每一个 “王道生” 们,如何用热爱与坚守,让它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