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百年重阳木下, 一缕药香跨古今
盛夏的午后,郑州市人民路被热浪包裹。然而,在一处街角,却聚集着一小片难得的清凉。打盹儿的老人、等候的患者、嬉戏的儿童在树影下短暂停驻。 这一切安宁的中心,是一棵伫立了121年的古树——长江以北最大的重阳木。老辈人讲“千年柘树,万年重阳”,都说这树寓意长寿,可它偏偏稳稳当当立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是当年特意为了这份“长寿”寓意栽下的?还是风把种子吹到这儿,恰好结下的缘分?路过的人抬眼望它时,总忍不住在心里打个问号。
古树身世之谜
“这树可真精神!”初见这棵树时,同行的伙伴忍不住赞叹,“笔直挺拔,纹理苍劲,是咱见过最高、最直的古树了。”仰首望去,树干如巨柱擎天,虬枝舒展,在天际线上勾勒出苍翠的剪影。古树浓荫下,一座环抱其身的凉亭熙熙攘攘。纳凉歇脚的患者、躲日头的行人、闲话家常的老人,都在这片天然“绿伞”下找到了片刻安适。一位老街坊告诉我们:“早些年重修医院路口时,特意绕着老树盖了这亭子。夏天日头毒,这儿就是大家公认的‘风水宝地’。”这份源于自然的“心意”,早已越过围墙,浸润了整条街巷,成为路人共享的清凉驿站与温情角落。
重阳木,根系深扎大地,耐水湿、抗风狂,生命力顽强。其名源起一个美丽的巧合:每年九九重阳,落叶纷飞如雨,人们便以节为名,冠之“重阳”。恰与节日“长寿”寓意相契,它生长缓慢却生命悠长,阅尽千年风霜仍生机盎然。明万历《沅州志》所载“沅州八景”,便有千年重阳木挺立其间。
总有人琢磨,这棵带着“长寿”寓意的老树,为啥偏偏长在医院里头?医院后勤部的王晓星听了,笑着摆手:“还真就是缘分。”她说,72年前的人民路19号,放眼望去还是片荒地。1952年筹备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疗所时,这棵重阳木早就在这儿扎了三十多年的根。它就那么静静立着,看惯了中原首家现代中医机构从无到有,也看惯了一代代医者提着药箱、揣着良方,在树影里匆匆来去。
荫庇众生的“活档案”
“这树就是我们这片的‘活档案’。”一位退休老者指着树皮,眼中满是温情,“瞧这模样,多像老药书里画的‘龙葵根’。小时候跟爷爷在树下认草药,它就立在这儿。如今,这块‘龙葵根’可成了大伙眼里的‘吉祥宝’,路过总忍不住摸摸,沾沾福气寿缘呢。”
古树不言,却似一座“老药柜”,不抓方、不配药,只以百年沉淀的安稳气场,无声地熨帖着每一颗驻足其下的焦灼心灵。年逾五旬的王阿姨,带着小孙子在树下乘凉。“小时候一闹病,我姥准牵着我往这儿跑。看完大夫,她从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口袋里,摸出一颗油纸包着的糖,塞我手里,‘乖,树下吃了糖,病就好啦!’那甜味儿,一辈子都忘不了。”如今,她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看病,抬头望见这依旧枝繁叶茂的古树,“树还在,心里头一下子就踏实了。”
古树也需“问诊”
人食五谷生百病,树历风雨亦需守护。2021年的夏天,养护人员发现树根因经年累月承受硬化路面压迫,竟出现三处空洞,树皮内侧已现腐烂。王晓星说,养护队连夜开挖,在离树基50厘米处掘出100cm见方的透气层,填入碎石与腐殖土,如同为垂危的病人疏通了血脉,注入生机。这场及时的救治,让这位百岁“老友”重新挺直了腰杆,绿意盎然。
根脉相连的岐黄新篇
“郑州市人民路19号,在不少河南人心里,就是中医的一块‘活招牌’。”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指着那棵重阳木,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树站了一百多年,中医药文化的起起落落,它都看在眼里。”
如今,这股子中医文化的气息,正顺着树影往街巷深处漫。转过街角到杜岭街,热闹劲儿扑面而来——中医药文化市集正开得红火。艾草的清香、草药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年轻的摊主们手法娴熟地调制着养生新饮,老师傅们热情推广着艾灸技法与八段锦。
“医之渊,本岐黄;岐黄源,始新密。”作为岐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郑州正用心擦拭这张古老而鲜活的城市名片。从深入街巷肌理的“中医一条街”氛围营造,到“1+6”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像那棵重阳木,老根在土里盘得扎实,新枝却借着科技的东风、年轻人的巧思,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的阳光里,冒出了更多鲜嫩的绿芽。
车水马龙的人民路,是城市奔腾不息的动脉,也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永恒祈盼。那棵百廿高龄的重阳木,根植于斯,荫庇一方。它默默守护着树下流转的光阴——孩童的嬉笑、老人的絮语、病者的等待、康复的喜悦。它不仅仅是一棵树的生命坚守,更是一座城文化根脉的具象,是一门古老医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鲜活象征——年轮深处刻写的,恰是大地之上最绵长的生命处方。
「 编者按 」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张思沛 于露 李鹏云
摄影 | 袁连贺 王俊翔(实习)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陈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