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油的智变:看这种技术如何破解中国矿山降本增效痛点?

网刊资讯 原创

2025-07-31 08:53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与科技革新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矿山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一转型不仅重塑着行业的生产模式与竞争格局,更以其明确的发展路径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持续强化着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短期市场波动下的选择,而是基于对中国产业政策连贯性、市场潜力与开放环境的长期判断。

外资锚定中国市场,政策确定性筑牢合作根基

“国家层面对智能矿山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形成了‘中央统筹-部委细化-地方落实’的三级推进机制。”近期,在中国行业报协会矿业融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矿业报社、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持举办的2025年矿智行暨矿业技术交流会上,自然资源部科技司原司长姚华军表示,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呈现目标刚性化、标准体系化、激励多元化的态势,矿山智能化改造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这一判断背后,是中国矿山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坚定决心,也为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市场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以埃克森美孚(中国)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正是看到了这种确定性的发展机遇,通过将全球技术经验与中国矿山的特殊工况相结合,在润滑管理等细分领域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成为中国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协同力量。这种参与并非简单的市场拓展,而是基于对中国产业生态长期价值的认可,是全球资源与中国机遇的深度耦合。

润滑技术革新,从设备保养到产业升级核心支撑

中国矿山行业的发展底气,不仅体现在政策的推动力上,更植根于技术突破与实践创新的持续积淀。随着智慧矿山建设提速,设备大型化、连续化、无人化成为主流趋势,这对设备运维技术提出了全方位挑战。无人化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作,其核心部件的磨损程度远超传统模式,每台设备每年因磨损导致的维护成本高达数十万元,而设备意外停机每小时的损失更是可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在此背景下,润滑技术从传统“设备保养”跃升为关乎生产效率、运营成本与安全生产的核心环节。

美国设备工程协会的数据显示,每1美元的科学润滑投入,可减少10美元的设备维修成本,避免1次潜在致命事故。可见,在矿山安全体系中,润滑油管理是实打实的预防性安全工程。埃克森美孚(中国)企业用户润滑油业务部副总经理周苏平对此有着切身体会:“设备向大型化、智能化升级,对于润滑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迭代。”他见证了矿业装备从传统机械向智能系统的跨越,也感受到矿山企业对设备可靠性、维护周期、降本增效的要求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种需求倒逼润滑技术加速创新,也推动行业从“事后维修”向“事前预防”的管理模式转变。

当前,高性能润滑油已在极端工况适应性上实现突破:在高温、重载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帮助换油周期延长2-3倍,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实践中,某铁矿35台大型自卸车曾因液压系统频繁高温造成生产损失,埃克森美孚(中国)通过定制润滑方案与配套服务,不仅解决了高温问题,更帮助实现单台年节省成本超55.1万元;某选矿厂球磨机升级润滑方案后,年节约成本超2400万元,同时帮助减少废润滑油的生产和处置/CO₂排放4992升。这些案例印证了润滑技术对行业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的实际支撑,也展现了中国矿山在技术应用层面的成熟度——这种成熟度,正是行业在全球资源开发领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底气。

技术协同助力,为矿山全球化资源配置搭建桥梁

在全球化布局中,中国矿山行业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不仅是装备与技术的输出,更是产业链与标准体系的全球化适配。中国矿山装备制造水平已跻身全球前列,但海外市场的复杂工况与差异化标准,对设备运维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周苏平表示,外资企业凭借在全球矿山场景中积累的润滑技术方案与服务经验,既能为中国装备在海外的稳定运行提供定制化支持,也能协助对接国际环保、安全标准,推动中国矿山技术与服务体系的全球化。

这种协同并非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双向的价值共创:外资企业通过参与中国矿山全球化资源配置深化全球市场布局;中国矿山则借助外资的技术经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进程。从本质上看,这是中国矿山行业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话语权提升的体现,也是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共生共荣的必然结果。

纵观全局,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中国矿山行业的发展信心,正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中国智能矿山建设提供了支撑,中国矿山的发展实践则为外资企业创造了广阔市场;在全球化资源配置进程中,这种协同又转化为全球竞争力的共同提升。这种循环的背后,是中国产业升级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它不仅推动着智能矿山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更在全球资源开发与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为中国矿山行业赢得了更重要的战略位置。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