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投诉压顶,监管红线将至,省呗还能走多远?

九州商业观察 取材网络

2025-07-30 10:15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省呗曾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其创始人林建明凭借深厚的银行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省呗在成立初期迅速崛起。然而,如今的省呗却因暴力催收问题深陷舆论的泥沼,曾经的辉煌正面临严峻考验。

明星产品深陷暴力催收丑闻

省呗自2015年上线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凭借信用卡账单分期、预借现金和信用贷款等业务,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助贷领域的知名平台。林建明的履历无疑为省呗镀上了一层金,从中国银行到招商银行,他在金融科技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让省呗在创业初期便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但近期,省呗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广东新闻频道的报道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省呗的暴力催收问题公之于众。据报道,省呗对逾期用户委托第三方进行的暴力催收手段恶劣,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面对媒体的采访,其运营主体深圳无域科技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仅回复“你猜”二字,这种敷衍傲慢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谴责。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省呗的投诉量触目惊心。截至2025年7月25日,共有43468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省呗”,累计投诉量达31869个,尽管已完成22522个,但大量关于暴力催收的投诉内容,仍让省呗的形象大打折扣。诸如“催收人员采用极为不当的手段,包括恶意电话短信骚扰、言语威胁,给借款人造成极大心理压力,甚至对借款人的联系人进行电话短信骚扰”等投诉内容屡见不鲜。

商业模式隐藏暴力催收隐患

省呗作为一个助贷平台,主要从事担保增信助贷业务。其运作模式为,为银行等资金机构提供获客和用户管理服务,并通过旗下融资担保公司对用户的贷款进行担保兜底。一旦用户贷款逾期,便由担保公司或第三方担保公司代偿,随后省呗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公司再向用户催收欠款。

这种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暴力催收埋下了隐患。当用户逾期还款时,省呗及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追回欠款,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从省呗的隐私权政策中可以看出,当用户违约或贷款逾期时,合作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有权委托省呗向合作的律师事务所、催收机构及联系人披露违约信息,这就使得对逾期者联系人的电话骚扰成为可能。

例如,6月27日,洞察喵投诉称,其平台欠款仅逾期一天,就收到了省呗发短信恐吓威胁。尽管省呗当天以“联系不上用户”申请完成投诉,但洞察喵7月2日补充投诉,目前处理结果仅为“已回复”而非“已完成”。这一案例并非个例,大量类似的投诉表明,省呗的暴力催收问题或许并非偶然。

上市之路坎坷,行业监管趋严

林建明一直希望带领萨摩耶数科登陆资本市场,为公司发展获取更多资金支持。早在2018年9月,萨摩耶数科就向美国证监会递交IPO申请文件,但2019年“315晚会”上,萨摩耶金服涉嫌通过放置探针盒子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报道,引发舆论风波,导致其赴美上市计划受阻,最终撤回申请。

2021年8月,萨摩耶云集团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以领先的独立云服务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上市,但此后消息石沉大海。2023年,有媒体曝出其在港交所递交的IPO文件已失效,二次IPO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助贷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25年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提及商业银行要加强互联网助贷业务贷后催收管理,发现违规催收行为要及时纠正,情形严重的应终止合作。该通知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无疑给省呗等助贷平台敲响了警钟。

在金融行业,合规与用户权益保护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省呗若想摆脱当前的舆论困境,必须正视暴力催收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催收流程,切实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否则,即便曾经辉煌一时,也难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中逐渐走向衰落 ,而林建明打造金融科技帝国的梦想,也可能因暴力催收这一顽疾而渐行渐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