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梅:用阅读点亮人生,用写作丰盈生命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朱海梅再合适不过,饱读诗书的她人如其名,如梅花般坚韧不拔,谦虚内敛,淡雅芬芳。多年来,她以书为伴,将阅读内化为生活习惯,外化为育人力量。她在个人成长、教育教学、社区阅读推广、带动身边人阅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朱海梅的文字里,有着江南女子般的温婉与灵秀,而现实生活中的她,却有着东北大汉般的豪放与率真。她为人仗义,真诚坦荡,让人倾盖如故。她调侃自己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性格很像个男的?”我说:“不是,颇有侠女风范。”在生活中她朋友众多,对每个朋友都很欣赏,她觉得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不一样,只要你以诚相待,都没有差朋友。在家庭中她教育孩子也要做一个善良之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她的内心极其柔软,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幸得识君东风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第一次认识朱海梅,是在中牟新区文联组织的“雁鸣书韵---中牟作家笔下的中牟”读书会上,感觉一见如故,后来又几次相约见面,相谈甚欢。其实认识朱海梅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是通过文联主席李少波。在谈到中牟的本土作家时,李主席说:“朱海梅老师的文章别具一格,一般人学不来。”后来,通过李少波主席在朋友圈推荐的文章中我拜读到了她写的一篇人物访谈——《一个在农田中读书作诗的人》,写的是农民诗人王鸿贤,人物的事迹非常励志,文笔非常娟秀灵动,简约又不失丰腴,以女性细腻的触角很恰当地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颇得鲁迅写人物“画眼睛”的精髓。
我果断地把这篇文章转发并收藏,并在4月23号读书日的时候和其它几篇与中牟有关的文章编辑成一个系列,印刷出来让学生阅读欣赏并写出读后感,这篇文章深得学生的好评,对我后来写人物访谈也启发很大。自从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在她主编的“豫苑文风”公众号上读了她的一系列文章,特别是写景类的文章让我觉得如教科书般的精美规范。
她喜欢从小处着笔,在细微处见真情。天空飘洒着簌簌的小雨,她写下了《春雨无声》,她说这雨“不疾不徐,飘落下来,融入了大地,变成了湿漉漉的心事”;看到路边的金鸡菊,写下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她说“这一朵一朵的黄色的金鸡菊,感染了每一个在她身边路过人内心的那份欢喜”;楝树开花了,她写下了《摇动一树楝花香》,她“剪下一段初夏与楝花的故事,用细细密密的花儿,编织一段时光的喜悦。”
在她的笔下,仿佛这些寻常花草树木一下子就有了灵性,惹人怜爱,让人感觉生活处处皆美好,这些美丽生动的文字仿佛不是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地敲出来的,而是如山泉般汩汩流出来的,掬一捧入口,沁入心脾。
后来相识之后,我问她怎样才能有把景物写得如此细腻,她说:“没有纯粹的风景,目之所及,万物都着上了人的主观色彩,要借风景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
目标如明灯,坚持如磐石
她还有写年终总结的习惯,我读了之后,觉得自惭形秽。同样是教师,虽然我们处于不同的教育领地,但是繁忙的程度都是差不多的,我在得闲的时候总是为自己备课背得头昏脑胀而开脱,在业余时间刷短视频解压,或者以网购为乐,虽然当时收获了短暂的欢愉,但是也感到极度的空虚;而她既有教学工作要忙,还兼任郑州教育博客的管理探索兼职编辑 ,繁忙程度可见一斑,在工作之余却依然能“挤”出来那么多的时间阅读写作,让我钦佩不已。
她在每年年初就确定阅读目标,制订一年的阅读计划,大目标是三年读100本书,小目标是每年阅读30-50本书,其中做到精读至少有15本,在阅读的基础上至少写50篇的读后感,写其它类文章100篇以上。
除了阅读书籍,她还要持续听名人名家的对话、访谈、讲座20场以上;举行读书会,进行深度交流;参与公益阅读,对身边的学生、社区同伴进行阅读引领。每到年底写出读书总结,并在新年伊始即写出下一年度的阅读目标。
她会有计划地列出每年的阅读清单,从专业书籍到美文美篇,从哲学到心理学,应有尽有。哪些类别需要精读,哪些类别需要略读,哪些需要摘抄,都做到心中有数,到年底查记录进行落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期的阅读积累犹如源头活水,提升了她看问题的眼界,培养了她的思辨意识,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她累计写了2000多篇文章,共24万多字,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她还突发奇想学起了英语,坚持130天打卡,从未中断。她的爱好还不止如此,她从零开始学会了游泳,她携女儿一起去看周华健的演唱会,她还利用节假日,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她并不是没有家庭的牵绊,而是没有在红尘中迷失自我。她并没有分身术,只是她能把工作与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有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名言:“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这句话就是对朱海梅人生的最好写照,能做到这些,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说:“在平凡的人间烟火里,热爱就是最好的解药。我会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做到最好,但是不对比,不攀比,活出自我就好。”
撷万卷精华,品百味人生
狄兰·托马斯说:“黑暗里,有光在活跃,每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能发现一道光,阅读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道光。”她对阅读的喜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她教课本上的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把林清玄的书几乎上都买过来了,一遍又一遍沉醉式地阅读,感觉醍醐灌顶。林清玄“在平凡的一草一木中去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之外去体味生活之外的韵味”的写作精髓她深谙于心,同样让她着迷的还有汪曾祺、朱自清的散文,她也差不多把他们的作品悉数收藏。
她最喜欢的是散文,不过她的阅读面极为广泛。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她倒逼着自己涉猎各类书籍。有教育类的,像《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森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的课堂教学》、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等;也有文学经典,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梁晓声的《人世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句》《一日三秋》等系列作品,外国名著《百年孤独》《窄门》《放风筝的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等;还读哲学心理学,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朱光潜的《谈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等。
她不但读也进行深度思考,也做到了读写给合,写了很多的读后感。读了朱光潜的《谈美》,写出了《慢慢走,欣赏啊!》;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出了《少年不懂苏东坡,读懂已是中年人》;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有趣》,写出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读了王充闾的《国粹》,写了《按着一定的节奏去阅读》……每阅读一本书,她的灵感都如涓涓细流,绵绵不断。她还经常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专业素养。
引三江之水,濯学生心田
陶行知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些爱好为她的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她不是只有一桶水,而是引三江水以灌之。丰富的积淀让她很多年前就开启了群文阅读的大单元教学,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引领。当讲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向上拓展将朱自清初中课本里的《春》《背影》以及高中课本上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放在一起阅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她胸怀锦绣,所以能够在课堂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她的课堂上很少有打瞌睡的,同学们都如沐春风。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她更是得心应手,每教完一课,让学生写感悟,不限定字数,不限题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谈到最初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她说最初她是一名数学老师,根本不会写文章。因为辅导孩子写作文,像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便决定自己先学会写,从一段一段地练习,到能写成豆腐块似的文章,付出了很多艰辛。为了增加自己的能动力,在2004年的时候,她向领导申请教语文,领导先是劝说,后来被她的执着打动了,同意了她的请求。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她把自己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和自己的教案做成一个博客系列。那时家里有一台老式电脑,她学习着用五笔打字,天天背字根,打字很吃力,在她的辛勤耕耘下,孩子们像幼苗一样开始茁壮成长。
很多孩子的习作优于老师,那时候还没有微信群,只有QQ群,她就把好的文章打出来,让家长读,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非常高兴,她也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与自豪。教学相长,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孩子们成长了,她也进步了。2009年,她参加了为其一年的郑州教育博客大赛,开始展露头角,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接连参加了三年比赛。她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高台上,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她在官方平台上接触了很多的优秀教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读书,是写作,是看到更高的舞台。后来她又应邀担任兼职编辑,这不但让她的工作更加充实,而且让她在工作之外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
教育是一场最美的遇见,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真正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灌输。 她以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助力学生的成长。她在班级开展“名著推广我来讲”“每日诵读”“红色经典”等特色活动,引领学生阅读,并做到了常态化。每学期都要举行“树人大讲堂”系列,培养学生修身、爱国、守纪、孝心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独木不成林,她还组织“啃读苑”读书会,定期组织身边的老师以啃读的态度共读教育经典,分享心得,营造浓厚的教研相长氛围。她还积极倡导“亲子阅读”,并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微信公众号、博客等途径,向家长、学生推荐书目,分享亲子阅读方法,推动书香家庭建设。
用阅读丈量世界,用书香感染大众
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也成了她写作的主要源泉。当时的郑州教育博客有教育教学、生活感悟、学习品读、管理探索四大板块。她目标明确,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第一年写学习品读,第二年写生活感悟,第三年写管理探索,一类一类的写作将真实的人生落在实处,用文字记录生活。她觉得学生的故事才是一个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应及时捕捉课堂的亮点,及时记录下来。后来郑州教育博客增加了少年风采栏目,她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习作水平。
从2012年到2024年,她担任郑州教育兼职编辑以来,共参与大型读会20多场,多次分享阅读心得,教育随笔。她还在电视栏目《我们的节目--教师节》《陪伴——是长情的表达》中,与广大教师分享读书的力量。
她的足迹踏遍了各类学校,进行分享交流。如管城区的春晓小学、中牟的城东路小学、卫民路小学、中牟人民路幼儿园、中牟淳泽路幼儿园、中牟官渡路小学、新郑的新集郑中学等,也在中牟党校、中牟进修学校通过培训的形式向新教师传授班级的管理方法与理念,让老师们认识到阅读才能真正的找到更多更好的管理班级的方法,并给听会者推荐班级管理的书籍。
她还走入社区,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永远跟党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赓续党红色血脉”“共沐书香、阅见世界”等主题宣讲活动;参与公益阅读,组织“中牟新区的同城妈妈”,“啃读苑”线下阅读会、“4·23日世界读书日”、“雁鸣书韵读书会”等活动,带领身边的人来阅读。
莫惧道阻畏攀登,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执着地在文学的殿堂里攀登着,辛勤地在读写的沃土上耕耘着,在长期的阅读和积极的推广实践中,领略了同行们看不到的风景,也品尝到了硕果盈枝的喜悦。
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豫苑文风”从2015年创设至今,累计推文6800多篇,而且是持续更新,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为热爱阅读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她在2022年成为顶端新闻的签约作家,并在“我为河南发声”网络评论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023年获得顶端新闻文学频道突出贡献奖,在郑州名师陪你读书第45期中,带领师生共读《平凡的世界》,在2024年参与“中国中牟·幻乐之城”名家零距离座谈会。
她在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由她主持或者参与的省级重点课题《教育博客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市级重点课题《在传统文化中落实中职教育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高段习作能力培养研究》等都顺利结项并获奖。
她现在已经是名满一方,是中牟新区专家库成员,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专家库成员,还曾被河南教育新闻网、郑州教育电视台等宣传报道,多篇文章被省市级媒体发表。
像西藏的朝圣者一样,朱海梅老师用一颗虔诚的心感受着阅读的快乐,丈量着通向文学殿堂的距离,这是一种信仰的坚持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洗礼。她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她不仅是书籍的受益者,也是阅读火种的传递者和书香文化的建设者,她的阅读实践深刻影响了自身、学生、同事乃至更广泛的人群,为提升区域人文素养、建设书香郑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尽管她曾踏遍山河万里,饱览可餐秀色,但她最挚爱的还是脚下的这片热土。她曾经以中牟的历史人物、村名、街名为题材做了一个校本课程《走进中牟,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在上海市举行的校本课程中获得了二等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她的家乡虽没有名山大川,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浸润着她炽热的情感。
她一直在写关于中牟的文章,已经发表了二三百篇。主要写的都是中牟的风景,比如贾鲁河系列、黄河系列、潘安湖系列,她从夏写到冬,从芦苇写到栾树,小草、小桥……几乎无处不写。下一步她计划写中牟的古树,做一个系列访谈。
谈到理想,她说尽管去过的地方很多,可以称得上“行万里路”,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她最喜欢苏东坡,想从他的出生地开始,沿着他走过的足迹认认真真地走一遍,再写写游记。
林语堂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疗养院。”作为一个平凡人,无法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有在生活的泥潭里增长些向上望的勇气。每一个日出与日落,她珍惜过、努力过、不舍过,但是难免还会有难过、痛苦,倔强地挣扎,而真正的生活却是热爱,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