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一碗热饭传温情 文明新风润无声

登封时报 原创

2025-07-29 12:58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杜向东 卢松娥


“今天中午做啥饭?”“四菜一汤。”近日,雨后的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空气沁人心脾,周围绿植苍翠欲滴。上午9点刚过,50岁的大厨吴彩霞已在灶台前忙开了,豆角炒肉、南瓜丝、凉拌猪肝、炒青椒四道家常菜很快备妥,香气迅速在厨房弥漫。餐厅里,几名志愿者一边收拾桌椅一边闲聊,笑声不时响起。90多岁的陈义大爷早早来候着,眯眼望着忙碌的身影,脸上满是期待——这是属于幸福食堂的日常暖意。

“90岁以上免费,80到89岁每餐2元,70到79岁3元,60到69岁4元”,餐厅外墙的收费标准藏着不一般的温暖——有的免费老人主动义务劳动,有的村民从自家菜园摘来蔬菜,互助场景随处可见。

如今,在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幸福食堂,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养老图景,更滋养着文明乡风的沃土。这里不仅是老人们每日相聚的“饭点”,更是传递互助友爱、孝老爱亲美德的“精神驿站”。

这种互助精神延伸到村庄的每个角落。幸福食堂采用“中心餐厅+4个助餐点”模式,志愿者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厨房设备来自爱心捐赠,食材多出自村里的爱心菜园,帮厨村民都是自愿前来。“大家图的不是钱,是这份热闹和情谊”,吴彩霞说,“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比啥都值”。

食堂里的故事不止“吃饭”。饭后,老人们打牌、下棋,笑声不断。71岁的王中汉以前不爱出门,现在每天准时到食堂,“能吃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聊天,心情敞亮多了”。志愿者常来陪老人唠嗑、打扫,年轻一代耳濡目染,孝老爱亲意识渐深。

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以“一规两堂”为载体,走出乡村振兴之路。村规民约曾关注男女权利平等,2009年提婚居自由、2012年提离婚后村民待遇、2015年明确村民资格认定,还写入生态建设、依法自治等内容。

去年9月,周山村开始探索农村养老问题,11月,到河北、四川、广东考察养老经验,认为可尝试老年助餐服务。经数次讨论,确定“中心餐厅+助餐点”模式:中心餐厅由槐树口幸福院改建,覆盖一二三组老人堂食;其他村民组以小学堂为助餐点,专人送餐。今年4月幸福食堂运营,志愿者参与其中。食堂内还有阅读区和手工区,鼓励“活到老学到老”,展示手工特色产品。

从“一餐饭”到“一堂课”,周山村打造老年学堂,实现从“养老”到“享老”转变。针对山区特点和老人需求,构建“1+5”老年教育平台:文化大院设中心学堂,依村民聚集情况设5个“小学堂”,由本村“年轻老人”授课,每周一次。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开展老年趣味运动会、声乐课堂等。老人们的生活像歌中所唱:“老有所学心里亮,老有所乐喜洋洋,老有所医身体壮,老有所养心安康,老有所为做贡献,活出生命高质量”。

如今的幸福食堂已经超越“供餐”这个单一功能,像磁场凝聚村民心:党员干部带头出力,年轻人学关爱老人,孩子们跟着做志愿,文明乡风在饭香、话语、情谊中生长。正如村支书董银川说:“一顿热饭焐热老人心,更焐热整个村庄的文明根脉。”

登封周山幸福食堂的烟火气里,升腾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更弥漫着文明新风的芬芳。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